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鐮倉戰神源義經 | 上頁 下頁
導讀


  §導讀:日本國民文學的旗手
  ——司馬遼太郎的人與文學

  1

  作家司馬遼太郎於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生在大阪市浪速區西神田町。父名福田是定,他本名福田定一。

  祖父經營糕餅業,乃父是一名開業藥劑師。

  出生不久後,因健康欠佳,寄養在外祖父家附近的奈良縣北葛城郡。後年,司馬遼太郎自己常提起,在內心深處的故鄉是奈良,而不是大阪。在古都的生活體驗,對後來大量撰寫歷史小說似乎也有關連。

  七歲(一九三〇年)進入大阪難波鹽草小學校就讀。小學生時代似乎乏善可陳,往往與玩伴到處鬧事。六年之中曾得過「學業優秀」獎狀,卻從未獲得「操行優良」的獎勵。

  十三歲(一九三六年)進入私立上宮中學。前兩年過著平淡生活,第三年開始,每天放學後順道至市立圖書館看書,到晚上八、九點才返家。看書習慣持續到大學畢業為止。在這裡,看遍館內圖書,最後連釣魚書也認真閱讀。

  十八歲(一九四一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就讀。作家陳舜臣早一年進入該校。此後,兩人交往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投考東京的大學(後年他曾回憶起當初希望念早稻田大學中文系);不得不念完在家鄉的大阪外國語學校蒙古語文學系。雖然對蒙文毫無興趣,然而在學中逐漸對俄國文學、《史記》中的列傳發生興味,並且對中國之塞外民族逐漸發生關心。

  二十歲(一九四三年),戰事擴大,取消學生緩召措施,被編入兵庫縣「戰車第十九連隊」。次年,調至「滿州」(中國之東北)陸軍戰車學校受訓。八個月結訓,被派至牡丹江「戰車第一連隊」。

  二十二歲(一九四五年)由「滿州」經韓國撤退回日本國內,隨著戰爭結束(八月十五日)而退伍。戰爭體驗使他認真思考「愛國」的本質、生死問題;並對日本現代化中的技術水準表示懷疑。

  二十三歲(一九四六年)進入「新日本新聞社」擔任記者,負責採訪大學訊息及宗教界新聞。

  二十五歲(一九四八年),「新日本新聞社」結束經營;改入「產經新聞社」京都分社。

  從此,一直到三十八歲(一九六一年)辭職為止,十三年間,他從記者做起,後來被升為「文化部」經理、「出版局」副理。

  進入報社之初,他計劃做到三十歲,然後辭職寫小說。但事與願違,想執筆寫作文學作品並不容易(雖然是以「寫」為職業)。一九五五(三十二歲)那年,一位接受採訪過的淨土宗人士寺內大吉極力慫恿他動筆寫小說,這竟是使他變成職業作家的契機。

  一九五六年(三十三歲),處女作《波斯的幻術師》獲「講談俱樂部獎」。這也是他使用筆名「司馬遼太郎」之始。依他自己解釋,「遼」是「遼不可及」,「司馬」是《史記》作者司馬遷。也就是「自己遠不及司馬遷」。

  一九六〇年(三十七歲),以日本「忍者」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梟之城》獲「(第四十二屆)直木獎」。

  在日本,「直木獎」、「芥川獎」形同小說作家的「證書」。他的獲獎年齡,在諸多作家之中,算是稍早的;這也意味著可以及早進入職業寫作的世界。

  一直到七十三歲(一九九六年)去世為止,司馬遼太郎留下了龐大的寫作成果,也獲得極高評價。一九九三年,他榮獲日本文化界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臺灣紀行》在臺灣亦曾引起一陣子討論。

  2

  在四十歲以前正式從事寫作的司馬遼太郎選擇從歷史中取材,開始了三個歷史小說的連載:

  《阪本龍馬》——明治維新前後怪傑阪本龍馬的故事。
  《燃燒寶劍》——描述地下組織「新選組」。
  《盜國物語》——以中世紀軍事強人齋藤道三、織田信長為主人翁的故事。

  從此,自日本「平安時代」的「遣唐使」傑出人物空海大師(作品《空海之風景》,曾改編成電影「曼陀羅」)、改寫日本歷史的「平、源之爭」(即本書《鐮倉戰神源義經》 【注:日文版為《義經》】)……,連續到往後武士控制日本政權六百餘年的「鐮倉時代」、「室町時代」、「江戶時代」,司馬遼太郎的筆端縱橫奔馳于日本史無盡的時空中,一部又一部,留下了輝煌的紀錄:

  《少年馬上過》——伊達政宗之生涯故事。
  《箱根之阪》——北條早雲的成敗故事。
  《新史太閣記》——描述豐臣秀吉的一生成敗。
  《豐臣家族》——以豐臣秀吉外甥秀次及其他親戚為主角的歷史故事。
  《最後之伊賀者》——伊賀忍者歷史小說。
  《風神之門》——伊賀忍者猿飛佐助等人之故事。
  《雜賀孫市》——「戰國時代」的一名「雜賀黨」奇人的歷史小說。
  《城塞》——描述豐臣秀吉之滅亡經過。

  《關之原》——決定德川家康命運的一次大戰。
  《戰雲之夢》——記述軍事強人長曾我部盛親的一生。
  《霸王之家》——德川家康的歷史故事。
  《山嶺》——「長岡藩家老」河井繼之助的故事。
  《夏草之賦》——四國草莽英雄長曾我部之親的故事。
  《花神》——記述軍事學家村田藏六的一生。

  《斬人以藏》——描述十九世紀初期一群有為青年。
  《蝴蝶之夢》——歌誦幕府內西醫松元良順不屈之精神。
  《浪華遊俠傳》——描述市井小民在變革時代中的故事。
  《大阪侍》——武士島居又七等人之一生。
  《慶應 長崎事件》——幕府末年對英國交涉經過之歷史故事。
  《北斗之人》——劍師千葉周作之一生故事。

  《王城的護衛者》——「會津藩主」松平容保的故事。
  《歲月》——改革派江藤新平的成敗故事。
  《最後之將軍》——「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悲劇性之一生。
  《幕末》——「櫻田門事變」等暗殺者的故事。
  《殉史》——「軍神」乃木希典的一生。

  在這一分豐碩的寫作成果中,還應該包括取材中國歷史的《戰國時代群像》、《韃靼疾風錄》。

  至於最為噲炙人口的《阪上之雲》描述了詩人正岡子規、軍人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在明治時代的奮鬥經過;《榮花之海濱》則追蹤白手起家的高田屋嘉兵衛戲劇性的一生。讀者遍及老幼男女、各行各業,尤其是《榮花之海濱》更是日本企業界人人一書的名著。

  三十餘年之間,司馬遼太郎寫下了跨越日本歷史一千年以上的人物。小說的主人翁有天皇、將軍、朝廷大臣……卻也有忍者、市井小民、商家……。日本作家田邊聖子認為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為日本人開啟了另一扇門窗;而文化學者梅原猛更稱讚司馬氏作品不僅豐富了日本國民的文學領域,更可教化國民。

  3

  《鐮倉戰神源義經》是司馬歷史文學中的一環。

  作者技巧的運用其生花妙筆,把平清盛(一一一八——一一八五年)和源賴朝(一一四七——一一九九年)兩家鬥爭、彼此趕盡殺絕的悲慘史實做了一番極為精采的描繪。既然是小說,自然有作者揮灑的空間(例如源賴朝流放蛭小島的二十年,在歷史上幾乎是空白)。

  有關本書主人公源義經,何以最後被逼迫得走投無路,是否單純出於兄弟鬩牆?何況源義經曾為乃兄源賴朝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何以如此無情?——這有待就時代背景稍加說明。

  原來,「平安時代」(七九四——一一九二年)雖然曾經大量吸收中國的文物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權統一國家;後期卻出現重重危機。在皇室本身,有「上皇」(退位後又執政)、「法皇」(退位而且出家信佛,之後又重新執政)的複雜問題;朝廷中則有「攝政」、「關白」(大約與「攝政」同權)干政(這些人大多是皇親);以及武將之爭奪權力(源平之爭是個典型的例子)。在首都以外各地區,紛紛竄起地方政府無法管轄的「莊園」。日久之後,這些「莊園」各自擁兵自重。

  在「源平之爭」分出決定性勝負的一一九三年,勝利者(也是全日本第一軍事強人)源賴朝揮麾北上,在距離京都五百公里以上的鐮倉建立了另一個政權(即「鐮倉幕府」)。源賴朝刻意矮化皇室、朝廷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又何必如此誇張呢?

  當然,源賴朝的創舉倒為後來的足利家、德川家規範出良好模式。然而,在抵達鐮倉不久,源賴朝不僅不能充分掌控局勢(當時沒有今日的通訊設備),對朝廷的動靜、平家殘餘等還要充分留意。此時,源義經卻擅自接受京都方面冊封為「左衛門少尉」(近衛軍司令)、「檢非違使」(司法長官);這不能不使兄長的源賴朝懷懼在心;終於使出殺手鐧,以免除後患。——後來,歷史學家也有人認為這乃是皇室的「離間計」。又,關於日本武士的生死,胡適也曾認為豐臣秀次奉命切腹自盡,「最悲壯動人」,是武士漂亮的「死法」(見董康《書舶庸譚》序)。

  作者司馬遼太郎除了讓歷史故事重現于讀者眼前之外,他似乎也要訴說一些他的看法:在亂世,不管是貴族、平民,要圖生存談何容易?而最悲慘的是剛剛浮上檯面的武士階級,似乎每一個人生下來就註定是悲劇:曾經不可一世的平氏家族、源義經都是如此。包括源賴朝本身,他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政權,不久又分崩離析(雖然他自己未曾看到這一幕)。

  其實,司馬遼太郎也具備清晰的史觀。例如,在本書中,他強烈描述當時的所謂「血統崇拜」,是很有見地的。此種心態維持至十九世紀;甚至現在的日本人多少也有此種想法。在此書裡(見 《四條聖人》),作者也指出:「平家之後,出現過源氏、足利氏、織田氏、豐臣氏、德川氏等統一者。可是,他們全看到平家的前車之鑒,而產生強烈的自製心。」這也是一段耐人尋味的說詞。

  總之,《鐮倉戰神源義經》雖然是一部外國歷史小說,應該也有一讀的價值。

  【作者簡介】林景淵;一九四四年生,臺灣台南人。台中師專、早稻田大學畢業,築波大學碩士。曾任教空中大學、東吳大學。現任中興大學共同學科主任;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