學達書庫 > 武俠 > 司馬翎 | 上頁 下頁
司馬翎簡介


  司馬翎本名吳思明(1933~1989),廣東汕頭人,臺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 「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將門之後。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舉家移居香港。1957年到臺灣,就讀于臺灣政治大學政治系,而始終不能忘情於武俠小說,大二時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臺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

  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1983年于《聯合報》連載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胡案:網上均說「被腰斬」,但據葉洪生所述,只是「促其草草收場」。市場不看好而已)。1989年7月中旬病逝於汕頭故居。

  由於司馬翎弱冠之年即以《劍神傳》成名,而在臺灣「超技擊俠情派」諸子中,其作品最具有「綜藝」特色,自成一家,故被認作「綜藝俠情派」代表作家。他最初署名「吳樓居士」其後改署「司馬翎」,到20世紀80年代間旅居香港,則又有一個「天心月」的筆名。

  他的全盛期從1958年開始,以196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到1971年他改行經商結束。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在情感描寫方面,則善寫男女主人公為情所困的心理變化。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等都有不小影響。

  ***

  司馬翎(1933~1989),本名吳思明,廣東汕頭市人,別署「吳樓居士」、「天心月」。

  其父為19路軍將領吳履遜(1903~1974),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抗戰時期功勳卓著,官至少將旅長。其母日裔,溫良恭儉,頗有貴婦人型。同父兄長為籃球國手吳乙安。

  1947年全家移居香港,入香港新法書院就學。從小就喜歡閱讀各類書籍,對新奇古怪的東西很有興趣,因此對於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金石銘刻、土木建築、堪輿風水、兵法戰陣,甚至是花道、茶道及版本之學,都有所涉獵,知識學問可謂廣博。

  加上父親吳履遜一生喜愛古玩字畫,還曾經在臺北開古董店,為以後創作參照,舉凡其作品中提到的中國傳統文化,如詩詞曲賦、琴棋書畫、儒道墨釋、醫蔔星相、典庫文物、傳說掌故……都與故事情節的開展,人物性格的刻畫,武學技巧的描寫,作品內涵的表現,息息相關,密切結合,使作品更增可看性。

  于佛經、道藏也有所研究,尤其喜歡佛、道兩家的玄義妙諦,對此悟性特別高。也因此,在其小說中可以見到吳氏對我國傳統文化、雜學及儒釋道三家學說的功力。

  此外,吳思明也雅好現代文藝,故他在新舊文學上具有相當的素養。他十五歲時,開始接觸到「北派五大家」的武俠作品,尤嗜愛還珠樓主,甚至還曾經為了《蜀山劍俠傳》而廢寢忘食,一度中輟學業。

  1957年以僑生的身份到台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系。因其對武俠小說的熱切喜愛,故于大學二年級時首次以「吳樓居士」的筆名,試作《關洛風雲錄》,不料一舉成名,大受歡迎。因而他又再度休學一年,全心全意創作武俠小說,改以「司馬翎」為筆名撰寫《劍氣千幻錄》,獲得讀者一致好評,被視為武俠小說界的奇才、新星。

  此後,吳思明將「司馬翎」及「吳樓居士」兩個筆名交叉使用,陸續寫出《劍神傳》、《纖手馭龍》、《飲馬黃河》、《劍海鷹揚》、《檀車俠影》等多部作品,分別連載於香港、臺灣的報章,非常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歡迎。

  大學畢業後,曾擔任過《民族晚報》記者,及《新生報》編輯,但為時都不長,他主要仍繼續致力於武俠小說的創作,作品極受當時的讀者所推崇,其早期作品如《鶴高飛》、《斷腸鏢》、《聖劍飛霜》等,才華橫溢;後期作品如《纖手馭龍》、《劍海鷹揚》、《飲馬黃河》等書,內容著重於推理、鬥智,以及以精神氣勢克敵致勝,極具趣味性、知識性及可讀性。

  曾與王潛石、臥龍生、伴霞樓主等人共同籌辦《藝與文》雜誌,並以「司馬翎」之名在新出版的《藝與文》上刊登他的新作《白骨令》。

  1971年以後因改行經商而一度輟筆,因生意不甚成功,故又複出,重新涉足江湖,寫作武俠小說。晚期在香港又以「天心月」為筆名寫了幾部武俠小說,如:強人系列等作品,因為受到當時蔚為風潮的古龍式新派武俠的影響,吳思明改變了其舊有的寫作風格,但是卻少有佳作,作品褒貶不一,難與其以「司馬翎」為筆名時的創作相輝映。其最後作品《飛羽天關》,則在其友人建議下,重拾其以往的寫作風格,可惜因現實環境的不允許,《飛羽天關》並未完成。

  1989年7月中旬逝於廣東汕頭故居,時年五十六歲,其後夫人何美英旅美。他的一生,共撰寫了43部武俠小說。最後遺作為《飛羽天關》則於一九八四年出版,創作時期相當長。

  筆名

  由於吳思明全盛時期的作品多署名「司馬翎」,在久負盛譽之下,「司馬翎」這個筆名就廣為人知。久而久之,人們對其早期的「吳樓居士」及晚期的「天心月」兩個筆名,就較為淡忘了。除此之外,吳思明雖然身為香港僑生,卻被定位為臺灣武俠小說家,想其原因應該是他自就讀大學起,就在臺灣求學生活,而他早期和中期的武俠作品也大都是在臺灣創作發行,連帶的他也幾乎都在臺灣工作,可以說創作鼎盛時期的生活圈主要都在臺灣,因此,很多評論家都將他定位為臺灣武俠作家。

  武功描寫

  司馬翎對於武功的描寫則重在資質稟賦、氣勢、先發制人等,注重精神層面,對於任何一套武功皆有其合理的解釋,正邪武功的來源並無差異,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

  小說中的武學與俠客的心靈精神相結合,與人合而為一;而小說中比武打鬥的場面,不再形式化、公式化,司馬翎將「人」帶入其中,舉凡人的性格、情緒、智慧等都會影響著打鬥的勝負,甚至是比武打鬥勝負的關鍵,讓武俠小說中的比武打鬥更增可看性、複雜性。

  司馬翎的武俠小說中所描寫到的武學原理,都可堪稱為「武藝美學」,並且還有其獨創特色。小說中所構思的武學原理與武打技巧,無論在名稱、招式、原理上,都能發掘新意,且也能感動讀者,而他對武道能講出道理,對武功的解釋合情合理,符合武學奧旨和攻守之道是其一大特色。

  此外小說所提到的「心靈修煉」「氣機感應」「以意克敵」「精神念力」等,據專門研究特異功能的學者、前臺大校長李嗣涔的研究,認為司馬翎成功的將人體科學的現象融入他小說的武功中。

  影響

  司馬翎作品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在情感描寫方面,則善寫男女主人公為情所困的心理變化。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尤其是黃易等都有不小影響。

  作品背景

  司馬翎作品的歷史背景多為明代,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明代特殊的歷史環境與政經因素,另一方面則可能是長久累積下來豐富的文化資產,使得司馬翎在選擇作品背景時,較鍾情明代。

  明代在我國歷史上可說是極為發達的時代,但是明朝中晚期卻是內憂外患不斷,內有宦官專權、文官傾軋,有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殘害百官、荼毒人民,在此條件下最適合武俠的發揮,拯人民於水火,濟百姓于窮困。明朝政治敗壞、宦官弄權,環境特殊與歷來各朝各代的情形有很大的差異。外則外患不斷,北有瓦剌、東有倭寇、西有西域諸國。而且在明代之前,又有秦、漢、隋、唐、魏晉南北朝、宋、元等朝代,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民間社會經濟繁榮又富庶,文化豐富又多采多姿,另外又有西方國家文物傳入,可資運用的傳統文學材料增多,因此寫作的範圍、題材也增多不少。故明代較為司馬翎所鍾情。

  司馬翎
  司馬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