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 上頁 下頁
內容簡介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於一八六一年在《時報》雜誌第一——七期連載。因屬￿長篇連載性質,為了吸引讀者,小說情節必須引人入勝,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而且在發展到最高潮時要突然中斷,讓人接著看下一期。所以當時稱這一類小說為「隨筆式小說」,以情節緊張曲折見長,類似于歐仁·蘇的《巴黎的秘密》。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斷了十年的文學生涯之後,在這類文學體裁上所作的第一次嘗試,即讓小說帶有強烈的戲劇性。以後,這種隨筆式小說所使用的某些手法,成了他後期許多作品的固有形式,並發展成為不同于傳統命運小說形式的小說戲劇形式。這種小說是對傳統命運小說形式的突破,是新小說形式的開端。什麼是小說戲劇形式呢?那就是「選擇人生的一個危機時刻,在緊湊的、高度濃縮的時間過程裡,在旋渦般相繼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中,展開小說人物之間的。心靈對話,展開對世界性問題,人類靈魂問題的辯論。」

  * * *

  《被欺淩與被侮辱的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多線索小說:娜塔莎和阿遼沙的愛情,涅莉和斯密特的遭遇,萬尼亞的經歷和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的活動。瓦爾科夫斯基是書中眾多人遭受痛苦的根源。他一切為了自己,身上集中體現了當時自私、貪婪和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的本性。他覬覦工廠主史密斯的財產,勾引他的女兒,而後又將她拋棄。誣陷管家伊赫緬涅夫。他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破壞兒子阿遼沙和娜塔莎的婚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借助災難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由此達到淨化人們心靈的目的。娜塔莎對萬尼亞說:「我只得繼續受苦才能換取未來的幸福,痛苦能洗淨一切。」忍受苦難可以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後期創作的基調。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欺淩與被侮辱的人》中創造了兩種愛。一種是一心為了他人的無私的愛,如萬尼亞對娜塔莎的愛。在書中,萬尼亞不僅不恨自己的情敵阿遼沙,反而經常幫助他,同時也幫助一直愛著的娜塔莎及她的父母;一種是為了金錢的虛假的愛,如公爵瓦爾科夫斯基的醜惡行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愛可以展示人的本質。他揭示了令人絕望的愛的悲劇因素,揭示了在生活道路上不能實現的愛。小說的結局「我」與娜塔莎仍舊沒有結合。通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給讀者展示的正是這種沒有結果的愛情,愛是絕對的悲劇,是人的分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