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米蘭·昆德拉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上頁 下頁 | |
作者簡介 | |
| |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4.1 ~ ) 捷克裔法國作家、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5年移居法國,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 與其他許多捷克藝術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維爾)一樣,昆德拉早年參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這場運動以樂觀的改革精神開始,卻最終被蘇聯軍隊鎮壓。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諷刺共產主義的極權統治。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了《笑忘書》,講述在蘇聯人佔領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這部小說同時包含了幾篇並不關聯的故事,並夾雜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時期作品的基調。 1984年,昆德拉發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小說以編年史的風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期間及被蘇軍佔領時期適應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種種困境。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 1990年,昆德拉發表《不朽》,這是他最後一部用捷克語寫成的作品。小說具有強烈的國際化因素,較早先的作品減少了很多政治性,卻又加入了很多哲學上的思考,這本書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調。 昆德拉始終堅持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說家,而非一個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從《笑忘書》開始,昆德拉小說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減少,直至消失。昆德拉總是在廣闊的哲學語境中思考政治問題。 昆德拉曾獲得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獲獎。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8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 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薰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 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裡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 他在音樂中的啟蒙,一九二九年四月一日,米蘭·昆德拉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父親是鋼琴家、音樂教授,當過音樂學院院長。 昆德拉孩提時代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父親的書房裡度過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藝術時光。在這裡,他經常悄悄地聽父親給學生講課。在這裡,父親親自教他彈鋼琴,引領他一步步走進音樂世界。在這裡,他帶著好奇心,任意瀏覽父親眾多的藏書。十來歲時,就已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捷克的和外國的都有。 父親每天都會要求兒子嚴格按照樂理來練習鋼琴。兒子也喜歡彈鋼琴。只是在練習時常常會有一些即興發揮。他的創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時就已顯露出來。 十三四歲時,正值二戰期間,父親安排他師從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爾·哈斯學習作曲。這實際上是一種友誼的特殊表達。因為哈斯先生是猶太人,當時,他已被迫戴上了黃星標誌,人們像躲瘟疫一般躲避著他。 昆德拉特別忘不了老師的一段話。那是在一次下課後,老師陪他走到門口時,突然對他說:「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有許多驚人薄弱的樂段。但恰恰是這些薄弱處使強有力的樂段大放異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沒有草坪,我們看到從地上長出的漂亮大樹時是不會興奮的。」 這是一段讓昆德拉咀嚼了一輩子,感動了一輩子的話。後來,哈斯先生被關進集中營,再也沒有出來。昆德拉始終把他當做「我個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寫下的第一首詩,就是《紀念保爾·哈斯》。 蘇德戰爭爆發後,作家和藝術家也在劫難逃。成批的作家和藝術家被關進集中營。伏契克、萬楚拉等倒在了法西斯的槍口下。昆德拉及其家庭雖然沒有遭受太大的磨難,但他父親的不少朋友卻受到了直接的衝擊。所有這些都導致了他同共產黨的親近,以及對社會主義的擁戴。一九四七年,十八歲的米蘭·昆德拉成了捷克共產黨的一員。 ========= 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于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以及《被背叛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無知》是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曲」的最後一本(之前兩本分別是《緩慢》、《身份》)。 ======== 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往往離不開政治和性這兩個主題,但在後期,他的作品中關於政治的題材漸漸淡化而哲思的傾向更為明顯。《無知》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鄉尋根,卻在現實巨大的落差中經歷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