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名聯觀止 | 上頁 下頁
桃花源名聯


  有些名勝古跡,其實只是文學作品中的「古跡」,未必真有其地,而是後人根據文學名作附會而成的,例如「古桃花源」便是。晉代的陶淵明寫了一篇《桃花源記》,謂有漁人從桃花源入一山洞,見秦時避亂者的後裔聚居其間,「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黃髮」指老人,「垂髫」指兒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後世的人就用「桃花源」來指避世隱居的地方。這個「桃花源」本是陶淵明用來寄託理想的「烏托邦」,但因他這篇文章傳誦千古,使不知多少人心嚮往之,於是就弄出一個「實地」來了。因為《桃花源記》中的那個漁人是武陵人(「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武陵屬湖廣常德府,到了宋代,就把常德府一個原來叫做「沅南縣」(東漢時置)的地方改名「桃源縣」。桃源縣東南王十里有個桃花林,後人營建的「桃花源」即在此地,入口處刻有一個「古桃花源」碑,是什麼時候刻的,就不可考了。

  「桃花源」題聯甚多,蕭大猷聯云:

  開口說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難與外人言也;
  源頭尋古洞,秦歟漢歟將近代歟?欲呼漁父問之。

  蕭大猷是湖南益陽人,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進士。這副對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倒是頗能體會《桃花源記》的精神。桃花源中,別有天地,「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言雖如此,陶淵明畢竟還是「道」出來了。桃花源的人是因「先世避秦時亂」而來的,他們在問了漁人「今是何世」,而漁人也「一一為具言」之後,「所聞皆歎惋」。歎惋者何,悲外人屢遭世亂也。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因而賦《歸去來辭》,他是為了不滿當時的政治黑暗和官場虛偽而決心去職歸隱的。「不足為外人道」,其實也正是他的「夫子自道」哩。蕭大猷一聯,上比的「難與外人道也」,用的就是《桃花源記》的句子。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避亂」的需要可說是無代無之,下比作者之問:「秦歟漢歟將近代歟?」「源頭尋古洞」,怎會懷疑「將近代歟」呢?看似荒謬,實是深刻體會《桃花源記》的精神的。蕭大猷寫此聯時是在中進士之後,即光緒十六年以後之事,具體日期不詳,但光緒一朝,內憂外患,紛至迭來,其為「亂世」,是無疑的。但亦有云是清末桃源名士劉再青所撰。

  另一題桃花源的佚名聯云:

  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遊人忙煞;
  欲尋彭澤宰,問田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此聯也頗有《桃花源記》的意境。「彭澤宰」即彭澤令,亦即陶淵明。

  還有兩副題桃花源的對聯,也都是取材自陶淵明的文章。二聯作者,均不可考。

  其一云:

  說甚神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
  閱成今古,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流水桃花。

  《桃花源記》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此聯上比所描述的情況,就是取材于這段文字。「說甚神仙」,看似反問語,其實是肯定的,意即何必追求什麼神仙呢?能夠這樣,就是神仙了。但這種耕田鑿井、自食其力、與世隔絕的境地,畢竟是個夢想。下比的「聽半夜金雞叫醒」,就含有作者不過是「夢入桃花源」的意思。夢醒時,朝代的興亡也都如流水落花春去也了。

  其二云:

  無怪倏爾而秦,倏爾而漢,到此地小坐片時,便成旦暮;
  看來何必有洞,何必有花,與諸君清談半晌,即是神仙。

  此聯寫得頗有「禪味」,意思則與上聯差不多。桃源縣的桃花源,如今已建設成著名的風景區,有根據《桃花源記》的描寫而營造的各種景物供遊人賞覽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