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
九二 |
|
本來,在中國的農耕社會中,存在著一種帶有古代色彩的無政府主義氛圍,民間社會的狀態也大抵如此。存在於民間的裡,都會築起護衛全裡的藩牆,推舉稱為父老的居民代表來自我管理,只要存在這種情況,就不需要朝廷一類的東西;朝廷縱然作為一種必要體制建立起來,也儘量不給各個裡或村落施加壓力,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堯舜之世。然而,實際上從未有過這種輕如鴻毛、柔若慈母的朝廷。苛斂誅求乃是王朝的常態,王朝的這種禍害比被朝廷視為"賊"的草寇之害更甚。 農民們一直煞費苦心,想方設法擺脫或是儘量減少所受的王朝之害。這種煞費苦心的代表就是"父老」,這些父老依賴的對象並不是朝廷派來的"官」,而是當地出身的吏"。雖說是吏,也必須具有俠義心腸。比如身在沛城的這種吏,便是劉邦的黨羽蕭何、曹參,或是劉邦極為喜歡的夏侯嬰以及任敖等人。他們不是後代的那種吏,而是一種以抑強扶弱為己任,如同遊俠頭領的隱蔽身份。他們都擁有幾個暗地裡幫忙的農民團體,也掌握了這些農民團體所在的整個村落。 劉邦就位於這一體系的最頂端。 本來連立錐之地都沒有的劉邦,為什麼會組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呢?進一步講,雖說劉邦軍遠不如項羽軍,卻也是僅次於其的一支軍隊,並在滾雪球般地不斷壯大,且眼下正在向西挺進,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秘呢? 此事實在令人費解。這個問題甚至常常成為學術上探討的課題。西嶼定生氏的論文《中國古代帝國建立的考察一漢高祖及其功臣們》(1949年,日本,《歷史學研究》141號),可以說就是這種學術研究的開端。 對此,守屋美都雄氏曾在《關於漢高祖集團的性格》(1952年,日本,《歷史學研究》158、159號)一文中予以批判,並頗有建樹。 有關這兩篇文章的介紹,及贊成或反對的意見,我們在此不作贅述,但西嶼氏關注到劉邦初期其內部組織的稱呼,卻可以說是一個功繢。中涓、舍人、卒、客其隸屬關係就是以這樣一種稱呼來劃分的。所謂中涓,也稱之為涓人。 本來是侍奉國王,並在其身邊負責清掃一類工作的人,還兼任傳達君命與轉呈奏章的任務。 所謂家臣,原本是豪門貴族家內的奴隸,而豪門貴族一旦得勢,伺候在身邊的奴隸便作為其意志的代言人,對外界也同樣擁有很大的權力。這即是中涓本來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而劉邦既不是豪門貴族,也不是富戶出身,他身邊所用的中涓一語的意義及內容,筆者認為似乎是從本來的中涓派生出來的。 舍人也同樣。這是古代周王室的一個官職名稱,似乎是侍奉在王的身邊負責財務的人。以後,這個詞又走出王室,指那些在豪門貴族身邊負責庶務的人,到戰國時期,也被用來指寄食于豪門貴族門下之類的意思。 卒本來是指僕人。但在戰國時被稱為"卒"的人,卻指受到豪門貴族扶持的士。 客也是士,卻是指寄身于豪門貴族的那些人,豪門貴族有時也會稱其為先生,並對其學識、精神和技能表現出應有的尊重。 戰國或戰國之前,這些用語是用來稱呼負責王侯日常生活的各種執事的,但在劉邦那個時代,卻被用來稱呼劉邦這類遊俠首領的隨從了。 總之,劉邦是在沛城及其附近以俠義度日,遊手好閒一直混到了年近四十,因而加入他的俠義組織的人很多,這就有必要按著這些人的親疏程度和任職現狀,像上面所講的那樣,給他們掛上古已有之的職務名稱,把他們組織起來。需要指出的是,所謂遊俠首領的隨從,並非只劉邦一家獨有,很可能是普天之下盡皆如此。 順便聯想到日本的戰國時代,譬如稱霸三河的德川家的情況,所謂中涓、舍人和卒,總的來說,恐怕就相當於世代臣事於德川家的家臣。當德川家康前幾代在三河的松平鄉時,土地是山林,既沒有開闢水田的水源,也幾乎沒有田,他們靠山林養兵來到下面的平川,歷經數代才將勢力擴大到水田地區。那時德川家的政務便是由具有"老中"、"若年寄"這種獨特職位名稱的人全權負責的。擔任這些職務的僅限於世代臣事德川家的人,雖然能代行主人的權力,俸祿卻很低。隨著松平家族勢力的擴大及不斷併吞土地,又出現了新加人進來的世襲家臣,並獲得了與老資格的家臣不相上下的尊重,被冠以"安城以來"、"岡崎以來"等稱呼。但當德川家康最終取得天下之時,又將許多固有諸侯(大名)列人自己一夥,稱之為旁系諸侯("外樣大名")。這些人即相當於劉邦軍裡的賓客"。而德川家在完全取得天下之後,也依舊原封不動地使用三河土豪時代行政上的職務名稱。 德川家康臨死時曾留下遺言,不准改變三河以來的傳統習慣,行政上的權力交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中涓、舍人和卒"來掌管,而對相當於"客」的旁系諸侯,儘管給予了大片封地,卻不讓其參與政治。 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到,德川家康對那些可說是家奴後裔的家臣們十分信賴和重視。不過,日本戰國時代,三河國世襲家臣們的忠心,是以對主人盲目的隸屬心態為內涵而形成的。中國戰國時期到秦滅亡期間存在的劉邦及其嫡系的關係,則是以俠義這種相互扶助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後來的中國 已不復存在——為紐帶而形成的,這些人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覺醒的。但並非說俠義就是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在古代那種動盪不安,王朝不足以信賴,甚或具有虎狼之害的社會裡,下層民眾為了生存,只有靠俠義之心求得相互救助。可以說,俠義精神正是來源於此。 劉邦組織體系裡的這些中涓、舍人和卒等,隨著這個組織的發展壯大,又分別用戰國時期各諸侯王國所使用的官職名稱一將軍、都尉、騎都尉、左司馬、車司馬、騎司馬、禦史及太僕等一一來加以稱呼,如同車輪旋轉一樣,通過不同的職務來使這一軍事組織運轉。這件事,我們就講到這裡為止。 下面還是來講張良。 張良,字子房。劉邦和跟前的那些人全都出身卑賤,唯獨張良是個例外。張良很快就成了劉邦的「客」,擔任軍師,總算使不善戰的劉邦軍開始有模有樣地朝著勝利轉變。 張良原本是韓國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