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西蒙·波娃作品集 > |
西蒙·波娃簡介 |
|
Beauvoir,Simonede(1908~1986),又譯西蒙娜·德·波伏瓦、西蒙娜·德·波芙瓦,二十世紀法國最有影響德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讓-保羅·薩特的終身伴侶。 19歲時,她發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波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當她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窮教師時就開始寫作,決心成為名作家。由此她終身不斷努力,勇往直前,沿著成功之路成為了20世紀思想界的巨星。 西蒙·波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的最傑出作家」;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則在一次講演中說:「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誌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的無可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文學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 西蒙·德·波伏娃,又譯做西蒙·波娃。全名為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929年通過考試,和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並從此成為薩特的終身伴侶。 波伏娃於1908年1月9日出生於巴黎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的律師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時代是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波伏娃酷愛讀書,性格沉穩,14歲時突然對神失去了虔誠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創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驚駭的反叛性上。波伏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當她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窮教師時就開始寫作,決心成為名作家。由此她終身不斷努力,勇往直前,沿著成功之路成為了20世紀思想界的巨星。 19歲時,她發表了一項個人 「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在當時法國的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讀書時,她與薩特、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這些影響戰後整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文友。在通過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師資格綜合考試時,波伏娃的名次緊隨薩特排在第二。她和薩特相識後,兩人有共同的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志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這兩個有志於寫作的人彼此維護著自己的自由和獨立,一起工作一同參加政治活動。他們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隱私權,但每天都見面,常共同工作或是邊喝威士忌邊交換意見,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並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後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後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愛情。縱觀波伏娃的一生,薩特可以說是她最深愛、最尊重的人物,不過,兩人也都有被其他異性吸引的時期。 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獲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意志、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人的「聖經」,成為西方女人必讀之書。《第二性》是人類求索中的女性哲學,向所有的讀者,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提示了當代婦女面臨的問題:生命的自由、墜胎、賣淫和兩性平等。既是當代婦女問題的探尋,也是歷史與永恆的品味。波伏娃還將自己作為「一種特殊的女性狀態 」,在四卷本回憶錄中 「暴露給世人 」。她用盧梭《懺悔錄》式的筆調坦誠率真地剖析自己。儘管《第二性》曾經使她遭受到惡毒狂怒的攻擊,而諸如「性貪婪 」、「性冷淡 」、「淫婦 」、「慕雄狂患者 」、「女同性戀者」等惡罵之聲仍不絕於耳。但是,這一切不能阻止她將自身作為反傳統、追求個體獨立的典範,不加粉飾和修改地奉獻出來。 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歲的時候,她和薩特接受中國政府的邀請,聯袂來到中國訪問了兩個月,兩年後發表了《長征》一書。 波伏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名士風流》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於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棱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範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係,她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第二薩特。 西蒙晚年將薩特給她的情書刊行於世。書名《致河狸的書信》。可惜的是,「河狸」的回信卻一封也沒編進去。 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於巴黎去世。享年78歲。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