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倪匡 > 吾寫又寫 | 上頁 下頁 |
四、沐猴而冠 |
|
中國語文之中,有一個很獨特的組成部分,叫「成語」。每一句成語,都有它的出典,用來形容特定的一種情形,用得正確,事半功倍,十分生動傳神,一句話出來,人家就清清楚楚知道你想表達的是甚麼。但若是用錯了,自然也糟糕得很,有時,意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成語,照說,其含意都應該照原來的出典,可是時間久了,有的成語,原來的出典反被遺忘,而「約定俗成」地變成了另一種意思,久而久之,也被接受,使得成語的情形,更加複雜。所以,常勸人:可以不用成語,最好不用。每一句成語,都有簡單明瞭的話可以替代,何必非用成語不可呢? 本來只是想說「沐猴而冠」這句成語的,卻說了許多閒話。 「沐猴而冠」,一直的理解是猴子加以人的衣冠,仍然是猴子,不會真變成人。每當看到一些人(一群人),衣冠楚楚,排列整齊,動作一致,就有極度滑稽之感,也就自然而然想起了這句成語。 這句成語中的「沐猴」,是獼猴的別稱,並不是將猴子洗乾淨了,這倒是早知道的(雖然洗了猴子也很好玩)。可是有識者告:沐猴性急躁,雖冠之,仍動躁不安,所以有此成語,和你產生成語感覺的狀況不合,當時唯唯。 近日,偶見《晉書·張載傳》有關此句的論述:「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哈哈!記述的那些情況,不正是見了就想起「沐猴而冠」的情形嗎?那一大群人,動作劃一,該舉手時舉手,該站起時站起,所為何來?所以,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自然而然想起「沐猴而冠」,很有道理。 成語本意,原來並非不可改變,古已有之,現在人亂用成語,似乎也並非不可原諒。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