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性趣探密 | 上頁 下頁
一六


  多數鳥類物種需要雌雄雙方共同保護鳥巢、鳥蛋和雛鳥。對於那些只需一方即可完成上述任務的鳥類,也多半是雌鳥而不是雄鳥擔當責任,理由是我們在第二章 中已經討論過的:雌性對於受精胚胎在體內發育所盡的義務越多,它就越排斥雄性照看後代,並且由於體內受精,雄性對後代的父系血統缺乏信心。但是,所有雌性鳥類對後代所盡的體內義務要比任何一種哺乳動物少得多,因為發育中的雛鳥即使和最早產的新生哺乳動物相比,它出生(產卵)時是處於那樣早的一個發展階段。母體外的發育時間(理論上是一段父母都能分擔責任的時間)與母體內的發育時間之比,鳥類遠高於哺乳動物。任何一隻雌鳥的「孕期」(卵的形成期)不會像人類那樣「十月懷胎」,甚至比哺乳動物中最短暫的妊娠期12天還要短。

  因此,當雄性始亂終棄時,雌鳥不會像雌性哺乳動物那樣輕易被哺育後代之責嚇倒。這是由於進化安排了鳥類的本能行為、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結果。鴿子通過從喀囊中分泌「乳汁」餵養雛鳥,雌雄鴿子演化成都能分泌「乳汁」。鳥類通常是雙親共同養育雛鳥。但在一些單親育兒的鳥類中則通常是由母親擔起唯一守護者的角色,少數則由父親承擔,而後者在哺乳動物中絕無僅有。由雄鳥獨自照顧雛鳥不僅是那些性別角色反轉的一雌多雄鳥類物種的特色,而且也包括其他一些鳥類,如鴕鳥、鶴鵲和南美鵪鶉。

  鳥類對體內受精及隨後的胚胎發育引起的問題採取的解決方案涉及專門的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是雌性而非雄性擁有一根輸卵管,一部分分泌白蛋白(卵白蛋白),另一部分分泌物組成內外殼膜,還有一部分形成蛋殼。所有這些激素調節的結構和它們的代謝機理都反映了進化原理。鳥類必定已經沿著這一途徑演化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產卵對於始祖爬行動物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鳥類也許從這些動物身上繼承了它們許多的產蛋機理。被認作鳥類而不再是爬行動物的生物,如著名的始祖鳥,根據化石記錄出現在1.5億年前。始祖鳥的繁衍生物機理目前仍不清楚,但從發現的8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看,恐龍和恐龍蛋埋在窩內,提示鳥類從它們的爬行動物始祖處繼承了築巢居住和產卵的行為習慣。

  現代鳥類在它們的生態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異,從空中飛行的到陸上奔跑的和海中潛泳的,從微型的蜂鳥到龐大的已滅絕的隆鳥,從在南極冰天雪地中築巢的企鵝到熱帶雨林中覓食的巨嘴鳥。儘管有生活方式上的差別,所有現存的鳥類都保存了體內受精、卵生、孵化和其他鳥類繁殖生物學上的顯著特徵,只是在不同物種間有細微的不同。(最主要的特例要屬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上的營家烏,它們通過外來熱源,如發酵、火山或者日照,而不是自身的體溫孵卵。)如果人類重新塑造一種鳥類的話,可能這種鳥類會遵循一種較好的但卻截然不同的繁殖策略,比方說蝙蝠的那種方式,它像鳥兒一樣飛翔,但卻是懷孕、胎生和哺乳的。不管蝙蝠的這種方式有多少優點,但鳥類仍循著它們自己的方式,因為,如果要達到蝙蝠的地步,鳥類必須經歷太多太大的變化。

  對於如何處置體內受精卵這同一問題,哺乳動物固守自己的解決方案,有其自己的長期的進化史。哺乳動物的解決方式開始於懷孕,這是一段持續時間比任何雌鳥都要長得多的體內胚胎發育時間。孕期長短從最短的袋裡的12天到最長的大象的22個月。雌性哺乳動物最初承擔的如此巨大的責任,使它不會為以後的任務嚇倒,導致了雌性哺乳的進化。和鳥類一樣,哺乳動物顯然也長期固守了它們的獨特的方式。雖然哺乳沒有留下化石可循,但現存的三種哺乳動物(單孔目動物、有袋動物和有胎盤動物)都有這一特徵,而這三種動物早在1.35億年前就彼此分化了,因此,人們假定更早些時候哺乳就發生於一些類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始祖(被稱為魯孔目爬行動物)。

  和鳥類一樣,哺乳動物有它們自己的許多獨特的生殖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部分特徵在這三種哺乳動物種群中變化很大,如有胎盤動物演化為生產相對成熟的新生幼崽,而有袋動物的幼崽則是早產的,需要相對較長的產後發育時間,單孔目動物則是卵生的。這些專門特徵可能在1.35億年前就已存在了。

  無論比較這三種哺乳動物種群間的差別,還是比較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差別,這三種哺乳動物中每一種中個體的差別都要比上述差別小得多。任何一種哺乳動物都未倒退回體外受精或者拋棄哺乳。沒有一種有袋動物或者有胎盤動物又重新演變回卵生。物種在哺乳上的差別僅僅是量的差別:這個多一點,那種少一點而已。例如,北冰洋海豹的乳汁富含營養,高脂肪,幾乎不含糖分;而人類的乳汁不僅在營養成分、糖分上都比較稀淡,而且脂肪含量也比較低。在傳統的人類采獵群體中,到4歲時幼兒才斷奶吃固體食物。作為另一個極端,豚鼠和長耳大野兔在出生後幾天內就能小口咬固體食物,此後很快就無需吃奶了。豚鼠和長耳大野兔也許是沿著鳥類物種的方向演化的,它們的幼崽都屬早成一類,小雞和濱烏的雛鳥出殼時就能睜眼、奔跑,並且能自己覓食,儘管仍不能飛翔及完全調節自己的體溫。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在經過人類的猛烈襲擊後仍能有倖存,那麼豚鼠和長耳大野兔的進化後裔可能會放棄它們繼承的天性根本無需給幼崽哺乳,但那要在幾千萬年以後。

  因此,哺乳動物也許也可採用另一種不同的繁衍策略,不需基因突變就能將豚鼠或者長耳大野兔的幼崽轉變為根本無需哺乳的新生哺乳動物。但這一切仍然僅僅是一種設想:事實是哺乳動物仍然保留著它們那獨特的進化繁衍策略。同樣,儘管我們認為由雄性哺乳在生理上是完全可行的,儘管這麼做也無需突變,但是比起雄性不斷完善它們哺乳的生理潛能來,雌性動物仍佔有巨大的進化優勢。幾千萬年來是雌性而不是雄性歷經自然選擇,承擔產奶職責,所有我印證來用以闡明雄性哺乳的生理潛能的物種——人、牛、山羊、狗、豚鼠和迪雅克果蠅——泌乳的雄性所產乳汁仍然遠遠少於雌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