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武當一劍 | 上頁 下頁
一三


  §第一回 未泯雜念參無相 三戒當持號不歧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均縣,又名參上山,太和山。山勢雄壯秀麗,周圍四百公里,下臨漢江,最高的天柱峰海拔一千七百公尺。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它的特點是『高瞻遠矚』和『幽深清秀』兼而有之。」(注一)

  或許武當山沒有五嶽有名,但在明代,它的地位卻是在五嶽之上。因為明代的皇帝,曾封武當山為「太嶽」,加上一個「太」字,即是表示它的地位高於「五嶽」了。

  封建時代,臣下得到皇帝的「不次」(不依次序)封賞,稱為「殊遇之恩」。以山喻人,武當山在明代也真可稱得上是得到「殊遇之恩」的。明永樂十一年(西元一四一三),明成祖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璉、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督工營造武當山宮觀。這次工程,每日使用工匠軍民等三十萬人,費用以百萬計。這是根據《明史》的記載。在嘉靖的碑文中則是只耗資二十余萬,建築器材絕大部份來自全國各地,和北京的宮殿差不多同樣規格!

  武當山上有兩座著名的碑刻,一座是永樂十六年(一四一八)立的「太嶽太和山道宮碑記」。在碑文中永樂引用道教經典敘述所謂「真武大帝」和武當山的關係,並說他父親洪武(朱元璋)和他自己之取得天下,都曾經得到「真武」的默佑。所以在武當山上建造宮觀,表彰「神功」。

  另一座碑是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立的「重修太和山宮殿紀成碑」。碑文大意是:成祖定都北京,是屬於「北極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所鎮守的北方,因此能蒙神恩庇佑,統一中國,並鞏固了北方廣大的領土,等等。這是嘉靖替祖宗講的,解釋了明成祖何以要和「真武大帝」拉上關係。

  嘉靖在武當山腳建了一座刻有「治世玄嶽」四字的石雕牌坊,當地人稱「玄嶽門」。永樂時已把武當山的地位列於五嶽之上,到嘉靖時更尊為「玄嶽」。把武當山的「地位」,捧得更加高不可攀。

  過了石坊,便是遇真宮。遇真宮是明成祖為了紀念武當派的祖師張三豐建造的。玄岳門與遇真宮之間,還建有張三豐的銅像,是一個頭戴斗笠,腳穿草鞋,非常生動的人像。

  此時正有兩個小道士在瞻仰他們祖師的塑像。

  年紀較大的那個道士給師弟講祖師的故事:「你知道嗎?張真人可真是個怪人,他從來不講修飾,有個外號叫『邋遢張』,他為人不拘小節,和販夫走卒,山野小民,都能交上朋友。但本朝的洪武、永樂兩位皇帝,好幾次派人拜訪他,想請他入京一見,他都避開。你說怪不怪?」

  那較小的道士道:「這故事我已聽師父說過了。不過聽說他雲遊四川時,還是和洪武帝的一位王子蜀獻王交過朋友的。師父說張真人並無世俗之見,在他心目中,皇帝和平民都是一樣。他交朋友是講緣份的,倒並不是因為對方是皇帝才特地避開。」

  年紀大的那個道士喜歡用「你知道嗎」做口頭禪,不料他講的這個故事,師弟比他知道的還多。他心裡不大高興,為了維持做師兄的體面,「哼」了一聲,說道:「你知道張真人是什麼地方的人嗎?」小道士道:「大概不是湖北就是湖南吧?」大的那個道士冷笑道:「差著十萬八千里呢,咱們的張真人是遼東人!」(注二)

  小道士道:「哦,咱們武當派的祖師竟然是遼東人嗎?這個我倒沒有聽見師父提過。」

  年紀大的那個道士覺得有了面子,得意洋洋地說道:「你以為我騙你不成,張真人是遼東人這個事實武當山上的道家弟子,年紀在三十歲以上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

  小道士莫名其妙,說道:「這和年紀有什麼關係?」

  年長那個道:「怎麼沒有關係,你知道嗎?本門慣例,道家弟子是只收年未弱冠(二十歲為弱冠)的。即是說三十歲以上的弟子,最少亦已入門十年有多。你入門不過六年,現在也還沒到二十歲,當然沒人告訴你了。」

  小道士道:「師兄,你越說我可越糊塗了。祖師的事蹟,每一個門人弟子都應該知道的。為什麼要滿了十年以上,才能把祖師的籍貫說給他聽呢?」

  年長那個道:「也不是入門滿了十年,就可以讓你知道。只不過因為在十年之前,祖師的籍貫,是不忌諱,現在則是忌諱了。所以大家都不願提起。要不是我告訴你,恐怕你再過十年,都未必知道呢!」

  小道士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脾氣,問道:「什麼忌諱?」年長那個道:「這裡沒有外人,說給你聽也不打緊。你知道嗎?」

  他正要說出「忌諱」的所來,忽然發現有個「外人」來了。

  是一個年約二十多歲的漢子,濃眉大眼,一副鄉下人模樣,雙目呆滯無光,好像心神不屬的模樣,呆頭呆腦的正向著他們走來。

  年長那個道士狠狠地盯了他一眼,陡地喝道:「你懂不懂規矩?」

  那漢子一愕道:「什麼規矩?」

  年長那道士道:「永樂帝為了對張真人表示尊敬,特許我們武當派立下一條規矩,天下學武的人無有不知,我看你是裝蒜!」

  那漢子道:「我委實不知。」

  「你不識規矩,識不識字?」

  「若不是太深奧的字,倒還識得幾個。」

  「你上山的時候,有沒有經過解劍亭?寫著這三個字的匾額,是懸掛在亭子當中的。你沒看見?」

  那漢子道:「好像看見。」

  年長那道士勃然大怒,喝道:「哼,你這是明知故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