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名聯觀止 | 上頁 下頁 |
題彌勒佛聯 |
|
在諸天神佛之中,令世人感覺最可親近的首推觀世音,因其系「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也。其次能令人感覺可親的則似屬彌勒佛了。傳彌勒佛未成佛前為印度某國王,對國人極其慈愛,故塑像皆笑臉常開。彌勒佛在「佛界」中的地位極高,佛經皆言他為將來繼釋迦而起之佛。因其塑像的特徵為大肚與笑臉,故題彌勒佛之聯多從這兩個特徵著筆。 揚州天寧寺彌勒座楹聯云: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但彌勒佛因何而笑呢?則又各有各的理解。有一聯說他: 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另一聯則說他: 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 經年袒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 又一聯說他: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萬事付之一笑; 大腹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 第一聯說他笑可笑的「世人」,第二聯說他笑紛紜的「世事」,第三聯則說他萬事都笑。那我們也只能跟他笑了。 上面諸聯都是撰聯者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彌勒佛因何而笑的;但另有一聯卻直言自己不懂他因何而笑,反而替他擔心,怕他大肚寬腸,吃不飽的。此聯是明人餘昂題杭州靈隱寺彌勒佛龕的楹聯: 年年扯空布袋,少米無柴,只剩得大肚寬腸,為告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佈施; 日日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 舊日廣州海珠寺彌勒座有一楹聯,亦頗幽默: 莫怪和尚們這般大樣; 請看護法者豈是小人。 寺中所塑的佛像是以四大金剛與彌勒環坐的。彌勒佛是「大肚佛」,上比的「大樣」有雙關意義。護法的金剛是體格魁梧的,下比的「小人」亦有雙關意義。據說此聯繫清初詩僧石蓮法號大汕者所撰。大汕杖錫去遊,凡山川名勝,足跡殆遍,而駐錫海珠寺最久。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他曾應越南王之召赴越,撰有《海外紀事》六卷,為早期華僑史之珍貴資料。不過他的下場卻很不「幽默」,他是因交通公卿,仗勢弄權,在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年)被廣東按察使許嗣興逮治,將他押回江南原籍,死於途中的。又,亦有版本說此聯是宋人黃蛻題杭州某寺山門的。 除了彌勒佛外,還有一個布袋和尚的形象也是甚為滑稽可愛的。他和彌勒佛一樣,笑口常開,布袋隨身。不過彌勒佛是在佛經上有「出處」的「名佛」,「地位」極高;布袋和尚則只是民間傳說中的一個「野和尚」。據說他是唐時閩人,姓名不詳,因他常背布袋,人稱「布袋和尚」。或問他年幾何,他只指布袋答曰:「此袋與虛空齊年。」有一副題布袋和尚廟的楹聯云: 這身邊一具空囊,若果包得住往古來今,何不將他打開,也好教大家看看; 那手中半根小杵,業已撐不起上天下地,只合索性放倒,莫只顧一味哈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