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雷馬克作品集 > |
雷馬克簡介 |
|
Erich Maria Remarque,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 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18歲被征入伍,在戰鬥中多次負傷。戰後在他寫作小說期間,擔任賽車手和體育記者。《西線無戰事》的情節就是描述士兵在戰壕中刻板的日常生活,他們似乎沒有過去,也不會有將來。它的書名,即戰報中公式化的語言,很能體現那冷漠和簡潔的風格,以輕描淡寫的語言紀錄每日的戰爭恐怖。該書出版後立即在國際上獲得聲譽,被譽為「古今歐洲書籍的最大成就」。 1930年根據它拍成的美國電影也同樣獲得成功。它的續篇《歸途》(Der Weg zuruck,1931)描寫1918年德國的崩潰。1932年雷馬克離開德國,前往瑞士。1933年他的書被納粹黨查禁。1939年流亡美國,1947年加入美國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定居在瑞士的龍科港(Porto Ronco),直至1970年去世。1967年,聯邦德國授予他大十字勳章。1991年,其家鄉奧斯納布呂克創立了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和平獎。 *** 雷馬克家境貧寒,父親在當地普雷勒工廠當書籍裝訂工人。他一家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雷馬克青少年時期一直在天主教會學校念書。從1912年起,雷馬克讀了天主教會辦的師範預備班,1915年正式進入當地的初等師範學校,1916年11月從學校直接應徵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他五次負傷,特別是最後一次在佛蘭德戰役中,他從火線救出一位受傷的戰友時,在英軍的突然襲擊下,自己被好幾顆手榴彈所炸傷,傷勢相當嚴重,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總算只在右腕節上留下一個無法消褪的疤痕。 大戰結束以後,他回到原來的學校,修畢規定的課程,在靠近荷蘭邊境的一個村子裡當了一年小學教師。但是他對這個工作感到失望,因此他就堅決辭去了教職。二十年代,對戰後德國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通貨膨脹,經濟蕭條,日子很不好過。在那段時間裡,雷馬克自己說是「幹過各種各樣的營生:有時候我到處闖蕩,拿著一隻手提箱,販賣零星什物……後來,我又做過石匠,幹過其他一些事情,還在一家精神病院裡當過風琴手'。之後,他為《大陸回聲報》撰寫廣告稿和評論文章,1922年秋,去漢諾威大陸公司正式擔任廣告部主任兼《大陸回聲報》主編,為這個刊物寫了許多作為輪胎、摩托車、汽車廣告的短小而幽默的文字。由於撰寫這類文字所顯示的才能,他被聘擔任《體育畫報》的編輯,于1925年移居柏林。在這個刊物上,他曾連載過一篇題名為《地平線上的車站》的小說,反映了他對汽車和賽車的愛好,但是也像1920年在得累斯頓自費出版的另一本小說《夢之窩》一樣,寫得「實在很糟」。 1927年下半年,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完全利用業餘的晚上,他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可是那手稿卻在抽屜裡擱置了半年。一家書店不願意出版這部作品,另一家出版社總算將他接受下來了。先在《福斯報》上連載,隨後做了一些修改,印成單行本出版。連載的時候,那份報紙的銷數一下子增加了三倍。1929年1月全書出版以後,更引起了德國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轟動。僅在德國國內,第一年就銷售了120萬冊。同年3月,首先被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六周之內銷售了27.5萬冊。把其他許多語種的譯本一併計算在內,此書總發行量當在500萬冊以上。 這種意外的成功,使雷馬克從一個無名小卒的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但他始終抱著置身世外的態度,既不願意接見為此而來訪的客人,更不願意參與有關他作品的爭論。而且他從來都以不問世事自居,他也確實從來不參加任何社會運動,不料到了1930年,納粹黨還是找到他頭上來了。他們攻擊他在對待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上採取反對英雄主義的態度,雷馬克不得不離開柏林,甚至不得不離開德國。離開柏林以後,他到了瑞士,定居于馬喬列湖上的龍穀港。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後,雷馬克的作品跟托馬斯·曼、亨利希·曼、布萊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公開燒毀,隨後又因為他堅決拒絕回國而於1938年被剝奪了德國國籍。翌年,他轉赴美國,到1942年為止,大部分時間都在好萊塢,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1947年加入了美國國籍。雷馬克雖然已經流亡國外,但是納粹政權並沒有放鬆對他的迫害。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國的妹妹埃爾夫莉德以莫須有的罪名(誣控他不相信德國會取得勝利)被納粹法庭宣判了死刑。 從1945年起,雷馬克也常在瑞士居住。六十年代中期,他突然發作了幾次心臟病,健康情況越來越差,1970年9月25日病逝於瑞士的洛迦諾,終年72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