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法國中尉的女人 | 上頁 下頁
第五十九章(1)


  我對自己都感到厭倦,懶得問
  我是誰,應做些什麼。

  獨立船首,駛向前方,前方,
  劈開繁星倒映的海洋。

  馬修·阿諾德《自立》(1854)

  輪船從利物浦啟船。查爾斯一路上時常暈船嘔吐,日子並不好過。不暈船時,他老在思考自己為何要去世界未開化的彼岸。或許正是因為沒有開化,他才要到那兒去看看。他想像波士頓一定是個小木屋鱗次櫛比的城市。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他望見了波士頓。那灰色的磚牆、白色的木制尖塔,還有那閃閃發光的教堂金色圓頂,都使他高興地想到,波士頓正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樣。正如他喜歡那兩個費城人一樣,他同樣喜歡波士頓社交場合那種優雅與率直相混合的氣氛。雖然說不上人們對他盛情款待,但在他到達後的一個星期之中,他隨身帶來的那兩三封介紹信已大顯神通,有好幾個人邀請他去家裡作客。他被邀請去參加文人聚會。他甚至還跟一位參議員握過手,跟一位更加顯赫的(倒不那麼誇誇其談)的老人握過手,那就是美國文學的奠基人、年過八旬的作家戴納①。

  查爾斯雖然恭敬地向自由的搖籃——法納爾大廈②表達了敬意,可他還是遭到了一些冷遇,因為英國在前不久的美國內戰③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至今沒有得到諒解。而且,山姆大叔④對約翰牛⑤的成見正象約翰牛對山姆大叔的成見一樣過分簡單化。但查爾斯卻明顯地不帶那種成見。他公開申明,獨立戰爭是正義的;他敬仰波士頓,因為它居於美國文化中心、反奴隸制運動中心等等重要地位。他笑容可掬地出席茶會,會見士兵,特別注意不表現出任何優越感。我想有兩種東西使他特別高興:一是大自然的生氣勃勃的新鮮感:新莊稼、新樹木、新飛鳥,還有一些令人神往的化石,這些化石是他跨過跟他同名的一條河去哈佛大學的路上發現的;二是美國人本身也使他高興。一開始,他似乎覺得美國人缺少細膩的幽默感。有一兩次,他原是開玩笑的幽默話卻意外地被當真起來,弄得他下不來台,他只好忍耐著。然而補償的方面也是很多的:美國人的坦率,辦事幹淨利落,那種耐人尋味的好奇心,大大方方的好客。那種好奇心或許是一種天真幼稚,但美國人臉上卻帶著一種擺脫了歐洲陳舊文化的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在查爾斯來後不久便從女性身上看出來。年輕的美國婦女不象她們歐洲的同類那樣忸怩作態,難以接觸。大西洋彼岸的婦女解放運動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查爾斯發現她們的坦率很有吸引力。

  --------
  ①理查德·戴納(1787—1879),美國作家。
  ②法納爾大廈在波士頓,是用其設計者彼得·法納爾(1700—1743)的名字命名的。原是商業和公眾集會的場所,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這兒是革命者聚會的場所,被稱為「自由的搖籃」。
  ③美國內戰即南北戰爭,發生在1861至1865年間。
  ④山姆大叔是美國人的綽號。
  ⑤約翰牛是英國人的綽號。


  吸引是相互的。在波士頓,女性在社會鑒賞方面不如倫敦的婦女佔據優勢。查爾斯或許很快就會變得心灰意冷了。但是不管他走到哪裡,他的腦海裡總是縈繞著弗裡曼先生強迫他接受的那份可怕文件。它在查爾斯和他見到的每一位天真姑娘之間豎立了一道牆,使他跟她們不能接觸。只有一張臉可以不睬那個文件,把它驅趕得遠遠的。

  另外,在許多美國人的臉上,查爾斯看到了莎拉的影子:她們有她那種挑戰的神態和率直的表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們使莎拉往昔的形象在查爾斯的腦海裡復活起來:她是個不同凡響的女子;在美國,她會如魚得水。事實上,他愈來愈相信蒙塔古的猜測,或許她真的就在美國。他先前花了十五個月在一些國家裡旅行。在那些國家裡,由於相貌和衣著之間的民族差別,他很少聯想到莎拉。然而在美國,他周圍的女人大部分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或愛爾蘭人的後裔。在初到美國的日子裡,他多次突然止住步子,呆望著一個女子的褐色頭髮,呆望著某個女子活潑的走路姿勢,呆望著某個身影。

  有一天他穿過公園去參加一次文人聚會時,看到前頭小路上有個姑娘。他感到滿有把握,便跨過草地走了上去。但走近一看,那姑娘並不是莎拉,於是他只得支支吾吾地道歉一番。他渾身顫抖著繼續朝前走去,那一時刻他激動得不能自己。第二天,他在波士頓一家報紙上登出了尋人啟事。打那以後,不管到什麼地方,他都要刊登尋人啟事。

  冬天來臨了,查爾斯到美國南方旅遊。他遊覽了曼哈頓,但這兒給他的印象不如波士頓好。隨後,他與在法國結識的那兩位朋友在費城待了兩個星期,過得十分愉快。關於費城,後來出現的那句玩笑話(「住一周叫人神往,住兩周叫人沮喪」)他是不會贊成的。他從費城繼續朝南走,到過巴爾的摩、華盛頓、裡士滿和瑞利。到處是令人愉快的新的自然風光和新氣候。這兒所說的「氣候」是指自然氣候,而不是政治氣候。因為政治氣候——此時正值一八六八年十二月——恰恰相反,使人感到喪氣。查爾斯發現城市裡一片蕭條,人們怨聲載道,這都是重建①所帶來的惡果。當時的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②給予美國人的盡是些災難。即將繼任的尤利西斯·格蘭特③則更加糟糕。查爾斯發現,他在弗吉尼亞州時不得不回到了英國人的立場上,儘管他對這種轉變並不喜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在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利納州接觸的上層人物都站在英國一邊,而他們的父輩卻幾乎都是殖民地上層階級中唯一支持過一七七五年獨立戰爭、反對英國的人。他甚至聽說人們紛紛要求再次脫離聯邦④,跟英國統一。他對這種事情處理得很策略,即避免捲入這種議論,免得使自己陷入困境。這倒不是因為他充分理解當時的事態發展,而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國家幅員遼闊,只不過是分裂才限制了它的活力。

  --------
  ①這兒指1865至1877年間,美國南方各州于內戰後重新組織並與聯邦政府重建關係的時期。
  ②安德魯·約翰遜:美國第十七任總統,1865至1869年任職。
  ③尤利西斯·格蘭特:美國第十八任總統,任期1869至1877年任職。
  ④1861年美國南方十一州脫離聯邦,因而暴發了南北戰爭。這兒指南北戰爭後,有人主張重新脫離聯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