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追憶似水年華 | 上頁 下頁
一九二


  「安德烈,你太棒了,」她大叫起來,「你得把這兩個戲名給我寫下來。你信不信?我若是碰上這道題,那該多走運!甚至口試碰到了,我也要立刻談起這兩個戲,那一定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後,每次阿爾貝蒂娜要求安德烈再給她說一遍這兩個戲的戲名,好把它記下來的時候,這位學識淵博的朋友都聲稱已經忘了,從來沒有再告訴她。

  「其次,」安德烈接著說下去,口氣裡對於比她更幼稚的夥伴有一種難以察覺的蔑視,但仍為自己能叫別人佩服而興高采烈,而且對自己怎麼寫這篇作文的重視,超出她希望別人對此予以的重視,「冥府中的索福克勒斯應該很熟悉情況。他應該知道《阿達莉》是在太陽王①和幾位得天獨厚的朝臣面前演出的②,並不是給廣大觀眾演出。希塞爾就此而言的行家讚美倒一點不錯,不過,似乎還可以再補充一些。索福克勒斯已成不朽,很可以具有預言的天才,宣稱依伏爾泰③之言,《阿達莉》不僅是拉辛的傑作,而且是人類才智的傑作。」

  阿爾貝蒂娜貪婪地飲啜著這些話語。她的雙眸燃燒著火焰。這時,羅斯蒙德提議開始作遊戲,她十分氣憤地加以拒絕。

  --------
  ①太陽王指路易十四。
  ②《阿達莉》為1691年拉辛應路易十四寵倖的曼特依夫人之請而寫的悲劇,因抨擊宗教,宣揚寬大容忍而觸怒國王。
  ③伏爾泰為自己所寫的悲劇《信奉襖教的波斯人》(1769,未上演)著一文,其中確有「《阿達莉》可能為人類才智的傑作」一句。


  「最後,」安德烈以同樣淡漠,隨便,有點嘲諷意味而又相當熱情自信的口氣說道,「如果希塞爾首先將她要加以發揮的總的觀點都從容地記了下來,她說不定會想到我會怎麼做,那就是指出索福克勒斯的合唱隊所受到宗教的啟發與拉辛的合唱隊所受宗教之啟發二者之間的不同。我要叫索福克勒斯指出,雖然拉辛的合唱隊像希臘悲劇合唱隊一樣充滿宗教情感,然而他們所信奉的,並非同樣的神祗。若阿德的神與索福克勒斯的神毫無共同之處。到了發揮部份的結尾,會十分自然地導致這樣的結論:『宗教信仰不同又有什麼關係?』索福克勒斯強調這一點可能有些顧慮。他可能擔心這樣會傷害拉辛的宗教信念,於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又對拉辛在王家港的各位老師①添上幾句,寧願對自己的對手詩才水平之高加以祝賀了。」

  欽佩和聚精會神使阿爾貝蒂娜渾身發熱,此刻她已大汗淋漓。安德烈則保持著女性絝絝子弟那種微微含笑的冷淡。

  「再引幾位著名批評家的一些評論,也不壞,」她說。然後我們就又作遊戲了。

  「對,」阿爾貝蒂娜答道,「有人對我說過這個。一般來說,最值得推崇的,便是聖伯夫和梅萊②的論點,是不是?」

  「你倒不一定錯,」安德烈回答。不管阿爾貝蒂娜怎麼哀求,她始終拒絕給她寫出那兩個劇本的名字,「梅萊和聖伯夫壞不了事。但是特別應該引用德都爾③和加斯克-代福塞④。」

  --------
  ①此處影射拉辛曾在王家港修道院小學校就讀的事。
  ②居斯塔夫·梅萊(1828—1891),路易大帝的中學法語教師,專門講授修辭,寫過許多文學批評研究文字,主要著作有《高級修辭班及文科中學畢業會考法國古典大師文學研究》(1875)一書。
  ③費利克斯·德都爾(1822—1904)亦為法文教師,他于1859年發表《拉辛的敵人》一書。
  ④列翁·加斯克-代福塞於1898年發表《拉辛劇作選》,在引言中,他引了安德烈上文提到的伏爾泰的話。


  這功夫,我一直想著阿爾貝蒂娜遞給我的那張從筆記本上撕下來的小紙:「我很喜歡你。」一個小時以後,踏著回巴爾貝克的小路——對我來說,這路過於陡峭——下山時,我心中暗想,我的羅曼蒂克肯定是和她了。

  有一系列的信號,一般來說,通過這些信號我們可以辨別出來我們已經墮入了情網。例如,我吩咐旅館不要因任何人來訪而叫醒我,唯獨這幾個少女中的哪一位來訪除外;等待她們(不論該來的是哪一位)前來時,心房那樣劇烈地跳動;這種日子,如果我未能找到理髮師為我修面,不得不難堪地出現在阿爾貝蒂娜、羅斯蒙德或安德烈面前,我是多麼氣惱,等等。以這一系列信號為特徵的這種狀態,因這一個少女或另一個少女輪流反復出現,與我們稱之的愛情不同,大概與植形動物類的生命與人的生命之不同情形相仿。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在植形動物類中,生命、個性分佈在不同的器官上。但是博物史告訴我們,這樣的動物機體是可以觀察的,而我們自己的生命,無論如何已經比植形動物更加進化,就我們從前意想不到而現在應該經歷的狀態的真相而言,並非更加無法肯定,除非我們後來放棄了這種狀態。例如,對於我來說,這種同時將心分到好幾個少女身上的戀愛狀態。一心數愛,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數愛一體,因為最常使我覺得甜美無比的,與他人不同的,對我來說開始變得那麼寶貴,以致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快樂的,希望第二天依然如此的,可以說便是這一組少女的全體,從懸崖上,一片草地上,海風吹拂的數小時的總體中獲敢的全體少女。阿爾貝蒂娜、羅斯蒙德、安德烈的面龐在那一方草地上流露出千姿百態,那樣激發起我的想像能力。我無法道出使這些地點對我變得那樣珍貴的是哪一個,我最想愛的是哪一個。一場戀愛開始時,也和結尾時一樣,我們並非一味依戀愛的對象,更確切地說,因這愛的對象而起的愛戀欲望(以後則是愛的對象留下的回憶)帶著肉欲在可相互置換的魅力區域中遊蕩——這種魅力有時純屬生理、美食、住所方面——各種魅力之間相當和諧,使這種愛的欲望在哪一種魅力身邊都不會感到陌生。此外,在她們面前,我還沒有因司空見慣而厭倦,我有能力看到她們,這意思就是,我有能力在每次置身于她們之間時都感受到深深的驚異。

  顯然這種驚異的部份原因,是此人此時又向我們展示出他本人新的一面。每個人的多面性又是那樣龐大,面龐與身體的線條那樣豐富,很少現出同樣的線條。我們剛剛離開這個人的身邊,在我們回憶的絕對簡單化之中,正如同記憶選擇了給我們印象深刻的某一特點,將這個特點孤立起來,加以誇大一樣,我們覺得個子很高的一位女子,在草圖中就成了身高異乎尋常;我們似乎覺得金髮、皮膚白裡透紅的一位女子,在草圖中就成了純粹的《粉紅與金色之和諧》了①。待到這位女子重新出現在我們身旁,所有構成她的平衡的被遺忘了的其它長處,以其紛亂的複雜性向我們襲來時,她的身高降低了,粉紅的面頰被淹沒了,我們專門前來找尋的東西,被其它的特點代替了。這其它特點,回想起來,第一次時我們也曾注意到,只是不知為何竟沒有料到會再度看到這些。我們回憶一下,我們想去迎接一隻孔雀,可是找到的是一朵牡丹。此種不可避免的驚異無獨有偶。還有另一種驚異,從差異而產生,並非回憶的因襲形式與現實之間差異,而是在上一次我們見到的人與今天從另一角度在我們面前出現、向我們顯示了一種新面貌的這個人之間的差異。人的面孔確實與東方某多神教神譜中神的面孔一樣,是從不同角度重疊在一起的一連串面龐,凡人是不能同時完全看見的。

  --------
  ①此題目為杜撰,但畫家惠斯勒的作品常有這樣的題目,例如《金色與黑色的夜景》,《灰與綠之和諧》,《粉紅與銀色音符》,《金色與栗色之和諧》等等。據說惠斯勒是埃爾斯蒂爾的原型之一。

  但是,我們驚異的原因,大部份特別來自別人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是同一個面孔。我們必須下很大功夫才能重新創造出我們的身外之物向我們提供的一切——哪怕是一種水果的味道——我們剛剛得到一個印象,便不知不覺地沿著回憶的斜坡滑了下去,結果是在很短時間內,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距離我們的感受很遠了。於是,每一次重新見面都是一種糾正,將我們帶回我們真真切切之所見上去。我們已經想不起來了,人們稱之為記住某某的,實際上是忘記某某。只要我們還有機會重見,已經遺忘的線條在我們面前出現的那一刻,我們又認出來了,我們不得不糾正在記憶中產生了偏差的線條,就這樣,無止無休而又豐富多彩的驚異使我與這些海濱少女每日的約會變得那樣有益於身心健康,輕動盪——這種內心動盪從來就不完全是我所想的那樣——更使得對下一次聚會的期望與上一次的期望不再完全相同。從最後一次交談那尚動人心弦的回憶中,可以明白每次散步,都對我的思想重重打上一悶棍,而且絲毫不是朝著我在自己房間的孤寂中頭腦冷靜時所能規劃出來的方向。當我象一群蜂一樣頭腦裡轟響著使我心潮翻滾而且久久在我心中回蕩的話語回到旅館時,早已把這個既定方向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每個人,我們不再看見他的時候,他就被消滅了。此後他再次重現,便是一次新的創造,與緊挨在前面的那次出現便不同,甚至比前面的哪一次都有所不同。在這些創造中主導一切的變化,至少有兩個。當我們回憶起精神抖擻的目光,大膽的表情時,到了下一次,不可避免地會是無精打采的身影,若有所思的神氣,這正是我們在上次回憶中所疏忽的地方。到下一次相見時,我們又一定感到驚異,也就是說,幾乎只對這些留下深刻印象了。在我們的回憶與新的現實對照時,給我們的失望或驚異打上烙印的,正是這個,似乎對現實進行修改,提醒我們記憶不準確的,正是這個。反過來,上一次所忽略的面龐特點,正因為如此,這一次成了最能抓住人,最真實,最有糾正意味的特點,又將成為思考和回憶的材料。我們希望再度見到的,又是無精打采、圓乎乎的身影,和氣而又若有所思的表情了。可是,到了下一次,有洞察力的眼睛、尖尖的鼻子、緊閉的嘴唇所包含的意志方面的內涵又要重新來糾正我們的願望及其認為與之相符合的對象之間的差距了。當然,此種對初次印象的忠實,而且純粹是外表方面的印象,每次在我的女友們身邊都重新得到修正的這些印象,並不僅僅與她們面部五官有關係,諸位讀者已經看到,我對她們的嗓音也同樣敏感。說不定她們的嗓音更叫人心慌意亂(因為嗓音不僅僅提供了與面龐同樣的特殊而又官能性的表面,它還是不可企及的深淵的組成部份,使人產生無望的親吻那種頭暈目眩)。她們的嗓音猶如一件小小樂器的單音,每種聲音都全力以赴,卻又只屬￿它自己。哪個嗓音,我已將它遺忘,當哪一種抑揚頓挫又將它勾畫出來,我又辨認出這嗓音時,它的某一深曲線又叫我驚異。就這樣,每次相見,我不得不進行校正以便回到完全準確上去,就和調音師、音樂教師或製圖員進行的校正一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