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匯評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1) |
|
話說掌年有遼國狼主,起兵前來,侵佔山後九州邊界;兵分四路而入,劫擄山東、山西,搶掠河南、河北。各處州縣,申達表文,奏請朝廷求救,先經樞密院,然後得到御前。所有樞密童貫,同太師蔡京,太尉高俅,楊戩商議,納下表章不奏;〔袁眉:有此事,國家那得沒事?〕只是行移 近州府,催調軍馬,前去策應,〔容夾:妙計。〕正如擔雪填井一般。此事人皆盡知,只瞞著天子一個。〔袁眉:千古通弊。〕 適來四個賊臣設計,教樞密童貫啟奏,將宋江等眾,要行陷害。不期那禦屏風後,轉出一員大臣來喝住,正是殿前都太尉宿元景。便向殿前啟奏道:「陛下,宋江這夥好漢,方始歸降,一百八人,恩同手足,意若同胞,他們決不肯便拆散分開,雖死不舍相離。如何今又要害他眾人性命?此輩好漢,智勇非同小可。倘或城中翻變起來,將何解救?〔容夾:是。〕現今遼國興兵十萬之眾,侵佔山後九州所屬縣治。各處申達表文求救,累次調兵前去征剿交鋒,如湯潑蟻。賊勢浩大,所遣官軍,又無良策,每每只提折兵損將,瞞著陛下不奏。以臣愚見,正好差宋江等全夥良將,部領所屬軍將人馬,直抵本境,收伏遼賊,〔袁眉:即是前策,卻用得好。〕令此輩好漢建功進用,於國實有便益。〔容眉:是,大是。〕微臣不敢自專,乞請聖鑒。」 天子聽罷宿太尉所奏,龍顏大喜,詢問眾官,俱言有理。天子大罵樞密院童貫等官:「都是汝等讒佞之徒,誤國之輩,妒賢嫉能,閉塞賢路,飾詞矯情,壞盡朝廷大事!〔袁眉:何曾罵,卻藉口罵得妙。〕姑恕情罪,免其追問。」〔容夾:畢竟疲軟。〕 天子親書詔赦,賜宋江為破遼都先鋒,盧俊義為副先鋒,其餘諸將,待建功之後,加官受爵。就差太尉宿元景親齎詔赦,去宋江軍前行營開讀。天子退朝,百官皆散。 且說宿太尉領了聖旨出朝,逕到宋江行寨軍前開讀。宋江等忙排香案迎接,跪聽詔赦已罷,眾皆大喜。宋江等拜謝宿太尉道:「某等眾人,正欲如此,與國家出力,建功立業,以為忠臣。今得太尉恩相,力賜保奏,恩同父母。只有梁山泊晁天王靈位,未曾安厝;〔芥眉:作第一件,只是不忘死友。〕亦有各家老小家眷,未曾發送還鄉;所有城垣,未曾拆毀,戰船亦未曾將來。有煩恩相題奏,乞降聖旨,寬限旬日,還山了此數事,整頓器具、槍刀、甲馬,便當盡忠報國。」 宿太尉聽罷大喜,回奏天子。即降聖旨,赦賜庫內取金一千兩,銀五十兩,彩段五千疋,頒賜眾將,就令太尉於庫藏開支,去行營 散與眾將。原有老小者,賞賜給付與老小養贍終身;原無老小者,給付本人,自行收受。宋江奉赦,謝恩已畢,給散眾人收訖。宿太尉回朝,吩咐宋江道:「將軍還山,可速去快去,先使人報知下官,不可遲誤!」 再說宋江聚眾商議,所帶還山人數是誰?宋江與同軍師吳用、公孫勝,林冲、劉唐、杜遷、宋萬、朱貴、宋清、阮家三弟兄,馬步水軍一萬餘人回去;其餘大隊人馬,都隨盧先鋒在京師屯紮。宋江與吳用、公孫勝等,於路無話,回到梁山泊忠義堂上坐下。便傳將令,教各家老小眷屬,收拾行李,準備起程。一面叫宰殺豬羊牲口,香燭、錢馬,祭獻晁天王,然後焚化靈牌。隨即將各家老小,各各送回原所州縣,上車乘馬,俱已去了。然後教自家莊客,送老小,宋太公,並家眷人口,再回鄆城縣朱家村,複為良民。隨即叫阮家三弟兄,揀選合用船隻,其餘不堪用的小船,盡行給散與附近居民收用。山中應有屋宇房舍,任從居民搬拆;〔容眉:到底是大手段漢子。若是道學先生,定要時值賈價。〕三關城垣,忠義等屋,盡行拆毀。一應事務,整理已了,收拾人馬,火速還京。 一路無話,早到東京。盧俊義等接至大寨。先使燕青入城,報知宿太尉,要辭天子,引領大軍起程。宿太尉見報,入內奏知天子。次日,引宋江於武英殿朝見天子,龍顏欣悅,賜酒已罷,玉音道:「卿等休辭道途跋涉,軍馬驅馳,與寡人征虜破遼,早奏凱歌而回,朕當重加錄用;其眾將校,量功加爵。卿勿怠焉!」 宋江叩頭稱謝,端簡啟奏:「臣乃鄙猥小吏,誤犯刑典,流遞江州。醉後狂言,臨刑棄市,眾力救之,無處逃避,遂乃潛身水泊,苟延微命。所犯罪惡,萬死難逃。今蒙聖上寬恤收錄,大敷曠蕩之恩,得蒙赦免本罪。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敢不竭力盡忠,死而後已!」 天子大喜,再賜禦酒,教取描金鵲畫弓箭一副,名馬一匹,全副鞍轡,寶刀一口,賜與宋江。宋江叩首謝恩,辭陛出內,將領天子御賜寶刀、鞍馬、弓箭,就帶回營,傳令諸軍將校,準備起行。 且說徽宗天子,次早令宿太尉傳下聖旨,教中書省院官二員,就陳橋驛與宋江先鋒犒勞三軍,每名軍士酒一瓶、肉一斤,對眾關支,毋得克減。中書省得了聖旨,一面連更曉夜,整頓酒肉,差官二員,前去給散。 再說宋江傳令諸軍,便與軍師吳用計議,將軍馬分作二起進程:令五虎八彪將引軍先行,十驃騎將在後,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統領中軍。水軍頭領三阮、李俊、張橫、張順,帶領童威、童猛、孟康、王定六,並水手頭目人等,撐駕戰船,自蔡河內出黃河,投北進發。宋江催趲三軍,取陳橋驛大路而進;號令軍將,毋得動擾鄉民。有詩為證: 招搖旌旆出天京,受命專師事遠征。請看梁山軍紀律,何如太尉禦營兵。 且說中書省差到二員廂官,在陳橋驛給散酒肉,賞勞三軍。誰想這夥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都是那等讒佞之徒,貪愛賄賂的人。〔袁夾:說了又說,妙。〕卻將御賜的官酒,每瓶克減只有半瓶,肉一斤克減六兩。〔容眉:有波瀾。〕前隊軍馬,盡行給散過了;後軍散到一隊皂軍之中,都是頭上黑盔,身披玄甲,卻是項充,李袞所管的牌手。那軍漢中一個軍校,接得酒肉過來看時,酒只半瓶,肉只十兩,指著廂官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廷恩賞!」 廂官喝道:「我怎的是好利之徒?」 那軍校道:「皇帝賜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減了。不是我們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廂官罵道:「你這大膽,剮不盡,殺不絕的賊!梁山泊反性,尚不改!」 軍校大怒,把這酒和肉,劈臉都打將去。廂官喝道:「捉下這個潑賊!」 那軍校就團牌邊掣出刀來。廂官指著手大罵道:「醃髒草寇,拔刀敢殺誰?」 軍校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 廂官喝道:「你敢殺我?」 那軍校走入一步,手起一刀飛去,正中廂官臉上,剁著撲地倒了。眾人發聲喊,都走了。那軍校又趕將入來,再剁了幾刀,眼見的不能夠活了。眾軍漢簇住了不行。 當下項充,李袞飛報宋江。宋江聽得大驚,便與吳用商議,此事如之奈何。吳學究道:「省院甚是不喜我等,今又做得這件事來,正中了他的機會。只可先把那軍校斬首號令,〔容夾:是。〕一面申複省院,勒兵聽罪。急急可叫戴宗,燕青,悄悄進城,備細告知宿太尉。煩他預先奏知委屈,令中書省院讒害不得,方保無事。」〔容夾:是,大是。〕〔袁眉:才出門便有此等事,見貪官之惡,受制之苦;亦見小卒舊性尚存,主帥忠心愈篤。〕〔餘評:觀此處吳用之言,足知用兵之法。〕宋江計議定了,飛馬親到陳橋驛邊。那軍校立在死屍邊不動。〔容夾:妙人。〕〔袁夾:見紀律。〕宋江自令人於館驛內,搬出酒肉,賞勞三軍,都教進前;卻喚這軍校直到館驛中,問其情節。〔袁夾:見作略。〕那軍校答道:「他千梁山泊反賊,萬梁山泊反賊,罵俺們殺剮不盡,〔容夾:真。〕因此一時性起,殺了他,專待將軍聽罪。」〔容夾:妙人。〕 宋江道:「他是朝廷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那軍校叩首伏死。〔容夾:妙人。〕 宋江哭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得舊時性格。」 這軍校道:「小人只是伏死。」 宋江令那軍校痛飲一醉,教他樹下縊死,卻斬頭來號令;將廂官屍首,備棺槨盛貯,然 後動文書申呈中書省院,不在話下。 再說戴宗、燕青,潛地進城,逕到宿太尉府內,備細訴知衷情。當晚宿太尉內,將上項事務,奏知天子。次日,皇上於文德殿設朝,當有中書省院官出班奏曰:「新降將宋江部下兵卒,殺死省院差去監散酒肉命官一員,乞聖旨拿問。」 天子曰:「寡人待不委你省院來,事卻該你這衙門;你們又委用不得其人,以致惹起事端。賞軍酒肉,大破小用,軍士有名無實,以致如此。」 省院等官又奏道:「禦酒之物,誰敢克減?」 是時天威震怒,喝道:「寡人已自差人暗行體察,深知備細,爾等尚自巧言令色,對朕支吾!寡人御賜之酒,一瓶克半瓶,賜肉一斤,只有十兩,以致壯士一怒,目前流血!」〔容眉:皇帝亦大偏了。〕 天子喝問:「正犯安在?」 省院官奏道:「宋江已自將本犯斬首號令示眾,申呈本院,勒兵聽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