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大仲馬 > 二十年後 | 上頁 下頁


  這個人在三十九歲和四十歲之間,身材矮小,但是勻稱,有點瘦,眼睛機靈有神,黑鬍子,頭髮卻開始花白一個人日子過得太好或者太壞都會這樣,特別是一個褐色皮膚的人。

  達爾大尼央在書房裡走了幾步,他認出了這間房間,因為在黎塞留紅衣主教執政的時期他來過這兒一次,他看到在書房裡除了他隊裡的一個火槍手以外,沒有別的人。他朝這個火槍手看了一眼就認出了穿著這套衣服的是紅衣主教。

  他必恭必敬地站著,是神態莊重完全顯得是一個以前經常見到王公貴族的有身份的人。紅衣主教注視著達爾大尼央,他的目光深沉,而且十分機智。他仔細地觀著了一番以後,又沉默了幾分鐘方才說道:

  「您就是達爾大尼央先生嗎?」

  「我就是,大人,」軍官說。

  紅衣主教又看了一下這個聰明的面容和這張由於年紀和閱歷而表情過分難以捉摸的臉,可是達爾大尼央經受得住這樣的觀察他過去曾給更加銳利的眼睛看過40,那雙眼睛比眼前審視他的這雙要厲害得多。

  「先生,」紅衣主教說,「您要跟我出去一下,或者不如說,我要跟您一起去。」

  「聽從您的盼咐,大人,」達爾大尼央回答說。

  「我想親自視察王宮周圍的幾個哨所;您認為會有什麼危險嗎?」

  「危險,大人!」達爾大尼央驚訝地問道,「什麼危險?」

  「據說百姓全造反了。」

  「國王的火槍手軍服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大人,最多帶上四個人,我就可以狠狠地趕跑一百來個搗亂的百姓。」

  「可是,您沒有看到科曼熱遇到的事嗎?」

  「科曼熱先生是衛隊的人,不是火槍隊的人,達爾大尼央回答說。

  「這意思是說,」紅衣主教微笑著說,「火槍手比衛隊的士兵有本領?」

  「每個人都喜愛自己的制服。」

  「除了我,先生。」馬薩林依舊帶著微笑說,「因為您看,我已經脫下自已的衣服換上你們的了。」

  「哎呀,大人!」

  達爾大尼央說,「這是謙虛的表現。至於我,我可以聲明,如果我穿上紅衣主教大人的衣服,我會心滿意足,必要的話,我會發誓決不再穿別的衣服。」

  「說得對,不過為了今天晚上到外面去,穿我原來的衣服很不安全。貝爾奴安,拿我的帽子來。」

  侍從拿來一頂闊邊的軍帽。紅衣主教戴上帽子,那樣子挺像一個騎士,然後轉過身來對達爾大尼央說:

  「您有幾匹裝上鞍的馬在馬房裡吧,對不對?」

  「對,大人。」

  「那好!我們出發吧。」

  「大人需要帶幾個人?」

  「您剛才說過有四個人,您就可以趕跑一百名暴民,如果我們可能碰到兩百名,那就帶八個人。」

  「請大人決定。」

  「應該是我聽您的,」紅衣主教說,「不,從這兒走。貝爾奴安,給我們照路。」

  侍從拿起一支蠟燭,紅衣主教從他的書桌上拿起一把帶孔小鑰匙。打開通向一座暗梯的門,不一會兒,他們就來到王宮的院子裡。

  [注]

  ① 黎塞留(1585-1642),紅衣主教,路易十三的首相,執政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在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中他是主要人物。本書的馬薩林是他生前培養的繼任人。馬薩林繼續執行他的政策。

  ② 當時法國和西班牙等進行戰爭,即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起,到1648年結束。

  ③ 王宮是1633年黎塞留造成的,當時叫紅衣主教府,後贈給國王,成為王宮。

  ④ 瑞士兵,由瑞士雇來擔任當時國王的衛士。火槍手為國王衛兵。

  ⑤ 馬薩林(1602-1661),原籍意大利。黎塞留死後,他任紅衣主教,法國首相。為本書中的主要人物。

  ⑥ 孔奇尼(1575-1617),意大利家,路易十三之母瑪麗·德·美第奇的寵臣,被封為昂克爾元帥,後被路易十三處死。

  ⑦ 埃塞克斯伯爵(1566-1601),英國伯爵,受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寵愛,後失寵,陰謀反對女王,被處死。

  ⑧ 人們都知道馬薩林沒有接受任何不能結婚的神品,所以他與奧地利安娜嬉為夫妻。(見拉波特的《回憶錄》,以及宮內王妃的《回憶錄》。)——原注

  ⑨ 降福,也稱祝福。神父祈求天主賜福,對象為個人,也可為某特定物。

  ⑩ 博福爾(1616-1669),公爵,是亨利四世的孫子,系投石党運動中領袖之一。

  11 大親王,即孔代親王(1621-1686)曾率法軍在羅克魯瓦等處取得大勝,後參與投石黨運動。

  12 最高法院,是法國封建時代最高法院和司法行政機構,主要成員為市民下層人物。

  13 萬森,在巴黎以東,有城堡作為監獄。

  14 奧爾良,在今盧瓦雷省。

  15 蒙塔爾吉,在今盧瓦雷省。

  16 塔隆(1595-1652),法國法官,投石黨之亂中,維護最高法院權利。

  17 市民,指巴黎的自由民,有產者。

  18 《福音書》,基督教《聖經·新約》的第一部分,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四卷。也可泛指這四卷福音中的任何一卷。

  19 奧爾良公爵(1608-1660),路易十三之弟,王叔。

  20 埃梅裡(約1595-1650),1643至1647年任法國財政總監。

  21 裡昂,法國南部城市。

  22 可是代理檢察長奧梅爾·塔隆依照當時把外國人的名字法語化的叫法,始終叫他巴蒂契爾先生。——原注。埃梅裡原是意大利人,巴蒂契裡是意大利叫法,改叫馬蒂契爾就像是法國人了。

  23 這是黎塞留玩的花招。

  24 這是對路易十三的稱呼。

  25 立弗,從前法國貨幣名,一個立弗等於一個法郎。

  26 馬蒂厄·莫萊(1584-1656),最高法院的首席院長,掌璽大臣。

  27 雷茲紅衣主教(1613-1679),即本書中一再寫到的貢迪,原為助理主教,為投石党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28 孔代親王,即大親王。

  29 聖母院,即巴黎聖母院,原應譯巴黎聖母大堂。本書內一律譯為聖母院。為法國天主教大教堂。

  30 彌撒,是天主教的一種宗教儀式。

  31 指本書。

  32 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

  33 新橋,塞納河上的一座橋。

  34 即一路警衛。

  35 布郎梅爾(1541-1635),法國最高法院的院長。

  36 布魯塞爾(約1575-1654),法國最高法院參事。

  37 巴黎處決罪犯處。

  38 中央菜市場,巴黎最大的菜市場。

  39 特萊韋勒,是國王的火槍隊隊長。黑隊指騎黑馬。

  40 指黎塞留的眼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