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路易·朗貝爾 | 上頁 下頁 |
一 |
|
獻辭 Etnuncetsemperdilectaedicatum① ①拉丁文:獻給現在和永遠珍愛的夫人。——指作者的第一個情人貝爾尼夫人(1777—1836),她曾為作者寫作本篇提過寶貴意見。 第一章 路易·朗貝爾於一七九七年生於旺多姆地方的小城蒙圖瓦。他父親在城裡開辦一所規模中等的制革廠,並有意要他繼承父業。但路易很早熟,從小就表現出好學的傾向,使為父的改變了初衷。何況皮革匠和他的妻子象一般人一樣寵愛獨子,從不在任何事情上拂逆他的意願。路易才五歲便接觸到《新約》和《舊約全書》。正是這部卷帙浩繁、包羅萬象的叢書決定了路易的命運。這部書的含義奧秘深邃,難道已能為孩子的想像力所理解?聖靈在天上人間展翅遨翔時,難道孩子已能領略並加追隨?這部書還充滿東方的詩篇,莫非孩子喜愛的只是詩篇中濃郁的傳奇色彩,抑或是孩子雖還稚拙無邪,心靈卻已能領會聖人在書中刻畫的宗教教義的崇高神聖?對某些讀者來說,讀完本書便能找到答案。路易初讀《聖經》,深受其魅力的吸引,便走遍全城,搜羅書籍,尋找孩童所能領會的秘訣,而這種誘惑原是人們難以抵禦的。於是路易嗜書如命,無師自通,就這樣,一直長到十歲。這個時期,替身①已經很少,有幾戶殷實人家事先已物色好對象,免得抽籤時運氣不佳,一時又難購得。可憐的皮革商財力有限,不足以為孩子購買替身。他們意識到根據法律,只有把孩子送去當教士才能免遭入伍之苦。一八〇七年,孩子的父母把他送到布盧瓦附近盧瓦爾河上的另一座小城梅爾的本堂神甫——孩子的舅舅家中。這一來既能滿足路易嗜書的癖好,為父母的也擺脫了痛苦,不必眼看孩子慘遭戰爭的折磨。路易既勤奮好學,又聰明早熟,大家便都期望他能在教會這一行中飛黃騰達。路易的舅舅知識淵博,是個老奧拉托利會會員②。他在舅舅家中寄居了約三年,又靠斯塔爾夫人③的資助和庇護,於一八一一年初進入旺多姆學校。 ①法國於一七九八年開始實行徵兵制。一八〇〇年規定中簽入伍者可購買替身頂替。這項法律於一八一四年廢除。 ②奧拉托利會創辦於一六一一年。目的在於提高會員的知識和道德水平。該會曾擁有不少學者,並曾舉辦旺代學堂神學院。大革命後,該會解散。 ③斯塔爾夫人(1766—1817):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女作家。作品有《論文學》、《論德意志》、《柯麗娜》等。 路易·朗貝爾能夠受到這位知名女士的賞識純屬偶然,要不然,這就可能是上帝的旨意,因為我主總不忘為無依無靠的孤寂天才安排通途。至於我們對人間的事物則只能認識其表面現象,覺得大人物的生平不乏這等事例,這類變化不過是物質現象的結果。多數傳記作者也都認為天才總能在芸芸眾生中鶴立雞群,有如田間的好苗光彩奪目,絕不會讓植物學家視而不見。路易·朗貝爾的奇遇恰與上述比喻相吻合。平時,若蒙舅舅恩准,他必返回父母家中度假,但他不同于一般小學生,不愛偷懶,雖說人人都好偷閒,年齡不限。相反,路易·朗貝爾休假時一早就會帶上麵包和書本到林子裡去閱讀、沉思,免得母親見他讀書過多,擔心對身心不利,對他嚴加訓斥。母親的本能是令人欽佩的!從這時開始,路易就如饑似渴地讀書。不論是宗教、歷史、哲學還是物理,簡直無書不讀。他曾對我說過,若無法找到別的書,他就閱讀字典,並深感其樂無窮。對他的話,我深信不疑。有哪個小學生不曾多次為掌握了尚未接觸的名詞而興高采烈呢?分析詞義、詞的組成和演變,這對路易來說,就是沉湎於遐想,樂而忘返。本能的遐想能使孩子習慣于各種生活現象,在身心兩方面更大膽地去感受。這種無意識的文化素養以後會開花結果,在理解力和性格方面得到反映。但路易·朗貝爾的遐思不同一般,他重視事實,在研究了事物的準則和目的以後,他會以孤獨者特有的洞察力予以闡釋。大自然有時也很詼諧,喜歡玩弄令人駭異的把戲,證明自身的存在並非完全符合正常規律。因此,路易·朗貝爾才十四歲便能易如反掌地發表一些見解,而我則是在很久以後方才領會個中的深意。 路易曾對我談起讀書的心得。他說,我常駕著一葉詞語的扁舟,遨遊於黑暗的過去,這類漫遊美不勝收,有如昆蟲棲息於一片草葉,聽任其隨著河水流瀉。我從希臘出發,先來到羅馬,然後才穿越現代社會的廣闊天地。要描繪任何一個詞語的生命和變遷都能撰寫成一本精美的書籍。或許詞語是在為某些事件效勞之後,才打下不同烙印的。在不同的地方,它給予不同的啟迪,產生了迥異的見解。但若從靈魂、肉體、活動這三個不同角度去考察,詞語不就顯得更加偉大了嗎?不管詞語有些什麼職能,起過什麼作用,又產生過什麼效果,難道其中就沒有一點什麼墮入思考的汪洋大海嗎?大部分詞語所代表的思想難道不都是些外在的含義?詞語的產生應當歸功於何者的天賦?如果創造詞語需要的是巨大的聰明才智,那麼人類創造語言又發生在什麼時代呢?根據不同人民的特性,字母的組合和形成,它們所給予詞語的外形都確切地描繪了我們記憶中的未知事物。又有什麼人能從哲學上向我們闡釋感覺向思維、思維向言語、言語向象形表述、象形表述向字母、字母又向書寫文字的過渡呢?有誰能從哲學上闡述書寫文字的美寓於一系列修辭學家所作出的分類形象,而這些形象又象思維的象形表述一般。古代繪畫用動物形象表達人類的思想,東方人最早用以書寫自己語言的符號難道不就是如此產生的嗎?這種表達方式從傳統上看,難道不曾在我們的現代語言中留下一些痕跡?現代語言全都分享了各民族最早的言語殘跡,這種言語肅穆莊重,只是隨著社會的老化而逐漸失去其特徵。希伯來《聖經》讀來鏗鏘有力,希臘語優美流暢,難道我們的文明逐代發展,這些優點反倒逐漸淡薄了?所有人類語言的奧秘難道都來自這種古老的靈氣?「真實」這個詞難道並不具有某種神奇的端方正直的含義?發音簡短的這個詞難道不足以表明它要求各種事物中都具有神聖的袒露和簡樸的真實這樣的模糊形象?從這個音節中能感受到一種難以明言的清新。我試以抽象見解為例,因為我不願用一個容易理解的詞來解釋一個問題。比如「飛翔」這個詞,一切都在於感官的感受。每個動詞莫不如此,難道對此還有疑問?所有的動詞都具有一種活躍的力,一種來自心靈的力,而它們又以語言與思維之間的絕妙作用與反作用的奧秘反饋于心靈。簡直可以說是情人從戀人的唇上吸吮了相當於自己付出的愛情一般。文字詞語都具有外形,僅此一端就足以在我們的頭腦中反映出它們所代表的事物,而它們不過是事物的外衣。它們與所有的事物相似,僅有一席之地讓它們充分馳騁發展。也許僅僅這個題目就包含著整整一門學問呢!然後他聳聳肩膀,仿佛對我表示:「我們太偉大又太渺小!」① ①以上關於文字的描述曾使幾位當時法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為之傾倒,並博得法國名畫家德拉克洛瓦的讚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