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獨孤紅 > 豪傑血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怪書生

  開封「大相國寺」跟北京「護國寺」一樣,不過「護國寺」沒「大相國寺」那麼大,也沒「大相國寺」那麼古老……

  「大相國寺」本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公子無忌的故宅。北齊時建「建國寺」,尋廢。

  唐睿宗時復建,時適睿宗以舊封相王即帝位,故賜名曰「相國寺」。

  雖然歷代屢廢屢建,「大相國寺」的莊嚴、肅穆,可絲毫無損,提起「大相國寺」天下沒人不知道。

  要說有人瞪眼兒搖頭,那是他沒出過門兒,沒見過世面,太孤陋寡聞,其實,就算沒出過門兒也該聽人說過。它的名望和熱鬧,代代不衰,朝朝鼎盛。

  每值廟會之期,真稱得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那份兒盛況,可就不用提了,打個譬喻:人縫裏直能擠死螞蟻!

  「大相國寺」前面的廣場上,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無所不備,齊全得很。

  瞧罷!東邊敲鑼,西邊打鼓,說書的、賣唱的、練把式的、賣膏藥的、雜耍……數上三天三夜也數不完!

  總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最有名的,圍的人最多的,是那位賣「大力丸」的馬花亭,開封人管他叫禿頂老馬,矮肥身材,圓圓的紅胖臉,人頂和氣,永遠瞇著眼兒咧著嘴笑臉對人。

  他說得好,誰吃了他的「大力丸」,一巴掌準能打死一條牛犢子,說是這麼說,買的人照買,可從沒人去試過。

  一巴掌打死牛,這牛未免吹得太大了點,那沒關係,儘管大家心裏頭雪亮,可誰也會情不自禁的往他那兒攢,聽他翹著鬍子吹,瞪著眼說瞎話!

  沒別的,和氣生財,人家禿頂老馬練的是不含糊的真功夫,一張彈弓能閉著眼兒打落二十丈外人頭頂著的制錢兒,一路掃堂腿,能掃斷十幾根「梅花樁」!

  就憑這,硬招牌,沒人願意瞧騙人的假玩藝兒!

  買了他的藥的,那不說,只睜眼兒不掏腰包的,沒關係,過不一會兒他能讓你乖乖的掏出錢來換包「大力丸」。

  除了「禿頂」老馬,玩雜耍的秦萬巧,賣膏藥的王老頭兒,練把式的宋鬍子,說書的張歪嘴,賣「抖牛」的二愣子,人跟生意都不錯,可都比不上「禿頂」老馬!

  那年頭兒,人講義氣,尤其是跑江湖混飯吃,出門在外,大家都是苦哈哈的朋友,瞧人家大把大把的往腰裏塞,誰都不會眼兒紅,更不會有那橫鼻子豎眼,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地盤兒之爭!

  今兒個我掙得錢多不是?好!拍拍胸脯,上館子去,大夥兒今兒個這頓算我的,大把大把的往外掏,面不改色!

  有人說,掙錢不容易,何必呢?

  胡說!錢,活一天能掙一天,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輩子有血性,講義氣的好朋友能交幾個?

  聽!多感人?也顯得胸襟瀟灑,豪邁得緊!

  誰有點急事兒不是?沒關係,今兒個捲攤兒收場,不做生意了,大夥兒爭先恐後,幫忙去,可都是真心!

  要說像,北京的「天橋」有點像「大相國寺」,「天橋」可也沒「大相國寺」那麼大,那麼熱鬧,那麼……

  說到這兒,我總該打個招呼作個揖,也許有很多北平的朋友會指著書罵我,「大相國寺」那能跟「天橋」比!

  諸位,雅量海涵,您多包涵,我是開封人,天下有幾個不願為自己的老家吹噓一番?願您一笑,看下去。

  當然,如果您到過開封,逛過「大相國寺」,除了不該東比西比以外,您定會點頭說:這人並不完全是吹噓。

  我這裏再作揖了。

  「大相國寺」裏和尚不少,連打掃的小沙彌都算上,總共也不過那麼三十來個,可是有一半以上是老和尚。

  「大相國寺」的主持,法號不錯,上一字「普」,下一字「濟」,開封人都管他叫普濟老和尚。

  普濟老和尚八十多了,可是看上去沒一點龍鍾老態,身材瘦削,相貌清癯,一雙老眼炯炯有神,頷下三綹銀髯飄拂,和藹祥和,永遠謙恭待人,和氣待人。

  普濟老和尚不但是「大相國寺」的主持,而且是遠近知名的大善人,多下來的香火錢,他能一個不留地周濟窮人!

  碰上荒年,他還能跋涉千里,跑遍天下,不辭勞苦地沿門託缽,化緣放賑,救苦救災!

  開封人無不視若神明,焚香頂禮,暗中膜拜!

  老和尚說得好,也越顯他是高人,此身皈依佛門,佛門中人慈悲為懷,悲天憫人,救濟眾生這是應該的。

  同時,這也是為他自己,多造功德,以修正果!

  有一次,有位香客說他會武。

  他笑了,他說:出家人六根清淨,四大皆空,清心寡慾,吃齋唸佛,青燈紅魚,日翻貝葉,有誰能這麼做,定會跟他一樣,不必練武,人不犯我,我也不犯人,練武作甚?

  又一次,有位香客想剃度出家,跟著他修練。

  結果,讓他兩句話給勸了回去。

  「佛門雖大,不渡無緣之人!」

  「天全慾淡,雖凡亦仙,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由此,足見普濟老和尚是位修為超人的佛門高僧。

  「大相國寺」以前如何,無法考證。

  不過,在普濟老和尚接任主持以後,十餘年來,一直安寧無事,很平靜,暮鼓晨鐘,佛門清淨。

  但,這一年,來了事,而且是禍事……

  這一年,除夕剛過,正值上元。

  上元,俗稱元宵,又叫元夜,元夕。

  這一夜,笙歌到處,張燈為樂,所以又叫燈夕,燈節。

  元宵的起源,史無明文,惟「史記、樂書」說:「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到明而終。」

  「初學記,德篇」說:「今人正月望日夜觀燈,是其遺事。」

  由此,可見遠在漢代,已有元宵張燈習俗!

  不過,古代的上元習俗,和後世不大相同,它的重心是祭祀,似乎並不在於張燈。

  元宵張燈的風氣,到了唐代才盛行。

  據雍洛「靈異小錄」說:「唐朝正月十五夜,許三夜,夜行其寺觀街巷,燈明若晝,山棚高百餘尺,神龍(中宗年號)以後,復加麗飾,士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有足不躡地,深行數十步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