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略薩作品集 > |
略薩簡介 |
|
Mario Vargas Llosa (1936-)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著名作家,世界小說大師,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和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之一。 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出生前父母即已離異,出生後一年隨母去玻利維亞的柯恰潘帕,與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歸於好,他隨母返回秘魯,在皮烏拉定居。1946年全家遷居利馬。1957年他畢業于利馬聖馬可大學文學系,1959年到法國深造。 略薩的第一部小說獲得1962年簡明叢書獎和1963年西班牙文學批評獎。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說《綠房子》問世,並獲得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和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其後又發表了小說《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利亞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公羊的節日》、《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略薩1985年獲海明威文學獎,1986年獲西班牙阿裡圖裡亞斯王子文學獎,1988年獲美洲金質獎章,1994年獲西班牙塞萬提斯文學獎,1999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2000年獲第13屆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獎。在1976年第41屆國際筆會代表大會上,略薩被推選為主席。2010年10月,略薩因其「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的犀利描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臺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臺灣多譯為尤薩或羅薩。 略薩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首府亞雷基帕市的一個中產家庭。父母在略薩出生前數月即離異。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隨祖父一家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Cochabamba),在那裡度過了幼年時光。略薩的祖父擁有一棉種植園。 1946年略薩祖父因公被派回秘魯皮烏拉省省政府皮烏拉(Piura)市,於是舉家遷回秘魯;略薩就讀於一所宗教小學薩萊西諾學院(Colegio Salesiano)。同年,略薩又隨母親移居首都利馬。也就是在這裡,略薩在出生十年後終於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父親。父母隨後複合,一家人住到了利馬郊區,略薩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光。 1947到1949年間,略薩就讀于天主教中學拉薩葉學校。略薩14歲時,父親將其送往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就讀(1950-1952);畢業前一年,又做起了報社的實習記者。最後,略薩從軍校退學,並在皮烏拉省的國立聖米蓋爾中學完成中學學業。此間,略薩為當地的《工業報》撰稿;第一部劇本《印加航班》也被搬上舞臺。 1953年略薩在拉美最古老高校——利馬的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主修文學與法律,並供職兩家報社。1957年第一次出版短篇小說《領袖》和《祖父》,標誌著作家文學生涯的開始。本科畢業後入同校語言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魯文·達裡奧(Rubén Dario)的學位論文獲文學學位,同年獲獎學金赴西班牙馬德裡大學深造。 1955年,19歲的略薩與舅媽的妹妹胡莉婭·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維亞人)相戀結婚;新娘長他10歲。 1960年,馬德裡獎學金到期後,略薩自信也能在法國取得獎學金繼續深造,但攜妻抵達巴黎後方知申獎遭拒。兩人還是不顧經濟窘迫留了下來。在巴黎,略薩的創作欲望一發不可收拾。 1964年,一紙協議結束了略薩第一次短暫的婚姻。一年之後,略薩很快就開始第二次婚姻,這次的妻子是他的表妹帕特麗西婭·略薩·烏爾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兩人共育有兩子一女。 1971年巴爾加斯·略薩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弑神者的歷史》獲西班牙馬德裡大學文學哲學博士學位。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多國的許多著名學府和研究院也常邀請他去客座講學與研究。現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執教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