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外省的詩神 | 上頁 下頁


  路易十四治下,有一位叫彌洛的助理法官,其祖先本是狂熱的加爾文派教徒。南特敕令①廢除時,彌洛改了宗。桑塞爾這地方本是加爾文教派的一處聖地,國王為了鼓勵這種皈依運動,任命彌洛作了河泊森林管理處的大官,授予他德·拉博德賴老爺的徽章和貴族頭銜,同時將真正而又古老的拉博德賴采邑賜給了他。可歎那著名的拉博德賴上尉的子孫卻上了國王敕令給狂熱的加爾文教徒設下的圈套,一個個都被絞死。偉大的君王如此對待他們,實在不該!到了路易十五治下,彌洛·德·拉博德賴從普普通通的新貴族一變而為騎士,居然勢力大到能將自己的兒子安插到火槍手掌旗官的位置上。掌旗官在豐特諾阿②戰死,留下一子。後來路易十六為紀念戰死疆場的掌旗官,授予其子以包稅人敕書。這個兒子成了金融家,舞文弄墨的文人騷客,在交際場中廝混,出入尼韋諾瓦公爵的圈子,自認為有義務追隨貴族流亡國外。

  ①南特敕令為一五九八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南特城頒佈的宗教信仰寬容法令。

  ②豐特諾阿,比利時一小城,一七四五年薩克森元帥率法軍在此大勝英軍,荷軍。

  不過,流亡國外時,他倒也心細,將資本帶走了。所以這位富有的流亡者在國外期間資助的大貴族不止一家。後來,他覺得沒什麼希望了,也可能對總是借錢給人感到厭倦了,便於一八〇〇年回到桑塞爾,贖回了拉博德賴領地。這一方面是出於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出於貴族的虛榮心。此舉出自助理法官的孫子,也是完全解釋得通的。可是,正象這位前包稅人對於他的繼承人能否使拉博德賴家族世世代代相傳下去不抱太大指望一樣,這樣一個人在執政府時期①也沒有什麼光輝前程。金融家有個獨生子,叫冉-阿塔納茲-波利多爾·彌洛·德·拉博德賴,這孩子生下來就是個病秧子。富豪們縱情聲色享樂無度,未老先衰,結婚又晚,成婚時血氣已經早衰,最後必然使社會上層的人種退化。這個孩子就是這種產物。拉博德賴夫人未成婚時本是一個沒有任何財產的少女,只是因為出身貴族才嫁給拉博德賴。流亡國外期間,她耐心地將這個面黃肌瘦的孩子拉扯大,對這個孩子十分溺愛。對於發育不全的孩子,母親心裡總是十分溺愛的。拉博德賴夫人死後,有一位叫德·卡泰朗-拉圖爾的小姐,為德·拉博德賴先生返回法國盡力很大。這位彌洛家族的呂居呂斯②去世時,給他的兒子留下了領地,雖然不能轉移和出售,但是已經在家徽上裝了風向標;留下一千金路易,一八〇二年時這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還留下一本詩作簿,簿子上的題辭是:Vanitasvanitatumetomniavanitas!③可是這簿子裡有最著名的流亡貴族所欠款項的債券。這個兒子所以活下來,全靠他有寺院那樣規律的生活習慣,減少活動(封特奈爾④一向鼓吹減少活動,認為這是多病之軀應該信仰的宗教信條),特別是桑塞爾的空氣新鮮,風景優美——從這裡極目遠眺,盧瓦爾河河谷四十法裡⑤以內的景色盡收眼底。從一八〇二年到一八一五年,小拉博德賴使他從前的領地又增加了幾處葡萄田,而且十分醉心於種植葡萄。復辟時期開始了。起初他覺得這政權搖搖欲墜,朝不保夕,因此不敢常上巴黎去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拿破崙死後,他試圖將他父親寫的詩變賣出去。對於這個既借錢給人又舞文弄墨的混合物鼓吹的深刻哲理,他完全不理解。這個葡萄農在巴黎浪費了許許多多時間,總算叫納瓦蘭公爵等人(他就是用這個詞)承認了他。後來,他那寶貴的收穫葡萄的季節來到,將他喚回桑塞爾。他的巴黎之行除了得到一些「願意幫忙」的允諾以外,可說一無所獲。復辟時期又使貴族地位顯赫起來,於是拉博德賴想生一個繼承人,以便使他的雄心具有意義。從前他一直覺得自己享有這種夫妻特權很成問題,否則他是不會拖延至今尚未成婚的。可是,一八二三年年底前後,眼看自己到了四十三歲身體也還硬朗,他希望自己多年的被迫品行端正能得到報償。無論哪個醫生,占星家或接生婆都未敢預言他活到這個年齡。不過,就他體質羸弱而言,他選擇的配偶說明他太欠謹慎。但從這裡頭,外省的那種機靈絕不會看不出他那老謀深算來。

  ①執政府時期是一七九九至一八〇四年。

  ②呂居呂斯(公元前106—前57),羅馬名將,戰功卓著。後來他所率的軍隊內部發生騷動,本人也被排擠。他引退回鄉,靠他征戰中得到的大量財富,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老拉博德賴先生的晚年生活與呂居呂斯引退後的生活頗為相似,因此巴爾札克將他喻為呂居呂斯。

  ③拉丁文:虛空中的虛空,萬物皆空!

  ④封特奈爾(1657—1757),法國作家。

  ⑤指法國古裡,一法裡約等於四公里,下同。

  那時節,布爾日大主教閣下剛剛叫一個少女皈依了天主教。這位少女出身于一個市民家庭。這些市民家庭原是加爾文教派最重要的支柱,多虧他們家境貧寒,或者由於與上天和解,他們竟然逃脫了路易十四的迫害。這家人家姓皮耶德斐,十六世紀時是手藝人。這個姓告訴人們,這是宗教改革運動①時期大兵們互相起的希奇古怪的一個綽號②,這家人家後來成了老老實實的布匹商人。路易十六治下,亞伯拉罕·皮耶德斐生意很不景氣,他一七八六年去世的時候,留下兩個兒子,幾乎一貧如洗。小兒子叫西拉斯·皮耶德斐,放棄了那筆菲薄的遺產,將遺產送給了他哥哥,自己動身到印度去了。革命期間③,大兒子摩伊茲·皮耶德斐購進了一些逃亡貴族的產業,學他祖先的榜樣,拆毀了一些修道院和教堂,跟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姑娘結了婚。這也真是怪事!這女孩是個獨生女,其父原是國民公會議員④,後來上了絞刑架。這位雄心勃勃的摩伊茲·皮耶德斐於一八一九年去世,給他的妻子留下一些財產和一個女兒。財產由於搞農業投機,已大大減少;女兒當時十二歲,貌美驚人。這個女孩受加爾文派宗教教育長大。當時的習慣是,新教徒從《聖經》中取名,以免與羅馬教會的聖徒有任何共同之處。按照這個習慣,給這個女孩取名為迪娜。這位迪娜·皮耶德斐小姐,她母親將她送進布爾日最好的一個寄宿學校,即沙瑪羅勒家幾位小姐辦的寄宿學校。迪娜天資聰穎,且又貌美,在學校十分有名。但是,一些貴族人家、豪富人家的姑娘將她壓在底下,而且後來這些姑娘在交際場中扮演的角色,比起她這個平民姑娘來要重要、光彩得多。當時迪娜的母親正等待著皮耶德斐家財產清理的結果。迪娜曾經短時間地位居其女伴之上,此後她打算在生活中也要與她們平起平坐。她於是想出發誓棄絕加爾文教派宗教信仰的絕招,希望紅衣主教能保護自己的精神戰利品,照應她的前程。說到這裡,讀者諸君對於迪娜小姐的高明已經可以窺見一斑。她一到十七歲,便完全出於雄心而皈依了天主教。布爾日的大主教滿腦子想著迪娜·皮耶德斐定會成為上流社會的美麗裝飾品,極想給她找個人家。這位高級教士找到哪家,哪家都害怕。因為這個姑娘有公主般的儀容,人人都說她在幾位沙瑪羅勒小姐辦的寄宿學校培養出來的少女中,最為聰穎,每年頗有些作戲味道的隆重發獎儀式上,她都名列前茅。拉奧圖瓦的土地,母女倆現在還共有。這土地可以帶來每年一千埃居的固定收入。可是,一個聰明過人的美人兒,本人又有這麼多長處,會叫丈夫花費多少!與這些花費相比,那一千埃居當然是小事一樁了!

  ①宗教改革運動十六世紀在歐洲進行。

  ②皮耶德斐這個姓可拆成兩個字,意思就是「鐵做的腳」。大概是宗教改革時期,某個士兵受傷,安了假腳,同伴們起哄,便送他「鐵腳」的綽號。

  ③指法國一七八九年資產階級革命期間。

  ④國民公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權力機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