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MYSC | 上頁 下頁 |
三島由紀夫簡介 |
|
みしま ゆきお 三島由紀夫 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 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後為極端激進政治目的切腹自殺。 ***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水戶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棲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南部地區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健康上他患有自我中毒症,體質纖弱敏感。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臺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三島由紀夫出生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其祖父平岡錠太郎原本出生於農村,屬失去土地的最下層。之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走入政壇,先後出任福島縣知事和樺太廳長官,因此得以娶上貴族出生的妻子--三島的祖母永井夏。永井夏出生于顯赫的武士之家,在皇宮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她的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三島日後的貴族情結。 三島的祖父因捲入政壇鬥爭而受到打擊,後改行搞實業,但卻屢屢失敗,家境每況日下。三島的父親平岡梓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任農林省官吏,卻只是個平庸小吏。於是個性極強的祖母就將復興家道的希望放在剛剛出世的長孫身上。 創作受陽明學影響極大。注: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是由中國明代大儒王守仁,又名王陽明,發展的儒家心學。 *** 由於祖母藉口「在二樓養育小孩比較危險」剛滿四十九天的三島被祖母強行抱到自己的病房,三島從此生活在重病纏身的祖母的「監視」下,與祖母之間的關係,使他過早地意識到死與性,從5歲起這個敏感纖弱的孩子就患上了一種叫做「自我中毒」的疾病,一旦發病就會呈現出假死的狀態,對於死亡的體驗和想像,成為他表現自己獨特審美的重要指標。三島的童年極度缺少與男性的接觸,他的身邊只有三個女護士,三個女傭人,鄰家的幾個小女孩以及因坐骨神經疼痛和被丈夫感染了梅毒而常年臥床的祖母。這種缺少雄性因素的環境使得三島在孩童時代就對雄壯的男性感到莫名的亢奮和憧憬。從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早在童年時代它就存在性倒錯的情節。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小學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于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的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1938年時,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的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彥の幼き思ひ出)。隔年的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時逝世,享年64歲,而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擔任其國文老師的清水文雄,後者可說是真正促動三島正式進入文學界的伯樂。 1940年,三島開始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誌166期中,他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彩絵硝子(だみえがらす))。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在參與的文學同人志《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三島這名字正式豋場的契機。之後他陸續在該志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也收到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1-2] 手錶,與日本駐德大使饋贈的文學書三冊。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份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還是被徵召,首先是先至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伍。但由於在準備出發參戰之前罹瘓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被馬上遣送回鄉。也有研究認為是三島有意逃服兵役。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折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有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逝世前激烈的政治主張與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也對其日後的創作美學產生了極大影響,三島本人說過,認為他們這一代人是戰爭的受害者是不準確的。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美津子因為傷寒病逝(其《愛的饑渴》中悅子的丈夫良輔的死亡描寫就是根據其妹的死亡現場作為藍本來描寫的),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 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煙草》到鐮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煙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鐮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鐮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誌《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份。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份,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毀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檯》(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檯》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內)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恒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升平與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由三島擔任劇本原作,或以他的作品改編登上大螢幕的情況,對於像這樣多產的作家而言是正常的,但是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螢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此外,三島還在其最喜愛的小說《憂國》改編的電影中出演中尉一角,但《憂國》電影已被禁映,唯一的影像資料為三島遺孀收藏,在相隔了三十多年後,于東京都大田區的三島故居被發現。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的協力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份,于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游世界一周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捩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遊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型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制》(にっぽん制,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鬥社的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諾·金恩(Donald Keene)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日本文壇の現狀と西洋文學との關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1962年(昭和三十七年),江戶川亂步的推理小說《黑蜥蜴》經三島由紀夫改編成劇並搬上舞臺。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鑒賞」為名騙至總監辦公室內,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臺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系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還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一般推測是川端認為三島自盡是因為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川端也為此疚責自己間接害到三島輕生故跟隨自盡。 早在一個月前的十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薔薇刑」,好友紐約大學參展並作評,在三島自盡後這位美籍好友教授分析三島動機:他認為三島心中過於右翼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成「救國妄念」遺害三島,他認為攝影展裡三島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求模樣,就已經透露他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 ***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前期主要受20世紀初法國作家雷蒙·拉迪蓋(1903一1923)、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和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1854~1900)的影響,大多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以不少筆墨刻畫變態心理和風流韻事。代表作有《虛假的告白》(1949)、《潮騷》(1954)、《志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憂國》(1966)、《豐饒之海》(1966~1970)等。 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穀崎潤一郎、安部公房以及後來的得諾貝爾獎的大江健三郎等都是在國際間聞名的日本作家,其中三島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除了因為他自己積極費心努力,讓自己追求美的小說等是被翻譯成最多外語版本之外,他的戲曲作品如《薩德伯爵夫人》,或是《近代能樂集》等不斷在日本以及法國等諸外國上演,是最為多彩亮麗的一位作家,但是因為他的自刃的死法,與芥川龍之介或是太宰治選擇相當文學的神秘的死之儀式不一樣,三島在自己四十五歲,知名度已經登上世界頂峰,成為「世界一百人」中唯一被選出來的日本人,他的藝術家地位屹立,美國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等,但是在此當兒,他對進行軍事訓練的右翼團體的同志留下檄文,並在辭世之歌託付了自己「諫世」的感懷,並沖進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室,然後在陽臺上呼籲自衛隊隊員起義,然後用日本傳統的方法自盡,因為是如此的死法,讓三島文學從他死的刹那便逆光四射,如果不將三島由紀夫的死冷靜地客觀化的話,是無法正確地認識三島文學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