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名聯觀止 | 上頁 下頁
六祖法偈 半通不通


  個人看法,要懂得陳寅恪的「原意」,恐怕還得把古典與今典結合來看。

  一九三二年,陳寅恪寫了一篇可稱為「石破天驚」的論文《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載那年六月出版的《清華學報》七卷二期。

  六祖傳法偈即人所熟知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詩(按:六祖傳法偈有多種「版本」,此為最流行的一種,敦煌本壇經則作兩偈。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看上述陳寅恪的論文。敦煌本的字句與流行本略有分別,意義則是相同的)。

  陳寅恪認為六祖的傳法偈:一,比喻不適當。「考印度禪學,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於芭蕉等易於解剝之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而菩提樹則「為永久堅實之寶樹,決不能取以比喻變滅無常之肉身,致反乎重心神而輕肉身之教義。」二,意義不完備。「細釋經文,其意在身心對舉。言身則如樹,分析皆空,心則如鏡,光明普照。今偈文關於心之一方面,即已將比喻及其本體作用敘述詳參,詞顯而意賅。身之一方面,僅言及比喻。無論其取比不倫,即使比擬適當,亦缺少繼續之下文,是僅得文意之一半。」故其結論認為,六祖的傳法偈,只是「半通之文」,「其關於身之一半,以文法及文意言,俱不可通。」但我說此事,與胡適之又有何關係呢?這就要涉及另一今典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