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歐文·華萊士 > 三海妖 | 上頁 下頁


  01

  這封信是莫德·海登從桌上那摞早晨的來信中拿起的頭一封,她不無羞赧地自我承認,是信封上端那排外國郵票吸引了她。郵票上畫的是高更的「白馬圖」,印成綠、紅和深藍三色,郵戳字跡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愛琳娜郵局。」

  年華逝矣,莫德痛苦地意識到,隨著歲月的推移,令她快心的事早已越來越少,越來越見不到,一年不如一年了。大的方面倒還仍舊清晰可見,諸如她同艾德萊一道取得的學術成就(至今仍受人尊敬),她對工作的專注(永不衰落),她的兒子馬克(以某種方式緊步其父後塵),新來的兒媳婦克萊爾(文靜、可愛,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只是那些小樂趣,像自己青春一樣還在變得難以把握和少見起來,尤其是當艾德萊還在世時,他們每天沐浴著加利福尼亞的晨曦,以輕快的漫步著意慶祝新的一天的到來,那是多麼愜意,可現在,一想到這只能讓她記起自身的關節炎來,每當她從樓上書房的窗子觀望洛杉磯通往舊金山蜿蜒如帶的公路,及遠處聖巴巴拉海灘和太平洋雪堆似的浪花時,得到的總是美的激情享受;可如今,看到的只是點點飛快行駛的車輛和記憶中嗅到的汽油、腐草和沿海公路那邊的海藻氣味;早餐也曾是她的另一種樂事,一疊疊的報紙每日向她述說人類的蠢行和奇跡,吃的也頗豐盛,乾糧、蛋、鹹肉、土豆、放糖很多的熱咖啡,塗上厚厚奶油的烤麵包;而如今,供應早餐的店主都被什麼高膽固醇、低脂肪的議論搞昏了頭,淨讓吃那些只有在困難時期才吃的東西(脫脂奶、人造奶油布丁、大米)。最後,在每天早晨的小樂事中,有一件還沒被時光沖淡,始終令人快活,那就是天天收到的一摞郵件。

  對莫德·海登來說,這些郵件之所以令人高興,是因為讓她每天都有過聖誕節,或者如同過聖誕節一般的感覺。她本人是位高產的通訊家,她那些遠方的搞人類學的同事們和弟子們也是些不倦的寫信能手。並且,她是一位不大不小的「聖人」,許多人帶著他們的難題、希望和要求前來求教於她。每個星期的來信中總有來自遠方的好奇心——一個畢業生自他的首次印度之行中來信報告,拜伽部落如何在每次地震之後將草地用釘子釘住。一位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從日本來信說,他發現愛奴人直到新娘生出孩子才承認她是真正結了婚,這同莫德在暹羅人中的發現是否完全一樣?一封來自紐約電視網的信答應給她一小筆報酬,請她證實在一部關於新不列顛的風光片中的一個情節:一個當地求婚者是將新娘從她的叔父那兒購買來的,兩口子生出孩子後,將嬰兒舉到熊熊篝火之上,以此來保佑孩子將來平安成長。

  今早的郵件,其中奧秘還不得而知,可是第一眼就不來勁。莫德檢索著各式各樣的信封,郵戳上盡是紐約、倫敦、堪薩斯、休斯敦一類不來勁的地方,直到她的手停在貼有帶高更畫的郵票和蓋有「法屬波利尼西亞」郵戳的信封上。

  她意識到自己短短的手指在捏著這個又長又厚、磨損厲害的信封。隨即,她又意識到,在最近幾年,她的決斷行事的習慣越來越經常地陷入冥想和某種遊移不定的自憐情緒之中。

  莫德·海登心裡惱著自己,將這個長信封翻了過來,發現寄信人的姓名和回信地址就在背面封口蓋上,是用一種老式的歐洲書體了草寫上去的:塔希提島,帕皮提,總督府街,泰美阿米旅館,亞·伊斯特岱。

  她試圖將亞·伊斯特岱這個名字同自己腦海裡的某一副面孔對上號。近日相識,沒有此人;舊日相識——她在記憶裡搜索著——搜啊搜,終於在許許多多張面孔中找出了一張同名字相符的面孔。印象是那麼淡薄,那麼模糊。她閉上眼,盡力回想,漸漸地印象開始清晰肯定了。

  亞歷山大·伊斯特岱,對,在帕皮提。他們在馬路有蔭涼的一面朝他在珍妮街147號那爿商店走去。他矮矮的個子,胖得像是用壓榨機壓出來似的。他出生在麥墨爾,或者是丹澤格,或者是某個已被納粹突擊隊很快就抹掉了的碼頭,他有許多名字和護照,在作為一個難民去美國的漫長旅途中,他半途停了下來,最終留居在塔希提,做開了生意。他自稱曾一度是個考古學家,在那些比較得意的時日裡陪伴過幾個德國探險隊,仿效過特洛伊的發掘者、急躁古怪的亨裡奇·蘇裡門,扮演蘇裡門這個角色。伊斯特岱則過於軟弱和邋遢,太急於求成而很難稱心如意,太不成功了,至少她曾這樣認為。亞歷山大·伊斯特岱,對,她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了:滑稽地高戴著一頂亞麻帽,打著蝴蝶領結(在南海),皺巴巴的灰色熱帶服裝被一個大肚子繃得緊緊的。進一步清晰了:夾鼻眼鏡高架在一個長鼻子上,鬍鬚寸把長,口水順著未點著的煙斗滴下,歪斜的口袋裡塞滿了小玩意、紙條、名片。

  現在全記起來了。她在他那堆滿波利尼西亞手工製品的商店裡扒拉了一下午,價格都還合理,最後買走了一副巴厘竹板、一根雕刻的馬克薩戰棍、一條薩摩亞產塔巴布裙、一塊埃利斯島席墊和一隻古湯加木碗。這只宴會用木碗至今仍使她樓下起居室的食品櫃熠熠生輝。她追憶著:在離開之前,她和艾德萊——因為她曾要求艾德萊同伊斯特岱結識一下——在格蘭德賓館的屋頂餐廳裡招待了她。客人證明自己是一本百科全書——他的珍聞甚至使他們在美拉尼西亞半年中所留下的比較細微的疑問都找到了注腳——那已經是8年將近9年前的事了,馬克當時正讀大學最後一年(在那兒偏偏同艾爾弗雷德·克羅伯的影響背道而馳,她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她和艾德萊崇拜克羅伯)。

  梳理著逝去的歲月,莫德回想起她同伊斯特岱的最後一次聯繫,是在塔希提見面後的一、兩年。當時,他們關於斐濟鮑族人的研究已經出版,艾德萊提醒她給伊斯特岱寄一本親筆簽名的書去。她欣然從之。數月後,收到了伊斯特岱的一封短信。信中稱禮物已經收到,禮節性的讚譽混雜著對尊敬的朋友還記掛著他的真誠喜悅——他用了「尊敬」這個詞,這使她更不懷疑他曾在格丁根大學念過書。

  這就是目前為止,莫德最後一次得到「伊斯特岱」的消息——6、7年前的那個回謝條。她琢磨著伊斯特岱的回信地址。天各一方,這副暗淡的、早已忘懷的面孔現在會求她幹什麼呢?錢?推薦?資料?她掂量著掌上的信封。不,僅僅有所求這封信就過於重了,更像是有所予。可以肯定,此人信中有要事相告。

  她從桌上拿起阿桑蒂短劍——兩次世界大戰間隙,她的非洲之行,在前加納的時日的一件紀念品——只一下子,就把信封打開了。

  她展開薄薄的航空信紙。信是在一架古老的有缺陷的機器上整齊地打出來的,因為許多字都帶著洞——凡有t或o的地方,大都打成了洞——但仍然很整齊,仔細地單空行。她點了點這封用普通草紙打成的信,共22頁。讀起來可需要時問。還有別的信,某些講義在後半晌上課前也要再翻一遍。可是,她又感覺到了來自第二自我的那種十分熟悉的、好奇心的催促。非知識的和非客觀的莫德·海登第二就隱居在她自身之中,並始終作為她的非科學的、直覺的和女性的自我而存在。現在,第二自我又來縱容和提醒她。神秘和激情以往可是經常來自遠方。她的第二自我很少要求傾聽她的聲音,但一旦要求,就不能忽視。她最好的時刻往往是服從了第二自我才得到的。

  她屈服了,把良知和時間的壓力置之度外。她重重地坐了回去,不顧轉椅上的金屬硌人,把信高高捧起,湊近雙眼,慢慢地讀了起來。她希望這封信是今天的小開心事中最妙的一件。

  塔希提,帕皮提

  泰美阿密旅館

  亞歷山大·伊斯特迪教授敬致

  美利堅合眾國

  加利弗尼亞州聖巴巴拉市

  雷納學院

  社會科學大樓309室

  人類學系主任

  莫德·海登博士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