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
四七 |
|
當趙高說到這裡時,章邯拱手說道:只因當下實屬非常時期。非常時期就要有非常之人大力幫助,方能採取非常措施。剛說到這裡,趙高看上去就已經十分滿意了。 「究竟是什麼事嘛?」 「驪山和阿房宮兩處都有大批服刑之徒在幹活。」 無辜百姓在千,服刑的囚犯也在幹。僅服刑的囚犯可能就超過二十萬。章邯說:依臣之見,請允許向他們發出大赦令,免除其罪行,讓他們拿起武器去從軍。在當前形勢下,再沒有其他辦法可在俄頃之間編成一支大軍。 用囚犯?讓他們從軍? 趙高對這個方案也著實吃了一驚。軍旅途中,說不定那些囚犯就會反戈一擊,幹出什麼勾當來,沒有相當統率能力的將軍是不敢帶領他們的。 「好吧!容我到內宮奏請一下。」 趙高說。縱使打了敗仗,也只能是眼前這個人大吃苦頭。 趙高立即謁見二世皇帝胡亥,將這項建議作為自己的提案奏上,又推薦了章邯。 總之,此乃軍機大事,必須集合文武百官,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在用兵問題上,這是慣例,胡亥作為皇帝,再怎麼樣也不能繼續躲在後宮不出來露面。 胡亥照章辦事,召集百官,讓他們提出意見。這時胡亥才再次瞭解到趙高的偉大之處。一切都按趙高所說的順利進行,正如趙高所預見的那樣,有一個叫章邯的人主動出班請纓,唯有這個時候胡亥才感到一點樂趣,因為就跟看戲法差不多。而且章邯所奏上的計策剛好與趙高先前獻上的完全一致。胡亥不禁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愉悅。身為皇帝的樂趣,大概就是面對此情此景吧!朝臣就好比滿天星斗在軌道上運行,轉動起來井然有序;上奏的人也從不講有違皇帝旨意的話,都以悅耳的腔調陳述皇帝剛剛准奏的事情,一切都跟樂隊演奏一般。胡亥高高興興地予以准奏,並頒佈了大赦令。 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我們所說的這位章邯,好不容易才爭取到這一步,已經筋疲力竭。如果國家一切正常,怎麼會有如此愚不可及、混帳透頂的事情發生呢?章邯寧願在和平的歲月裡當個文官。為了接受這份稍有差池就會戰死沙場的差事,竟要自己出面四處奔走,還要故作姿態向趙高這種人討好;照理應該由國家撥給的軍隊也要自己去組建;後勤補給及其他方面的事情,也必須跑遍各官府衙門去籌組,天底下哪有這種荒唐可笑的事情呢?然而,倘若袖手旁觀,秦的滅亡就迫在眉睫。 章邯把咸陽的兵器庫搜索一空,讓民夫們著上戎裝,配上武器。軍隊的強弱由各級帶兵主管的能力來決定。甚至包括卒伍之長在內的帶兵主管,章邯也一律讓在秦打過仗的兵士破格升任。因此,這支大軍已絕非烏合之眾。 自始皇帝以來,秦軍一律用黑色。所有旌旗,所有士卒的戎裝,都是黑的。他們黑壓壓地鋪天蓋般地離開咸陽,通過崎嶇險要的道路朝函谷關挺進。山嶺上到處都是秦軍,遠遠望去猶如一片片烏雲在向前翻滾,如此宏大的場面,一時蔚為壯觀。 在中國這片大地上,每當有王朝衰落之時,比如在當時(其後的歷朝歷代也是如此),整片大地就變成了流民的漩渦。 流民所指望的目標,既不是遠大抱負,也不是經世學說,而是"以食為天"的食"。所謂大大小小的英雄豪傑,就是指那些被流民推舉出來的能在世上立足的首領。首領,也就是英雄,依靠向流民提供食的保障而存在,不能提供食的保障者或被流民殺死,或不得不隻身逃亡。 食,要靠掠奪取得。比如,一百個流民的頭頭襲擊了某個村莊,將糧食吃個精光,如此一來,這個村子就會全村變成流民,不得不去襲擊別的村莊。在襲擊與被襲擊的連鎖反應中,流民的人數急劇上升,最多只能滿足百人之食的首領便四處尋找能提供千人之食的首領,一旦找到,就與所有流民成群結夥地投奔過去,甘願寄人籬下。再進一步,當千人規模的頭領無法供應超出能力所及的流民時,就合併到萬人頭領的旗下。因此,那些有本事的英雄人物的旗下,轉眼間就會有五萬、十萬的流民(兵士)加入進來,從而形成一支獨立的軍事勢力。有人能確保二十萬、五十萬這麼龐大數目的流民不餓肚子,就會被世間當成大英雄來對待,有的最終還被流民擁戴為王。 鑒於這種情況,想要吸收龐大的流民隊伍,就要搶先佔領並控制盛產稻穀的地方,陳勝的處境也是如此,為了養活越來越龐大的流民隊伍,只靠陳城這一帶的田園是無法供應的。集合在自己旗下的流民軍若是餓了肚子,就只有一條路好走一把陳勝打死,再投奔到其他地方大流民團夥的頭領那裡去。能不能讓他們填飽肚皮,就成了陳勝的頭等大事,而這些目前還是個懸念。 不過,陳勝腦子裡是否已有相應的緊迫感,卻還是個疑問。 他很幸運,舉兵的地方碰巧就是魚米之鄉,只經過少許征戰就取得了陳這塊物產更豐富的地方。 「只有陳能吃得飽。」 人人都知道這件事。這一消息飛快地傳到四面八方流民的耳朵裡,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往陳城靠攏,投入陳勝的麾下。可以說,這一切並非由於陳勝德高望重,而是陳這個地方具有食的魅力,才把他們吸引過來的。過度膨脹的流民隊伍又造成了新的難題,陳勝必須再去尋找新的糧倉,而他卻遲遲未動,並自抬身份稱起了王,這在範增看來也是大有問題的。 當然,平心而論,陳勝在尋找食的問題上也並非完全沒有行動。 「要把所有米糧倉庫都拿下來!」 他也曾如此發佈命令,派遣帳前諸將與那些守衛糧倉的秦軍進行過戰鬥,只是從未親自率兵出征過。 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在當時——這之前和之後均如此曾有由國家專門管理的糧倉。這些糧倉都設置在水上交通便捷的都市里。 所謂倉,並不是建築在地面上的倉庫,而是在地底下挖出一個又深又大的洞,在洞的內壁精心地採取一些防潮及其他措施,將穀物投放進去。其規模之大,僅一個洞穴就足夠好萬人吃上好幾個月的。這些穀物都是作為租稅徵收上來的,自然都歸國家,而不是私人所有,例如,到後來的唐朝時,每逢首都長安附近(關中)因農作物歉收而出現糧荒時,皇帝就要率領百官離開長安,搬遷到有糧倉的地方,那裡的糧食足夠吃上好幾個月的。僅宮廷人口就有好幾萬,再加上百官家屬,恐怕輕而易舉就達到五六萬人之多,簡直像把整座都城遷往糧倉一般。,在這些糧倉之中,有一座在離陳不算很遠的地方,那就是滎陽的糧倉。 這裡所說的滎陽,乃是現在鄭州市以西的一座小城,從這裡到西部遙遠的首都咸陽具有水運之便,從南方收來的稅租沿著河流或運河集中到滎陽,暫時全部投入倉中收藏,再分批分期地運往西部。如果能奪下滎陽這座城,陳勝就可以讓旗下的流民免除饑餓之苦。 「不奪下滎陽,一切都完啦!」 吳廣如此諫言,蓋因陳勝軍過多收容流民,已達到難以承受的地步,要解除他們餓肚皮的燃眉之急,行動上已稍顯遲緩。流民中間已開始出現不滿的聲浪,越來越多的人叫嚷饑餓難耐。 「那麼,就請君去一下吧?」 陳勝原本是個極為傲慢的人,但對共同舉兵的夥伴吳廣還是略有不同的。順便說一句,當初陳勝當王的時候,還曾授予吳廣以假王的稱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