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幻滅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夏娃插嘴道:「我早猜到你是個發明家,跟我可憐的爸爸一樣需要一個女人照顧。」 「那麼你是愛我的了!啊!別害怕,說出來吧。我把你的名字看作我愛情的象徵。夏娃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女人,當初對亞當是如此,如今你在我精神上也是如此。噢!天哪!你愛我嗎?」 「愛的,」夏娃拖長著聲音,表示情意深長。 大衛挽著夏娃走到一家紙廠的機輪底下,指著一根長長的橫木說:「好,咱們在這兒坐一會。我要呼吸晚上的空氣,聽聽青蛙的叫聲,欣賞在水面上抖動的月光。沒有一樣東西不反映出我的幸福,我第一次發現自然界這樣光華燦爛,它受著愛情照耀,被你點綴得更美了。我要把這些景致牢牢的記在心上。夏娃,親愛的人兒!這是命運第一回賜給我純粹的快樂!我怕呂西安沒有我幸福!」 大衛握著夏娃的手,覺得有些汗濕,有些顫動,不禁掉了一滴眼淚在她手上。 夏娃嬌聲問道:「我能知道你的秘密嗎?」 大衛道:「我應當給你知道,因為那是你父親考慮過的,將來問題更要嚴重。讓我告訴你為什麼。從帝國崩潰以後,大家差不多全用棉織品,原因是比麻料便宜。目前造紙還用破舊的苧麻布和亞麻布;這種原料很貴,法國出版業必然會有的大發展因此延遲了。我們不能加速破布的生產,那是大眾用舊的東西,數量受一國的人口限制。希望用布的數量增長,先要生育增長。而一個國家不經過二十五年的時間,不在風俗,商業或農業方面來一些大改革,人口不會有顯著的變動。假如紙廠的需要超過法國破布的供應,或是超過一倍或是超過兩倍,我們就得採用另外一種原料,才能有便宜的紙張。這個結論有本地的事實做根據。至今還用破麻布造紙的,昂古萊姆的紙廠是最後一批了,那些廠家發現棉料侵入紙漿的情形越來越驚人。」 年輕的女工不懂什麼叫紙漿,問了一句,大衛便告訴她造紙的常識;這常識放在這兒敘述也不算越出範圍,我這部作品要出版,除了印刷也得靠紙張。不過要瞭解兩個情人之間的一大段插話,最好先來一個提要。 給印刷作基礎而和印刷的產生同樣奇妙的紙,在中國出現很久之後,方始由地下商業國傳到小亞細亞;相傳七五〇年左右,小亞細亞用棉料搗成的薄糊造紙。羊皮紙價值奇昂,不能不找代用品,於是有人仿照繭紙(當時稱呼東方棉料紙的名字①),用破布造出一種紙來。有人說是一一七〇年時流亡瑞士的希臘人在巴塞爾創制的;也有人說是一個叫做帕克斯的意大利人一三〇一年在帕多瓦創制的。可見造紙工業進步極慢,經過情形也不大有人知道。可以肯定的是查理六世治下,②巴黎已有做紙牌用的紙漿。等到了不起的孚士特,科斯泰和穀登堡③發明書籍的時候,同當時許多大藝術家一樣沒沒無聞的工匠改進了造紙技術,滿足印刷的需要。十五世紀的人非常天真,精力非常充沛,尺寸不同的紙和大小鉛字的名稱都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天真。葡萄紙,耶穌紙,鴿籠紙,水壺紙,銀洋紙,貝殼紙,王冠紙,都是用紙中央水印上的葡萄,耶穌,王冠,錢幣,水壺等等的圖像命名的;正如後來拿破崙時代用鷹做水印的紙叫做大鷹紙。同樣,第一次排印宗教書,神學書,西塞羅文集等等的字體,從此叫做西塞羅,聖奧古斯丁,大法規。斜體字是十七世紀威尼斯的印刷商阿爾德發明的,所以稱為意大利體。在長度沒有限制的機器紙④出現之前,尺寸最大的紙是大耶穌或大鴿籠;⑤而大鴿籠只限于印地圖或版畫。紙的尺寸必須適應印刷車上的雲石的大小。在大衛和夏娃談論造紙問題的時候,連續不斷的紙在法國還近於空想,雖然一七九九年時德尼·羅貝爾已經在埃松發明造這種紙的機器,以後第多-聖萊熱又想法改良。⑥至於昂布羅瓦斯·第多發明仿小牛皮紙,還不過是一七八〇年的事。從這段簡短的敘述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實業界和知識界的一切重大收穫都極其遲緩,有賴於不知不覺的積累,跟自然界化育萬物的情形完全一樣。書法,也許連文字在內,還有許多別的東西,都經過類似印刷和造紙的摸索,才逐漸完美的。 ①這是用一種中國紙概括了全部中國紙。 ②一三八〇至一四二二年。 ③德國人孚士特(約1400—1466)和穀登堡及舒斐爾合辦印刷廠,所印《瑪揚斯版聖經》為第一部合乎近代標準的書。十五世紀的荷蘭人科斯泰相傳也是最早試用木刻活字印刷的人。 ④我們今日稱為捲筒紙。 ⑤大耶穌紙的尺寸是76×56公分,大鴿籠是90×63公分。 ⑥羅貝爾(1761—1828),名尼古拉-路易,不是德尼,他於一七九九年發明造捲筒紙的機器,經第多改良後於一八一一年正式在法國使用。巴爾札克說一八二〇年時造捲筒紙在法國還近於空想,不知何故。 大衛結束的時候說:「破布商在全歐洲搜羅破布,舊衣,買進各種破爛的紡織品。這些破爛東西分門別類理清之後,由批發破布,供應紙廠的商人送進倉庫。要知道破布買賣有多大規模,我可以告訴你一件事,小姐。銀行家卡爾東是比日和朗葛萊紙廠的主人,早在一七七六年,列奧裡埃-德利爾就在那些廠裡打算解決你父親想到的問題:一八一四年卡爾東跟一個姓普魯斯特的人打過一場官司,因為在一筆總數一千萬斤,價值四百萬法郎的破布交易中弄錯了兩百萬斤!紙廠把破布洗淨,搗碎,做成潔白的紙漿,再同廚娘用篩子過濾沙司①一般,澆在一塊金屬的網板上,四面圍著鐵框,中央嵌一個水印圖案,根據圖案定出各種紙張的名稱。紙張的尺寸隨網板的尺寸而定。我在第多廠工作的時代,已經有人研究原料問題,至今還在研究。你父親想要改進的技術原是現代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原因是這樣的。麻料雖則比棉料耐用,歸根結底更經濟;可是要窮人掏出錢來,多花一文總不如少花一文,不管從長遠計算有多大損失,這也是吃了窮苦的虧!中等階級和窮人一樣作風。麻料織物因此大大的減少。英國五分之四的人口改用了棉織品,他們已經只造棉料紙了。這種紙性質太脆,折痕容易碎裂,入水容易化掉;一本棉料紙的書泡水一刻鐘就成為紙糊,麻料紙的舊書浸兩小時還不要緊,晾乾之後儘管顏色發黃,墨色變淡,文字照樣看得出,作品並沒毀掉。我們這個時代,財產經過平均分配,②數目減少,大家都窮了,需要廉價的內衣,廉價的書籍,正如屋內沒有地方掛大畫,我們都在物色小畫。結果是襯衫和書都不經用了。樣樣東西不再講究堅固。因此,我們所要解決的造紙問題,對於文學,科學,政治,重要無比。有一次在我巴黎的辦公室內,幾個人為了中國造紙用的原料,展開一場熱烈的爭論。由於原料關係,中國紙一開始就勝過我們的紙。中國紙又薄又細潔,比我們的好多了,而且這些可貴的特點並不減少紙的韌性;不管怎麼薄,還是不透明的。當年大家對中國紙極感興趣。有位非常博學的校對,——巴黎的校對員中不少學者,傅立葉和皮埃爾·勒魯此刻就在拉什瓦迪埃那兒當校對!……我們正在討論,那時正在做校對員的德·聖西門伯爵來看我們。③他說肯普弗和杜·阿爾德④認為中國紙和我們的紙同樣是用植物做的,原料是楮⑤。另外一個校對認為中國紙主要用動物性的原料,就是中國大量生產的絲。他們在我面前打賭。第多廠平日承包研究院的印件,就把問題送交研究院,由前任帝國印刷所所長馬塞爾先生作評判。馬塞爾先生打發兩個校對去見兵工廠圖書館館長葛羅齊埃神甫。據葛羅齊埃神甫的意見,兩個打賭的人都輸了。中國紙的原料既不是楮,也不是絲,而是用搗碎的竹子纖維做的紙漿。⑥葛羅齊埃神甫藏著一部講述造紙技術的中國書,附有不少圖解,說明全部製造過程;他指給我們看紙坊裡堆的大批竹竿,畫得很精。我聽呂西安說,你們的父親憑著聰明人的直覺,想出破布的一種代用品,用極普通的,生長在本地而隨手可得的植物做造紙的原料,象中國人利用纖維質的枝幹一樣。我聽了這話把前人做過的試驗整理了一下,開始研究。竹是一種蘆葦,我自然想到我國的蘆葦。中國人工便宜,一天只要三個銅子,所以他們的紙從網板上揭下以後,盡可一張一張壓在白的瓷磚中間,用火烘烤;這麼一來,紙就有光彩,韌性,又輕又薄,象緞子一般柔和,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出品。我們要用機器來代替中國人的辦法。便宜的成本在中國是依靠便宜的人工,我們可以依靠機器。如果能造出一種廉價的紙,和中國紙的品質差不多,書的重量和厚薄可以減去一半以上。用我們的仿小牛皮紙印一部精裝的伏爾泰全集,重二百五十斤,用中國紙印不到五十斤。這一點不能不說是很大的成功。安放圖書的地位越來越成問題。我們這個時代,不管是人是物,都在縮小規模,連房屋在內。巴黎的宏大的住宅早晚要拆掉,上代留下來的建築,我們的財產快要配合不上了。印出來的書不能傳久,真是這個時代的恥辱!再過十年,所謂荷蘭紙,就是說破麻布做的紙,再也造不出來了。既然你慷慨的哥哥告訴我,你們的父親想到用某種植物纖維造紙,將來我要成功的話,你們不是有權利……」 ①西菜中用的一種調料。 ②法國人革命後,取消長子的特權,子女繼承父母的遺產一律平均分配。 ③傅立葉(1772—1837)、聖西門伯爵(1760—1825)均為十九世紀初葉有名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勒魯(1797—1871),印刷工人出身的聖西門信徒,辦過不少報刊。 ④德國醫生兼博物學家肯普弗(1651—1716)曾遍歷亞洲各地考察植物。法國耶穌會教士杜·阿爾德(1674—1743)專攻地理,寫過一部《中國散記》,內有一章專述中國的紙,墨,筆,印刷及裝釘。巴爾札克很多地方採用他的說法。 ⑤楮是桑的一種,法國俗稱為中國桑,又稱造紙桑,今日已移植歐洲,造最高級的紙,就是他們所謂「中國紙」。日本及中國都用楮樹的嫩枝皮造紙,作為紙傘的原料。 ⑥中國造紙用的原料有麻、竹、桑、楮、藤、稻稈、繭。兩個打賭的校對和那位神甫都各見一斑而未窺全豹,各人說出了中國許多造紙原料中的一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