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公孫夢 > 寶劍落秋霜 | 上頁 下頁 |
九一 |
|
第七回 四大幫會 二十二歲的建文帝起初以為鉗制燕王的一套方略頗為有用,因之他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文治」上,與大儒方孝孺等商議復古政制的大政方針。 除了減刑罰、改政令外,連官員的名稱也襲用周朝,他對周朝之治可謂頂禮膜拜。 七月二十四日,谷王匆匆忙忙趕回京師,稟報燕王起兵,接踵而來的是前線失利的戰報。建文帝這才把征討燕王當作大事來對待。 他採納眾議,發了討伐燕王的詔書,指責燕王禍亂社稷,獲罪祖宗,曉喻全國軍民,忠於朝廷,蕩平叛亂。並任耿炳文為大將軍,掛帥印北征。耿炳文年六十有五,是太祖皇帝大殺功臣後僥倖活著的幾個老將之一,官封長興侯,以他多年征戰的經驗,當不負朝廷所托。 於是,調集了各路大軍,耿炳文率三十萬士卒,分三路向北平進發。 然而先鋒隊九千之眾的精銳之師進駐雄縣後,正值中秋佳節,沒料到燕王率兵來到涿州,當即向雄縣發起進攻。一夜激戰,雄縣失守,被俘官兵不降,被全部斬殺。 燕王得知後,教訓部下不准殺俘,殺俘的結果只會使敵人頑抗到底,難以征服。 隨後燕王又破了來援之敵,轉而進攻真定,三天猛攻不下,怕動搖了士氣,率師返回北平。耿炳文雖然失利,但能繼續作戰。 可是建文帝聽信了黃子澄等之言,拜曹國公李景隆為將。 而另一個親信齊泰卻反對,說他只懂文不懂武,不堪當此大任。但黃子澄力主,建文帝採納,因此李景隆仍然掛了帥印。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皇帝姐姐的兒子,是軍中的一員勇將,遇敵時意氣風發,越是強大的敵人就越是精神振奮,故屢建奇功。 大明立國後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死,年四十六,死後追封為歧陽王。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長子,襲了曹國公爵位,生得高大健壯,相貌毓秀,舉止雍容大度,受太祖賞識,掌左軍都督府事。 他既然做了將軍,也就喜讀兵書,與人談起用兵之事,那真是頭頭是道。他與建文帝是表兄弟,建文帝也深信他有才華,畢竟是將門之子嘛。可惜,他並未繼承了乃父的才智。 消息傳出,帶兵官們不禁愕然。李景隆說穿了不過是個從小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善於紙上談兵,口頭論攻等,卻從未上過戰場。 以這樣一個紈絝子弟任三軍統帥,去征伐久經陣仗、智勇雙全的燕王,真叫人啼笑皆非。 因此,經歷過沙場的宿將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心中忐忑,一點也提不起精神。 出發之日,建文帝又仿效古代聖明天子的做法,親率文武百官至江邊為李大將軍餞行,並親自為他推車,行古之「推觳禮」。 李大將軍還獲得了生殺大權,可以就地處置敢於違抗將令的官佐。 這樣無比的榮耀和權威,使李景隆風光至極,哪裡再把留下的老將們放在眼裡。他趾高氣揚地率領大軍,去平息北地的禍亂。 老將耿炳文只不過陣前失利,他還有足夠的兵力與燕王一較長短,憑著他多年的戰場歷練,燕王要擊潰他並不容易。 可是朝廷卻免了他的職,使老將軍蒙羞于世,告老還鄉。 李景隆調集各路兵馬,合五十萬之眾,於九月中旬進駐河間府,命駐守遼東的江陰侯吳高,攻伐永平府,以對北平城形成兩角夾擊之勢。 大軍指日北上,燕王宮內,議論紛紛,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就是各衛指揮使、都指揮使這些兵官,也一個個憂心忡忡。 敵勢太強,大軍壓境,何以禦敵? 燕王召集各將領議事。 萬古雷和郭劍平、曹罡、羅斌、耿牛坐在一起,心情也頗為沉重。舉事以來,從未面對過這麼龐大的兵力,真不知該如何迎敵! 這時,只見燕王面帶笑容,在方天岳、孫銳鋒、關中四劍和道衍法師、金忠先生陪同下步入議事室,眾將當即起立行禮。 萬古雷心想,局勢如此嚴重,殿下居然面無憂色,真虧他沉得住氣,且聽聽他有何妙計破敵。大概除了依仗北平城牆的牢固死守外,還能做什麼? 只聽燕王笑道:「各位聞聽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來犯,一個個憂心忡忡,憂慮我方兵寡將少,何以拒敵。李景隆何人也,是一員名符其實的大將嗎?非也!他不過是個富貴門中的紈絝子弟,從未歷經沙場,怎能統率五十萬大軍?各位當知紙上談兵容易,兩軍對陣難。朝廷任用李景隆,不過是坑害自己罷了,有何懼哉?」 說到這裡,收斂笑容,續道:「如今永平府告急,本王之意,率兵救援永平府,永平若被遼兵攻陷,就直接威脅北平,與李景隆配合夾攻北平,則北平城難保。我方出師援救永平,李景隆必來攻北平。待我方破永平之敵後,再回師北平,與城內守軍前後夾擊,李景隆必敗……」 萬古雷心想,大軍出了北平城,能留多少人守城呢?萬一城破,那不是沒根基了嗎? 只聽有人道:「殿下,遼東之兵難與李景隆比,若舍李景隆去對付遼東之兵,只怕不利!」 又一人道:「永平府城門牢固,軍民糧草不缺,宜防守,遼東兵難破。若大軍直奔永平,北平城岌岌可危,這不是捨棄了根本嗎?臣以為守護根本要緊,北平城萬萬不能丟失!」 萬古雷心想,說得一點也不錯,還是防守北平城為上策,看燕王又怎麼說? 燕王道:「爾等只知守城,以我方之兵力,出城決戰則不足,守城又多餘。 若是全軍守城,李景隆便可將我方圍在城中攻打,這樣相持下去,又對何方有利?我若將精銳之兵帶在外,可以隨機應變,以待有利時機,並非只是為了永平府。這樣做,可將李景隆小兒誘至城下,裡外合擊,必能擊潰敵軍!」 萬古雷一聽茅塞頓開,心想對呀,這才是高招,否則把兵力留在城內,不是自捆手腳嗎?燕王當真是雄才大略,常人不及也。 又聽燕王道:「留世子守城,請道衍法師相助,不可冒險出戰,須知天已轉寒,南軍無過冬之衣,不耐寒冷,只要堅守城池,南軍不戰自潰。」 又有人道:「殿下,盧溝橋乃入城之門戶,應該精兵加強防守,使李景隆不能直逼北平城下。」 燕王道:「守一橋有什麼用?大雪封凍時,河面也能行,不如把守橋之兵撤回城內。」 殿下言之有理,眾將心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