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世界名著 > 物種起源 | 上頁 下頁 |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10) |
|
當最古老的和最純粹的各種不同顏色的品種進行雜交時,我們看到這些雜種就有重現藍色和條紋以及其他標誌的強烈傾向。我曾說過,解釋這種古老性狀重現的合理假設是,在每一連續世代的幼鴿裡都有重現久已失去的性狀的傾向,這種傾向,由於未知的原因,有時佔優勢。我們剛才談到,在馬屬的若干物種裡,幼馬的條紋比老馬更明顯或表現得更普遍,如果把鴿的品種,其中有些是在若干世紀中純正地繁殖下來的,稱為物種,那末這種情形與馬屬的若干物種的情形是何等完全一致!至於我自己,我敢於自信地回顧到成千成萬代以前,有一種動物具有斑馬狀的條紋,其構造大概很不相同,這就是家養馬(不論它們是從一個或數個野生原種傳下來的)、驢、亞洲野驢、斑驢以及斑馬的共同祖先。 我推測那些相信馬屬的各個物種是獨立創造出來的人會主張,每一個物種被創造出來就賦有一種傾向,在自然狀況下和在家養狀況下都按照這種特別方式進行變異,使得它常常像該屬其他物種那樣地變得具有條紋;同時每一個物種被創造出來就賦有一種強烈的傾向,當和棲息在世界上相隔甚遠的地方的物種進行雜交時,所產生出的雜種在條紋方面不像它們自己的雙親,而像該屬的其他物種。 依我看來,接受這種觀點,就是排斥了真實的原因,而代以不真實的或至少是不可知的原因。這種觀點使得上帝的工作成為僅僅是模仿和欺騙的了;倘接受這一觀點,我幾乎就要與老朽而無知的天地創成論者們一起來相信貝類化石從來就不曾生活過,而只是在石頭裡被創造出來以模仿生活在海邊的貝類的。 提要 關於變異法則,我們還是深深地無知的。我們能闡明這部分或那部分為什麼發生變異的任何原因,在一百個例子中還不到一個。但是當我們使用比較的方法時,就可以看出同種的變種之間的較小差異,和同屬的物種之間的較大差異,都受同樣法則的支配。變化了的外界條件一般只會誘發彷徨變異,但有時也會引起直接的和一定的效果;這些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變成強烈顯著的;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沒有充分的證據。習性在產生體質的特性上;使用在器官的強化上,以及不使用在器官的削弱和縮小上,在許多場合裡,都表現出強有力的效果。 同源部分有按照同一方式進行變異的傾向,並且有合生的傾向。堅硬部分和外在部分的改變有時能影響較柔軟的和內在的部分。當一部分特別發達時,大概它就有向鄰近部分吸取養料的傾向;並且構造的每一部分如果被節約了而無損害,它就會被節約掉。 早期構造的變化可以影響後來發育起來的部分;許多相關變異的例子,雖然我們還不能理解它們的性質,無疑是會發生的。重複部分在數量上和構造上都易於變異,大概由於這些部分沒有為了任何特殊機能而密切專業化,所以它們的變異沒有受到自然選擇的密切節制。大概由於同樣的原因,低等生物比高等生物更易變異,高等生物的整個體制是比較專業化了。 殘跡器官,由於沒有用處,不受自然選擇的支配,所以易於變異。物種的性伏——即若干物種從一個共同祖先分出來以後所發生的不同性狀——比屬的性狀更易變異,屬的性狀遺傳已久,且在這一時期內沒有發生變異。在這些說明裡,我們是指現今還在變異的特殊部分或器官而言,因為它們在近代發生了變異並且由此而有所區別;但我們在第二章裡看到,同樣的原理也可以應用於所有的個體;因為,如果在一個地區發現了一個屬的許多物種——就是說在那裡以前曾經有過許多變異和分化,或者說在那裡新的物種的類型的製造曾經活躍地進行過——那末在那個地區和在這些物種內,平均上,我們現在可以發現極多的變種。次級性徵是高度變異的,這種性徵在同群的物種裡彼此差異很大。體制中同一部分的變異性,一般曾被利用以產生同一物種中兩性間的次級性徵的差異,以及同屬的若干物種中的種間差異。 任何部分或器官,與其近緣物種的同一部分或器官相比較,如果已經發達到相當的大小或異常的狀態,那麼這些部分或器官必定自該屬產生以來已經經歷了異常大量的變異;並且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它至今還會比其他部分有更大的變異;因為變異是一種長久持續的、緩慢的過程,而自然選擇在上述情形中還沒有充分時間來克服進二步變異的傾向,以及克服重現較少變異狀態的傾向。 但是,如果具有任何異常發達器官的一個物種,變成許多變異了的後代的祖先——我們認為這一定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需要經歷長久的時間——在這種情形下,自然選擇就會成功地給與這個器官以固定的性狀,無論它是按照如何異常方式發達了的。從一個共同祖先遺傳了幾乎同樣體質的物種,當被放在相似的影響之下,自然就有表現相似變異的傾向,或者這些相同的物種偶爾會重現它們的古代祖先的某些性狀。雖然新而重要的變異不是由於返祖和相似變異而發生的,但此等變異也會增加自然界的美妙而調諧的多樣性。 不論後代和親代之間的每一輕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每一個差異必有一個原因——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有利差異逐漸而緩慢的積累,它引起了每一物種的構造上的一切較為重要的變異,而這些構造是與習性相關聯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