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屠格涅夫作品集 | 上頁 下頁
屠格涅夫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  1818年11月9日- 1883年9月3日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即 伊萬·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和「現實主義作家」。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
屠格涅夫 1850
  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忍,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鬥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衝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傻瓜》等。他多以寫作中篇和長篇小說為主要。

  ***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屠格涅夫的母親很壞,酒後殺了屠格涅夫的哥哥,把他當下酒菜。

  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李根(中文譯名)共同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標誌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到了別林斯基的好評,此後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誼。在這之後屠格涅夫開始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

  19世紀5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如《多餘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1847年-1852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裡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欣賞一位少年寫的小說《童年》後來通過他的欣賞與鼓勵,給了這個少年很大信心,使這個少年日後成為了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

  1855年屠格涅夫發表著名劇本《村中一月》,開始逐漸關心知識分子與貴族的衝突問題。1856年他發表小說《羅亭》,塑造了一個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動的小貴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發表《貴族之家》。1860年他發表小說《前夜》,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英紮羅夫的形象,杜勃羅留波夫非常看重這篇小說,發表了著名評論《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斷言「前夜離隨之而來的白天總是不遠的」,認為屠格涅夫描繪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這一斷語,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發表這篇評論,涅克拉索夫沒有同意,導致了屠格涅夫和《現代人》雜誌的決裂。

  1862年屠格涅夫發表《父與子》,主人公巴紮羅夫狂傲,重視行動,重視科學實驗。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擊。

  1860年代後期,他長年居住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外國著名作家,如他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福樓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關係密切。他向西歐介紹俄羅斯文學,特別是普希金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1867年,他創作了長篇小說《煙》。

  19世紀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國。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回憶的中篇小說」,如《草原上的李爾王》、《普甯與巴布寧》和《春潮》等。1877年他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遠離祖國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寫了83篇散文詩表達了他暮年的情懷。《散文詩》是他整個生命和藝術的總結,融匯了他一生創作的特點:愛國主義、民主精神、悲觀情緒、真誠、善良;敏銳、抒情、哲理、簡潔。它既是他人格的寫照,又是他藝術的結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歷表,又是他全部創作的大綱。

  1883年8月22日他病逝於巴黎。根據他生前的遺囑,遺體被運回俄國安葬在彼得堡的沃爾科夫墓地的別林斯基墓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