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白鯨 | 上頁 下頁
作者簡介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由於家境不好,做過農夫、職員、教師、水手、海軍等職務,後來成為小說家,他以其海上經歷為事實依據寫成其寓言傑作《白鯨》(1851年),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梅爾維爾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

  麥爾維爾的祖先是蘇格蘭的一個名門望族,早在麥爾維爾祖父那一輩,就已經來了美國,並且參加了獨立戰爭,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在他少年時代,父親破產,家庭一下子從富裕墮入潦倒之中。爾維爾12歲時不幸喪父,15歲時就結束了僅僅四年的學校生活。因家境惡化,使他不得不走向社會獨自謀生。他先後做過銀行職員、農場工人、鄉村教師,備嘗了人世間的冷暖。因父親破產,未成年便離開學校,自立謀生。此後不久,他不得不從銀行職員做起,先後做過店員、農場工人和小學教師,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1837年,18歲的麥爾維爾懷著滿腔的忿懣和對社會的抵觸,逃上了一艘帆船,開始了他的航海生涯。第一次的航海只是激起了他更強烈的願望,1839年,到一艘往返於美國紐約和英國利物浦之間的輪船上當服務員,開始了5年海上生活。其間曾在幾艘捕鯨船和郵輪上當過漁叉手和普通水手,足跡踏遍四大洋,還曾流落到塔希提島和馬克薩斯島上,在有食人風氣的土著部落中生活過一個時期,並作為水兵在美國號戰艦上服過役。從1841年起,他開始登上捕鯨船做水手了。在隨後的3年間,麥爾維爾隨著捕鯨船到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大大開闊了眼界。不僅如此,他還和捕鯨船上的其他夥伴一起,同捕鯨船上的專制行為做了一定的鬥爭,並且還曾因暴動等原因被監禁。後來,麥爾維爾加入了美國軍艦「美國號」,在艦上服役,直到1844年他在波士頓上岸,結束自己的航海生涯。這些經歷為日後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841年到1844年的航海生涯對麥爾維爾的一生影響很大,而這其中,相當的時間是在捕鯨船上,這樣,麥爾維爾的思想基本上被奠定了。坎坷的經歷、豐富的生活和強烈的思想構成了以後麥爾維爾寫作生涯的基礎。他的作品是他生活的寫照,也是他思想的寫照。

  1844年,麥爾維爾退伍回到紐約,開始創作生活。最初的長篇小說《泰比》、《奧穆》、 《馬爾迪》都是以他在南太平洋的生活為依據寫成。其中《泰比》描寫了他在馬克薩斯島上的食人部落泰比人中的驚險經歷,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給當地土著人的淳樸生活帶來的破壞,因此受到教會的譴責。另外兩部長篇小說《雷德本》和《白外套》也是描寫海洋生活的。這些作品給美國文學帶來了嶄新的領域和內容,在美國讀者中廣受歡迎,作者因此贏得了海洋文學家的稱譽。

  圍繞著麥爾維爾,一切都是悲劇。創作悲劇作品本身並不是悲劇,只有創作悲劇作品的人成了現實悲劇中的主人公時,真正的悲劇才產生了。梅爾維爾最初的兩本書《泰皮》(1846)和《歐穆》 (1847),是根據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見聞經過藝術加工而寫成的遊記。1847年梅爾維爾開始創作《瑪地》,並同紐約文藝界接觸,經常為文藝刊物寫稿。1849年梅爾維爾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都寫航海生活,也都獲得好評。這年夏天他與霍桑相識,兩人成為鄰居和朋友。1866至1885年他在紐約任海關檢查員。1866年他自費印行第1部詩集《戰事集》。1876年又自費出版以宗教為題材的18000行長詩《克拉瑞爾》,1888年和1891年自費出版詩集《約韓·瑪爾和其他水手》和詩集《梯摩裡昂》,各印25冊。

  梅爾維爾於1891年9月28日去世。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當時大多也不受歡迎,1851年,他發表了自己的代表作《白鯨》(又名《莫比·迪克》),但沒有引起讀者和評論界的重視,這使他十分失望。《白鯨》之後,麥爾維爾後期作品中比較重要的有小說《彼埃爾》(1852年)、《伊薩雷爾·波特》(1855年)、《騙子》(1857年)、長篇小說《比利·巴德》(死後於1924年被整理發表)和短篇故事集《廣場故事》(1856年)。但是以上這些作品在當時都受到讀者的冷遇,麥爾維爾本人也幾乎被人遺忘。1891年,麥爾維爾在世人的漠不關心中逝世於紐約———他的出生地。死後3天,《紐約時報》才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這個不幸的消息。這些作品長期沒有得到重視。直到20世紀20年代,麥爾維爾的價值才被美國文學界「重新發現」,確立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西方評論家才對麥爾維爾的後期作品,尤其是《白鯨》非常感興趣,讚譽它為一部美國文學經典著作。1956年06月27日,由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白鯨記》(又名Moby Dick)在美國上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