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凡爾納 > 蒸汽屋 | 上頁 下頁


  在歷時十二天的戰鬥中,共有三千名印度兵被絞死或被槍殺,其中有三百八十人逃往伊達斯普島,而後又轉移到克什米爾島。

  總之,在這場把所有戰俘都統統處死的極其殘酷的報復行動中,先不計算死在戰場上的印度兵,單單一場旁遮普戰役,就有不下六百二十八名印度人被軍方下令塞進炮眼或用槍打死,一千三百七十人被官方處死,還有三百八十六人由兩方面權威同時下令處以絞刑。

  在一八五七年初,據估計,共有不下一百二十萬的印度官兵和兩百萬的當地居民喪命,而後者只不過是暴動隊伍中的一些並不堅定的參加者。格拉德斯通先生曾在英國議會中極力抗議這場可怕的報復,顯然他是不無道理的。

  這些死亡數據對於以下的敘述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它可以使讀者理解如果說印度人仇恨英國人,那麼英國人也同樣仇恨印度人,十年之後,仍有人為坎普爾和勒克瑙兩地的受難者們戴孝。

  至於為平息這場暴動而進行的戰役,簡要列舉如下。

  首先是在旁遮普進行的第一場戰役,約翰·勞倫斯先生不幸戰死沙場。

  然後是圍攻暴動的中心德裡,幾千名逃兵的加盟增強了這座城市的防禦,穆罕默德·夏·巴哈杜爾被封為印度半島的皇帝。氣急敗壞的總督在給指揮官的最後一封電報中命令道:「結束德裡!」而於六月十三日開始的圍攻直到九月十九日方才結束,而且還要了哈裡·巴爾納爾德和約翰,尼科爾森兩位將軍的性命。

  同時,那納·薩伊布自封為王並在畢勒烏爾的城堡裡舉行了加冕儀式。得知這個消息後,哈弗洛克將軍率大軍馬不停蹄趕往坎普爾。但到坎普爾時,已是七月十六日,既未能阻止最後那場屠殺,也沒有抓住那納,他早已帶著五千人馬和四十門大炮逃之夭夭。

  既然如此,哈弗洛克只得在烏德王國打了第一仗,而後又帶著剩下的一千七百名士兵和十門炮於七月二十八日經恒河朝勒克瑙進軍。

  以下該談到科蘭·坎貝爾先生和總參謀長詹姆士·烏特朗了。在對勒克瑙的長達八十七天的圍攻中,哈裡·勞倫斯和哈弗洛克將軍相繼喪命。所以科蘭·坎貝爾只得暫時逃到已被收回的坎普爾,準備再戰。

  與此同時,其他幾支部隊攻下了印度中部的一個城市,莫伊爾,又征服了馬爾瓦,於是英國在烏德王國的統治地位重新得以建立。

  在一八五八年初,坎貝爾和烏特朗發動了對烏德的第二場戰役。四支步兵分隊分別由詹姆士·烏特朗本人和愛德華·呂卡爾兩位參謀長以及瓦爾波爾和弗蘭克斯兩位旅長擔任指揮。由霍普·格朗率領的騎兵以及由威爾森和羅伯特·納皮爾率領的特種兵總共大概有兩萬五千餘人,另外,由尼泊爾王公率領的一萬兩千名古爾格卡斯士兵將與他們會合。但貝戈姆 (印度對王妃和公主的稱呼)的暴動部隊卻有不下十二萬人,而且勒克瑙有七八十萬居民。雙方的戰鬥從三月六號開始。在以後的幾場連續作戰中,英軍方面的威廉·皮爾上尉和霍德森少校紛紛戰死,到十六日這天,英軍已經佔領了古姆提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儘管如此,貝戈姆和她的兒子仍死守在勒克瑙城西北端的穆薩·巴格宮,而暴動的穆斯林頭子木爾維也潛伏在城中心拒不投降。十九日,烏特朗再度進攻,二十一日,英軍大捷,從而完全摧毀了這個印度兵暴動的重要據點。

  四月,暴動進入末期。英國部隊開始遠征聚集著大量印度逃兵的羅伊爾坎德。王國的首都巴雷利自然成為皇家軍隊的指揮官們首選的進攻目標。起初,英軍接連失利。在於傑斯布爾大敗。阿德利安·霍普旅長也死在戰場。但到了月末,坎貝爾的大軍及時趕來,一舉奪下斯哈·亞罕布爾,五月五日,他向巴雷利大舉進攻,強攻之下佔領了城市,但暴亂分子卻乘機成了漏網之魚。

  與此同時,烏格·奧茲將軍也在印度中部作戰。在一人五八年一月初,他率軍穿過波帕爾王國,並在二月三日那天平息了當地的印度兵暴動,而後向索恩高爾進軍,十天后佔領了居拉科塔的堡壘,經溫迪亞山谷來到曼丹布爾山口,又通過貝特瓦抵達詹西城下,詹西女王親自率一萬一千名暴動兵守護著這座城市,三月二十二日這天,酷熱難當,將軍包圍了詹西,而後又從圍城的隊伍中抽出兩千士兵去阻擊由唐提阿·托皮率領的從瓜廖爾趕來的兩萬大軍,將軍的部隊大獲全勝,擊敗了這位聲名顯赫的暴動軍頭目。四月二日進攻開始,英軍攻破了城牆並奪取了城堡,但女王已經棄城而逃,接著又進攻女王和唐提阿·托皮決以死戰的卡爾皮堡,經過一番苦戰之後,於五月二十二日攻下,把女王及其同夥逼到了瓜廖爾,六月十六日,將軍的兩個旅與納皮爾旅長的部隊會合,摧毀了莫拉爾的全部暴動兵,十八日又整裝待發,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到孟買。

  女王正是死在瓜廖爾的戰場上。這位可怕的女王,對大頭人忠心耿耿,是他在整場暴動中最為忠貞不渝的同伴。愛德華·莫羅上校親手殺死了她。在坎普爾,那納·薩伊布屠殺了莫羅夫人,在瓜廖爾,莫羅上校親手殺死了女王。兩個男人分別就是暴動和鎮壓的化身,如著能相遇,兩個敵人之間的深仇大恨必將釀成可怕的惡果!

  到這時,我們可以認為除了烏德王國內的幾個地方外,整場暴動基本上已經被平息了。坎貝爾於十一月二日重新殺回戰場,奪取了暴動分子最後的幾個據點,又強迫一些暴動軍的大頭目俯首稱臣。但其中一個叫伯尼·馬德奧的人卻逃走了。十二月份,聽說此人躲在尼泊爾邊境的某個地方。還得知他和那納·薩伊布、巴勞·洛以及烏德王國的貝戈姆呆在一起。到年末的時候,又有傳聞說他們逃到尼泊爾和烏德王國邊境的拉普提。在坎貝爾的緊緊追逼下,他們越過了邊境線。直到一八五九年一月初,一個旅的英軍才在尼泊爾境內追上了他們。其中就有莫羅上校指揮的軍團。伯尼·馬德奧被殺死,烏德貝戈姆和她的兒子被俘並被允許留在尼泊爾的首都。至於那納·薩伊布和巴勞·洛,人們一直都認為他倆已經死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不管怎樣,轟轟烈烈的暴動大勢已去。唐提阿·托皮被他的中尉曼·辛格出賣給英軍,成了死刑犯,並於四月十五日在西普利被處死。德·瓦爾貝森先生曾評論,「他在壯烈的印度兵暴動中委實是一個出色的人物,有勇有謀,並具備充分的政治天才。」這位暴動分子最後英勇地死在斷頭臺下。

  但如若這場印度兵暴動覆蓋了整個半島,尤其如若它是全民性的,那麼這場暴動可能會使英國人就此失去印度。而暴動的結束事實上也宣告了東印度公司的崩潰。

  早在一八五七年末,帕爾蒙斯頓執政官先生就向宮廷陳辭帝國面臨衰落。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一日,一個被印成二十種文字的聲明宣告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貝阿特裡克斯目前正在掌握印度的統治權,幾年後,她將被加冕為印度女皇。

  這都是斯坦雷執政官的得意之作。最高統治者的職位被換稱為總督。此外還有一個國務秘書、十五名中央政府成員和從各部中獨立出來的印度議會成員,馬德拉斯和孟買兩轄區的地方長官由女王任命,印度各部的成員及部長由國務秘書任命,這就是新政府的主要構成。

  至於軍事力量,現在的皇家軍隊比印度兵暴動前增加了一萬七千名士兵,共擁有五十二個步兵團,九個射手兵團還有一個陣容宏大的炮兵部隊,另外每個騎兵團擁有五百把騎兵馬刀,每個步兵團擁有七百把刺刀。

  本地部隊由一百三十六個步兵團和四十個騎兵團組成,但炮兵無一例外都是歐洲人。

  這就是半島目前的行政和軍事狀況,也是守護著四十萬平方米土地的全部人員力量。

  格朗迪蒂耶先生曾說:「英國人很幸運地在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國度上遇到了一個溫和、靈巧、文明而且對任何束縛都逆來順受的民族。但他們應該當心,溫和是有限度的,束縛也不是無限的,總有一天這個民族會抬起頭顱將它打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