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舊版神鵰俠侶 | 上頁 下頁
三三〇


  ▼第一百一十回 五絕之位

  楊過執了一枝長矛,躍馬衝前,那神鵰邁開大步,伴在馬旁,伸翅替他撥開射來的弩箭。小龍女、耶律齊、郭芙、郭襄四人緊隨其後。楊過對著蒙古皇帝的九旄大纛,疾馳而去。耶律齊吃了一驚,他知蒙古皇帝既然親臨前敵,定然防衛極嚴,精兵猛將,多在左右,自己這百餘人衝了過去,豈非白白送死,但想自己這條性命是楊過救的,真所謂水裏水裏去、火裏火裏去,他要到那裏,便跟到那裏,何必多言?

  這一行人去得好快,轉眼間衝出數里,已到襄陽城下。蒙哥的扈駕親兵見楊過來得勢頭猛惡,早有兩個百人隊衝上阻擋。楊過左臂一揮,一枝長矛飛擲出去,洞穿一名百夫長的鐵甲,貫胸而過。他順手從耶律齊手中又接過一枝長矛,擲死了第二名百夫長,蒙古親兵一陣驚亂,楊過已突陣而過。眾親兵大驚,握刀舉戟紛紛上前截攔,但楊過一矛一人,當者立斃。須知他左臂的神功係從山洪海潮之中練成,那長矛一擲之勢,便是岩石也能插入,何況常人的血肉之軀?他每一枝長矛都是對準了頂盔貫甲的將軍發出,頃刻之間擲出十七枚長矛,殺了十七名蒙古猛將。

  這一下突襲,當真是如迅雷不及掩耳,蒙古大軍空在城下屯軍十萬,但楊過奔馬而前,便如摧枯拉朽般破堅直入,一口氣衝到了皇帝的馬前。扈駕親兵捨命上前抵擋。執戟甲士橫衝直撞的過來,遮在皇帝身前。楊過回臂要去耶律齊手中再拿長矛時,卻拿了個空,原來已給敵軍甲士隔斷。眼見蒙古皇帝臉有驚惶之色,拉過馬頭正要退走,楊過一聲長嘯,雙腳踏上馬鞍,跟著在馬鞍上一點,和身躍起,直撲而前。十餘名親兵將校挺槍急刺,楊過在半空中提一口真氣,一個觔斗,從十餘枝長槍上翻了過去。

  蒙古皇帝見勢頭不好,一提馬韁,縱騎急馳。他胯下這匹坐騎乃是蒙古萬中選一的良駒,龍背鳥頸、骨竦筋高、嘶吼似雷、奔馳若風,名為「飛雲騅」,和郭靖當年的「汗血寶馬」不相上下,但見牠四蹄翻飛,逕往空曠處馳去。此馬跑得興發,天下再無一匹馬追趕得上,楊過展開輕功,在後追來。蒙古軍數百騎又在楊過身後急趕。兩軍見了這等情勢,城上城下,登時忘了交戰,齊聲吶喊。蒙古軍只盼皇帝馬快,宋軍只盼楊過追上。

  楊過見皇帝單騎逃遁,心下大喜,暗想你跑得再快,也要教我趕上了,豈知這「飛雲騅」直是非同小可,後蹄只須在地下微微一撐,一竄便是數丈。楊過提氣急追,反而和皇帝越來越遠了,他一彎腰,在地下拾起一根長矛,奮力往蒙哥背心擲去。眼見那長矛猶似流星趕月般飛去,兩軍瞧得親切,人人目瞪口呆。忘了呼吸,只見那飛雲騅猛地裏向前一衝,長矛距皇帝背心約有尺許,力盡而墮。宋軍大叫:「可惜!」蒙古軍齊呼:「萬歲!」

  這時郭靖、黃藥師、黃蓉、周伯通、一燈等相距均遠,只有空自焦急,卻那裏使得出一分力氣去助楊過?蒙古兵將千千萬萬,也只有吶喊助威,枉有盡忠效死之心,卻那裏追得上飛雲騅的腳力?

  蒙哥在馬背回頭一望,見將楊過越拋越遠,心下放寬,縱馬向西首一個萬人隊馳去。那萬人隊齊聲發喊,迎了上來,只要兩下裏一湊合,楊過本領再高,也傷不著皇帝了。楊過眼見功敗垂成,好生沮喪,突然間心念一動:「長矛太重,難以及遠,何不用石子?」拾起兩粒小石,使出「彈指神通」功夫,一一彈了出去。但聽得嗤嗤聲響,兩粒石子都擊在飛雲騅臀上。那馬吃痛,一聲長嘶,前足提起,人立起來。

  那蒙哥雖是貴為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皇帝,但自幼弓馬嫻熟,曾跟隨祖父成吉思汗、父親拖雷數次出征,可說一生活於馬背之上,長於刀槍叢中,這時變出非常,他卻毫不慌亂,挽雕弓、搭長箭,雙腿緊緊挾住馬腹,回身向楊過便是一箭。楊過低頭避開,飛步搶上,手中早已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楊過這一擲勁力何等剛猛,蒙哥筋折骨斷,倒撞下馬,登時斃命。(金庸按:據「元史」本紀卷三:「憲宗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九年二月丙子,帝悉率諸兵,督諸軍戰城下……攻鎮西門、攻東新門、奇勝門……攻護國門……登外城,殺宋兵甚眾……屢攻不克……癸亥、帝崩。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御群臣甚嚴。」「續通鑑」:「蒙古主屢督諸軍攻之,不克……蒙古主殂……史天澤與群臣奉喪北還,於是合州圍解。」「續通鑑考異」:「元憲宗自困頓兵日久,得疾而殂。『重慶志』謂其中飛石……今不取。」依歷史記載,憲宗係因攻重慶不克而死,是否為了中飛石,史書亦記載各異。但元軍、宋軍激戰最久,戰況最烈者係在襄陽,元軍前後攻數十年而不能下。為增加小說之興味起見,安排為憲宗攻襄陽不克,中飛石而死,城圍因而得解。此與史書記載地理上有變動,但其精神並未改變。)

  蒙古兵將見皇帝落馬,無不驚惶,四面八方搶了過來。郭靖大呼傳令,乘勢衝殺。皇帝在陣上落馬,蒙古兵將大都親見,登時軍心大亂。城內宋軍開城殺出,郭靖、黃藥師、黃蓉等發動二十八宿大陣,來回衝擊。蒙古軍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一路上拋旗投槍,潰不成軍,紛紛向北奔逃。郭靖等正追之間,忽見西方一路敵軍,隊伍甚是整齊,軍中豎起了皇帝忽必烈的旗號。但蒙古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那能收拾,忽必烈治軍雖嚴,給如潮水般湧來的敗兵一衝,部屬也登時亂了。忽必烈見勢頭不妙,率領一枝親兵殿後,緩緩北退。郭靖等直追出三十餘里,眼見蒙古兵退勢不止,而呂文煥流水價派出傳令官,命郭靖回軍保城,宋軍這才凱捷而回。

  自蒙古和宋軍交鋒以來,從未有如此大敗,而一國之主喪於城下,更是軍心大沮。再者蒙古皇位並非父死子襲,係由皇族權貴、重臣大將會議擁立,蒙哥既死,忽必烈急欲身登大寶,於是領軍北歸。因此直至一十三年後,宋度宗咸淳九年,蒙古軍方始再攻襄陽,此是後話不提。

  郭靖領軍回到襄陽城邊,安撫使呂文煥早已率領親兵將校,大吹大擂,列隊在城外相迎。眾百姓也擁在城外,陳列酒漿香燭,羅拜慰勞。郭靖攜著楊過之手,拿起一名老漢呈上來的美酒。轉敬楊過,說道:「過兒,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揚名固不待言,合城軍民,無不重感恩德。」楊過心中感動,有一句話藏在心中二十餘年,始終未說,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朗聲說道:「郭伯伯,小姪幼時若非蒙你撫養教誨,焉能得有今日?」他二人自來萬事心照,不說銘恩感德之言,此時對飲三杯,兩位當世大俠傾吐肺腑,只覺人生而當此境,再無憾事。

  當下二人攜手入城,但聽得軍民夾道歡呼,聲若轟雷。楊過忽然想起:「二十餘年之前,郭伯伯也攜著我的手,送我上終南山重陽宮去投師學藝。他對我一片至誠,從沒半分差異。可是我狂妄胡鬧,叛師反教,闖下了多大的禍事!倘若我終於誤入歧路,那有今天和他攜手入城的一日?」想到此處,不由得汗流浹背,暗自慚愧。

  當晚城中大排筵席,慶功祝捷。飲酒之間,郭靖忽然傷感,想起洪七公來。

  蒙古皇帝憲宗蒙哥身殂襄陽城下,蒙古舉軍北退,襄陽城中家家懸綵,戶戶騰歡。雖有父兄子弟在這一役中陣亡的,但軍勝城完,哀戚之念也不免稍減。這晚安撫使署中大張祝捷之宴,呂文煥便要請楊過坐個首席,楊過說什麼也不肯。眾人推讓良久,終於推一燈大師為尊,其次是周伯通、黃藥師、郭靖、黃蓉,這才是楊過、小龍女、耶律齊。呂文煥心下暗自不悅,心想:「黃島主是郭大俠的岳父,那也罷了。一燈老和尚貌不驚人,周老頭子瘋瘋癲癲,怎能位居上座?」群雄縱談日間戰況,無不逸興橫飛,呂文煥卻那裏插得下口去?

  酒過數巡,城中官員、大將、士紳紛紛來向郭靖、楊過等敬酒,極口讚譽群俠功略豐偉,武藝過人。郭靖想起師門重恩,說道:「當年若非全真教丘道長仗義、七位恩師遠赴蒙古,又得洪老恩師栽育,我郭靖豈能立此微功?但咱們今日在此歡呼暢飲,各位恩師除柯老恩師外,均已長逝,思之令人神傷。」一燈等盡皆黯然。呂文煥卻茫然不解,心道:「這些草莽之士果是不知輕重,今晚好好的慶祝大捷,怎地說起死人的事來?」郭靖又道:「此間大事已了,明日我想啟程赴華山祭掃恩師之墓。」楊過道:「郭伯伯,我也正想說這句話,大夥兒一齊同去如何?」一燈、黃藥師、周伯通等都想念這位逝世二十年的老友,齊聲贊同,是晚群雄直飲至深夜,大醉而散。

  次日清晨,郭靖等一行人生怕眾軍民相送,一早便悄悄出了北門,逕往華山而去。周伯通、陸無雙、武氏兄弟、泗水漁隱等傷勢未愈,眾人騎在馬上,緩緩而行,好在也無要事,每日只行數里即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