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托爾·海雅達爾 > 複活節島的秘密 | 上頁 下頁 |
第四章 複活節島巨像之謎(2) |
|
§難解的應用題 連那些輪機師也直搖頭,感到毫無辦法。我們像一群小學生,面對難解的應用題,一籌莫展。那些長眠在地下洞穴裡的本島古代居民,一定在洋洋自得地向我們發問:「你們猜,這項工程是怎麼完成的?想一想,我們怎樣把這些巨像從陡峭的火山壁上運下來,又怎樣把它們運過山崗,隨心所欲地運到全島的任何一個角落?」 瞎猜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我們首先得到各處細心觀察一番,看看古代的能工巧匠會不會偶爾留下一些痕跡,哪怕是只能提供最小線索的東西。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首先研究了採石場壁架上許多未曾竣工的石像。很明顯,全部工程都是突然停頓下來的,因為數以千計的粗陋原始石斧仍然留在露天工場裡。由於各組石匠同時雕刻許多大小不一的石像,所以,遺留下來的東西體現了雕刻工程的各個進程。古代的石匠,首先刻鑿光禿的岩石,刻出石像的臉部和軀體正面。接著,他們沿軀體兩側刻鑿下去,刻出長耳朵和胳臂,手指總是又細又長,按著肚子。然後,他們從兩側向整個身子下邊鑿去,這樣,石人的脊背就呈船形,由一條狹窄的龍骨與岩壁相連。 待石像正面的每個細小部位都竣工後,就進行擦洗,徹底磨光。只有一道工序石匠特地留下不刻,即不在長長的眉毛下刻上眼睛,所以,這時巨人是個瞎子。最後,鑿掉背後的龍骨,同時堆起石塊把雕像牢牢夾住,以防止石像滑入深淵。石像應該從垂直的石面上刻出,還是從水平的石面上刻出?石像頭部應該朝上還是朝下?對於這些問題,雕刻匠毫不在乎,因為未曾完工的石像滿山遍野皆是,東倒西歪,有橫放的,有豎放的,也有斜著身子的,什麼姿態都有。唯一的相同點是最後才把連結脊背和岩壁的龍骨切斷。 石像和岩壁分開後,便開始把石像從懸崖運到火山腳下。有時候,把重達好幾噸的巨像沿著垂直懸崖吊下去,巧妙地讓石像越過上面的壁架,那兒也在雕刻石像。途中,很多石像破裂了,但絕大多數都完整無缺地運了下來——即軀體完整而無雙腿,因為每座雕像只刻到腹部為止,再往下是雕像的底部,很平整。總之,石像好似拉長了的半身雕像。 懸崖腳下堆著一層厚厚的砂礫和風化侵蝕的碎石,常常堆成山嶺和小丘。這是因為雕像石像時鑿下了上萬噸碎石,而雕刻師又必須把碎石從石坑中清除出來的緣故。他們在碎石堆中挖個坑,把石像豎立起來,暫時安放在裡面。這時,石像已經立了起來,於是石匠就開始加工那未竣工的脊背。這樣,頸項和後身各部位就逐漸形成。同時,雕刻師又用刻有石環和符號的腰帶裝飾石像的腰部。對於赤身裸體的石像來說,這條小小的腰帶便是唯一的服飾。在石像隊伍中,除了一座是女性石像外,其餘全是男性石像。 然而,這些巨大石像不可思議的搬運路程,並不是以豎立在碎石坑中而告終。刻完了脊背,還得把石像運到未築圍壁的聖殿去。大多數石人已運離碎石坑,還有幾個仍留在那兒,等著從火山腳下的坑中運走。所有竣工的石人,都是一英哩一英哩地運往全島各地。有些石像運到離誕生地的採石場十英哩開外處,就到達目的地了。然而,要知道,最小的石像,每座也重達二至十噸呀! 在這個月球似的荒島上,塞巴斯蒂安神父擔任野外博物館的指導。他翻山越嶺,足跡遍及全島,每發現一座雕像,就標上一個號碼。石像總數達六百多座,全都使用同一種灰黃色、帶有黑粒的石塊雕刻而成。這種色彩特別的石頭,都是從位於拉諾拉拉庫陡壁上龐大的工場裡開採出來的,因為只有那裡才出產。如果懂得這一點,即使雕像趴在遠處其他巨石中,單憑石頭的顏色也能把石像認出來。 最奇怪的事情是:人們運至各處的並不是經得起碰撞的粗笨的石塊,而是極其光滑的人像——全身前後,從耳垂到指甲根,都經過精琢細磨,只有眼窩尚未刻鑿。怎麼拖拉著這種竣工的完整石像橫越原野而不至於撞碎呢?這一點,誰也解釋不了。 運到目的地後,並不是簡單地把這種沒長眼睛的石人底部埋在坑內,使其豎立起來就完了。恰恰相反,而是把石像高高抬起,以直立的姿勢聳立在「阿胡」,即聖殿平臺上,而且石像底部要高出地面好幾碼。這時,雕刻師才將眼窩刻出,至此,巨人終於可以看清自己坐落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了。最後,再加上裝飾品,讓巨人頭戴「帽子」——一頂重達二至十噸的石「帽子」。 實際上,管它叫「帽子」是不盡確切的,雖然今天大家都這樣叫。巨像頭上的這種裝飾物,從前當地人管它叫「普高」,意思是「髮髻」,這是發現複活節島時當地男子普遍梳的髮型。古代石雕大師,為什麼把另一塊石頭當做「普高」放在巨人頭上呢?為什麼他們不直截了當地把「帽子」和軀體合刻在同一塊岩石上呢?原來,關鍵在「髮髻」的顏色。他們不惜遠行到島的另一端,距拉諾拉拉庫採石場七英哩遠的地方,排除重重障礙,進入蘆葦叢生的火山口,那裡有非常特別的紅色岩石,而這種紅石塊正是他們想用來做雕像頭髮的材料。這樣,他們從島的一端把灰黃色石像拖了來,又從島的另一端弄來紅色髮髻。爾後,他們把雕像豎立在遍及全島海岸的五十多個聖殿平臺上,再把髮髻安放到頭頂上。大多數聖殿平臺上並排豎著兩座雕像;許多平臺上有四個、五個或六個;有一個平臺上,並肩站著的紅發巨像不少於十五座,而石像底座高出地面十二英呎。 今天,這些紅發巨人並不聳立在聖殿平臺上的老地方了。就連庫克船長,很可能連羅格溫也來得太晚,未能看到石像矗立在舊址上。然而,最早的探索者確實作了如下的記錄:許多頭頂紅色「普高」的石像仍然站立在原來的地方。十九世紀中葉,最後一座巨像從聖殿平臺上倒了下來,其紅色髮髻像蒸汽壓路機的血紅色的輥子一樣,滾到了聖殿廣場的地面上。目前,只有沒刻上眼睛的禿頂石像,還聳立在火山腳下的碎石坑中。它們依然翹起巨首,目空一切,顯出一副藐視凡人的樣子。石像的身子在土裡埋得相當深,所以想破壞它們的人無法把石像推倒。企圖用斧子一下子砍掉石像的腦袋,也根本辦不到,因為從前有人曾做過這種嘗試,他們至多只能劈進巨人脖子一掌之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