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一四五


  正因為這兩個原因,山地為誰佔有的問題比同樣大小的其他地區歸誰佔有的問題要重要得多。在平原,地區為誰佔有可能天天都有變化;我們只要用強大的部隊向前推進,就可以迫使敵人讓出我們所需要的地區。但是,在山地,情況就不是這樣。在山地敵人的兵力即使很小,也能進行出色的抵抗,因此,如果我們需要佔領一片山區時,經常必須採取為此目的而專門計劃的行動,常常要消耗巨大兵力和很多時間才能達到目的。因此,既然山地不是進行主要軍事行動的場所,那麼我們就不能象在比較便於通行的地區那樣,通過主要的軍事行動來佔領這些地方,不能把取得和佔領山地看作是我們前進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見,山地具有大得多的獨立性,對山地的佔有是比較穩定的,很少會發生變化。如果再看到,山地就其自然條件來說,可以使人們從山地邊緣很好地俯視開闊地,而山地本身卻始終象隱藏在漆黑的夜裡一樣,那麼人們就可以理解,任何一片山地對沒有佔領它、但卻位於它附近的一方來說,永遠可以看作是不斷產生不利影響的源泉,可以看作是隱蔽敵人的場所。如果山地不僅為敵人所佔有,而且是在敵國的領土上,那麼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一股一股人數很小的勇敢的遊擊隊在遭到追擊時,可以逃到山地躲避,然後又平安無事地在另一地點出現。一些極大的縱隊也可以在山地隱蔽地推進。我們的軍隊,如果不想進入受山地瞰制的地區,不想進行一場不利的戰鬥——遭到敵人的襲擊和打擊而無法還擊,那麼就始終必須同山地保持相當大的距離。

  每一山地對一定距離內的較低的地區就是這樣地發生一定影響的。至於這種影響是立刻在一次會戰中發生作用( 例如1796年萊茵河畔的馬耳希會戰,還是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對交通線發生作用,這要看這個地區的地形狀況。至於這種影響能否被在山谷或平原發生的有決定意義的行動所抵銷,則取決於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

  拿破崙在1805年和1809年並沒有對提羅耳山區考慮很多就向維也納前進了;但是,莫羅在1796年,所以不得不離開施瓦本,主要是因為他沒有控制地勢較高的地區,而要監視這個地區又不得不使用很多的兵力。在雙方勢均力敵而形成拉鋸的戰局中,我們應該擺脫敵人佔領的山地不斷對我們產生的不利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設法佔領並守住為保障我們進攻的主要路線而必需佔領並守住的一些山地。

  在這種情況下,山地通常成為敵我雙方相互發動小規模戰鬥的主要戰場。但是,人們不應該過高估計山地對附近地區的影響,不應該在任何場合都把這種山地看作是解決全部問題的關鍵和把佔領山地看作是主要的事情。當一切取決於勝利時,勝利是主要的事情。一旦勝利到手,勝利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要需要來安排其餘的一切了。

  三、山地作為戰略屏障。在這裡,我們必須分別談談下面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又同決定性會戰有關。人們可以把山脈看作象江河一樣,是一種帶有有限的通路的屏障。這種屏障把前進中的敵人軍隊分隔開,使它們只能在某幾條道路上行進,我們因此能夠用集中配置在山後的軍隊分別襲擊敵人軍隊的各個部分,這樣,這種屏障就給我們造成了取得戰鬥勝利的機會。進攻者在山地前進時,即使沒有任何其他顧慮,也不可能成一個縱隊,因為這樣做可能會陷入極大的危險,會在只有一條退路的情況下進行決定性會戰。因此,這種山地防禦是以敵軍分開前進這個十分重要的情況為前提的。但是,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山地和山地通路,因此在採用這種山地的防禦手段時一切取決於地形情況,這種手段也只能認為是可能採用的一種手段,而且還應該記住,採用這種手段還有兩個不利之處:第一,敵人在遭到打擊時,可以很快在山地找到掩護;第二,敵人佔有較高的地勢對防禦者說來雖然不是什麼重大的不利,但畢竟總是個不利。

  除了1796年對阿耳文齊的會戰以外,我們還未曾見過採用這種手段進行的會戰。但是,拿破崙在1800年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行動清楚地說明了,對方是可以採用這種手段的,當時,梅拉斯本來是能夠而且應該在拿破崙的各縱隊集中起來以前就用全力對他進行襲擊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