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費曼作品集 > |
費曼簡介 |
|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理查德·費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是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移民到美國的後裔。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這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費曼還發現了呼麥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麥的發源地——圖瓦,但是最終未能成行。 他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理查德·費曼,高中畢業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最初主修數學和電力工程,後轉修物理學。193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1942年6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與高中相識的戀人艾琳結婚。1942年,24歲的費曼加入美國原子彈研究項目小組,參與秘密研製原子彈項目「曼哈頓計劃」。1945年艾琳去世。「曼哈頓計劃」結束,費曼在康奈爾大學任教。1950年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擔任托爾曼物理學教授,直到去世。 1960年再婚,1962年兒子出世,1968年收養女兒米歇爾·費曼。1986年,參與調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事件。1988年2月15日,費曼因腹膜癌在加州洛杉磯逝世。 *** 1918年5月11日,費曼出生于美國紐約皇后區小鎮的一個俄羅斯移民猶太裔家庭。 193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先學數學,後學物理。1939年本科畢業,畢業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Phys.Rev.)上,內有一個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量子力學公式。 1939年9月在普林斯頓大學當惠勒(J.Wheeler)的研究生,致力於研究量子力學的疑難問題:發散困難。 1941年,費曼與阿琳·格林鮑姆結婚。 1942年6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1943年進入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參加了曼哈頓計劃。理查德·費曼是曼哈頓計劃天才小組成員之一,該研究小組負責研製原子彈。 1945年6月16日,費曼的第一個妻子阿琳·格林鮑姆去世。同年費曼開始在康奈爾大學任教。 1945年7月16日,他觀看了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的在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爆炸。 1946年10月,父親麥爾維爾在一次中風後去世,使費曼變得憂鬱。 1949年,費曼發表了「正電子理論」和「量子電動力學的空時探討」,就電子與光子的相互作用給出了相應的費曼圖和費曼規則。 1951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在加州理工學院期間,加州理工學院因其幽默生動、不拘一格的講課風格深受學生歡迎。加州理工學院把他的一系列講座收集在一起,出版了《費曼物理學講義》,費曼被稱做「老師的老師」。 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在加州理工學院講授大學初等物理課程,錄音在同事幫助下整理編輯為《費曼物理學講義》。 1965年費曼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貢獻與施溫格(Julian.Schwinger)、朝永振一郎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68年費曼強子結構模型。 1972年獲得的奧爾斯特教育獎章。 1986年,費曼受委託調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事件, 在國會用一杯冰水和一隻橡皮環證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費曼因癌症逝世。 *** 僅僅重複敘說費曼一生中,於科學上與教育上的無數成就,並不足以說明他這個人的特色。正如任何讀過他即使最技術性著作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裡外都散發著他鮮活跟多采多姿的個性。在物理學正務之余,費曼也曾把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櫃、畫畫、跳舞、表演森巴小鼓、甚至試圖翻譯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上。他永遠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是位一切都要積極嘗試的模範人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