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路易·朗貝爾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當天傍晚輔導神甫的一席話給我的印象深刻,而這可能是我整個童年時代感受最深的一次,只能與《魯濱孫飄流記》①的讀後感相比擬。以後每當憶及這些不可思議的感受時,竟如對詞語產生新的理解會帶來不同的效果,獲得新的感受一般。言語本無所謂絕對,我們對詞語起的作用比它本身的作用更為巨大。詞語的力量就在於我們獲得並加以彙集的形象。但要研究這一現象就要求長足的進展,這已是題外話了。當晚我不能入睡,便和宿舍裡的同伴長談次日將會結識的特殊人物。鄰床的夥伴後來成為軍官,目前是位哲理性很強的作家,名為巴爾蘇·德·邦荷恩②,當時他肯定沒有料到,命運的安排,偶然的因素竟令旺多姆至今還談及的兩個學生同在一班,同坐一席,同居一室。另一位名叫迪福爾③的學生,本書出版時還未涉足議會生活。第三位新近翻譯了費希特的書,是巴朗什的譯員和朋友。他與我一樣,當時已對形而上學問題感興趣,常就上帝、自身和大自然等問題對我胡言亂語。他當時有志於研究懷疑論,執著地維護自己的地位,對路易·朗貝爾的才能矢口否認。而我則剛讀完《神童傳》一書,反復向他論證蒙卡姆、皮克·德·拉米朗多爾、帕斯卡爾等早慧孩童的現象。④我說他們都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異常現象,是路易的先驅。當時,我曾滿懷激情地閱讀此書。

  ①《魯濱孫飄流記》,英國作家笛福的著名小說,發表於一七一九年。

  ②巴爾蘇·德·邦荷恩為作者好友,兩人確在旺多姆結識。

  ③迪福爾(1798—1881)後來曾任部長、副議長,在路易-菲力浦時代小有名氣。

  ④《神童傳》為努加雷的作品,一八一〇年出版,書中稱帕斯卡爾於十一歲就寫出論文。關於德·拉米朗多爾,書中稱他十六歲即通曉二十二種文字。蒙卡姆孩提時即精通拉丁、希臘語,但于七歲時夭折。

  原來,我父親有意讓我進綜合理工學院,便額外為我聘請了數學教師。休息時間圖書館很安靜,學校的課堂學監兼圖書管理員便在此地為我授課,他見我從圖書館借書也很少檢查書的內容。我想這位老師不是不夠靈活就是心不在焉,專門關心重大事務,他聽任我在複習時間讀閒書,幹雜事。雙方既已達成默契,我對學無成就並不抱怨,而他對我借書也保持沉默。我的愛好不時更新,學習毫不用功,而是經常習作詩歌,我寫詩毫無希望,習作過於冗長,在夥伴中已傳為笑談。有一首關於印加①的史詩開卷處有這麼一句:

  啊!印加,啊!可憐而不幸的國王。

  ①今秘魯境內的古代印第安王國名,為印第安四大文化發祥地之一。

  夥伴們笑話我的習作,給我取了個詩人的諢號。但冷嘲熱諷未能教育我悔改。我總在塗鴉,校長也善意地勸告我。他想治癒我的不幸積習和癖好,給我敘述了一篇寓言,描繪一隻不幸的小鶯羽毛未豐就欲飛翔,結果反而跌落巢中。但我繼續閱讀,結果成為小班最為疏懶,最不活躍,最愛沉思因而也是受罰最多的學生。我之所以離題自析,也是為了說明路易·朗貝爾來校,我產生種種反思的性質。當時我十二歲。①我感到自己與這孩子性格上有雷同之處,就對他滋生了一種模糊的同情心,我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共同遐想和沉思的夥伴。我對榮譽感還知之不多,只感到能與斯塔爾夫人譽為不朽的孩子同學甚為榮幸。在我眼裡,路易·朗貝爾是個大人物。

  ①是年,巴爾札克本人正十二歲,他於一八〇七年進入旺多姆學校,直至一八一二年才離開。

  等待良久,第二天終於來臨。進午餐前,我們聽到靜悄悄的院落裡響起校長和新生的腳步,所有的學生立即一齊轉過頭去,面對教室大門。輔導神甫和我們一樣好奇,也很急於見到新生,他沒有發出噓聲,制止學生喧鬧,要求保持安靜,繼續上課。於是,我們看到校長手中拉著那位聲名卓著的新生。輔導老師離開講壇,校長莊重而禮貌周全地向他說道:「先生,我給您送來了路易·朗貝爾先生,請您將他放在四年級,明天他就來上課。」他又和輔導老師悄聲對話,然後高聲問道:「您給他安排的座位呢?」為了安排新生而打亂我們的座位順序是不公道的。這時只有一張書桌空著,於是他走過來,坐在我的身邊,而我原是班上最後一名報到的。時間還早,本應繼續學習,但學生都抬頭觀察路易·朗貝爾。校長聽到我們嘰嘰喳喳,騷亂動盪,便好心好意地說道:「你們至少得老實點,別打擾了別的班級。」他這麼一說,大家便都感到這個人十分可親。

  校長既已發話,我們便能在午餐前早些休息。於是大家都過來圍著路易·朗貝爾,而這時校長已同輔導老師一起去院裡散步。我們全班約八十個學生,一個個都象禿鷲似地邪惡大膽。我們自己都曾闖過新生關,知道這一關很慘,但對新生卻毫不留情,不是嘲弄,就是逼問,或是無禮非難,總之要多方較量,試出新來的學生力氣有多大,性格、習慣如何。路易·朗貝爾或是生性好靜,或是麻木不仁,對我們的問題竟一概不予理睬。於是,我們中有一個人宣稱,他必是畢達哥拉斯①學校出身的,引起哄堂大笑。新生從此榮獲畢達哥拉斯的諢號,直到離開學堂。但是路易·朗貝爾目光敏銳,他看到我們童稚般的胡鬧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面部不由露出蔑視的神情。他的態度從容不迫,體力與年齡相吻合,凡此種種都讓我們中最喜惡作劇的同學對他有所敬畏。至於我,則一直在他身邊,靜靜地觀察。

  ①畢達哥拉斯,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