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忠義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詩曰:

  乾坤日月如梭急,萬死千生如瞬息。
  只因政化多乖違,奮劍揮刀動白日。
  梁山義士真英豪,矢心忠義凌雲霄。
  朝廷遣將非仁義,致令壯士心勞忉。
  高俅不奉朝廷意,狡獪縈心竟妖魅。
  詔書違戾害心萌,濟州黎庶肝塗地。
  仁存方寸不在多,機關萬種將如何?
  九重天遠豈知得,紛紛寰海興干戈。

  話說高太尉在濟州城中,帥府坐地,喚過王煥等眾節度商議,傳令將各路軍馬,拔寨收入城中;教見在節度使,俱各全副披掛,伏於城內;各寨軍士,盡數準備,擺列於城中;城上俱各不豎旌旗,只於北門上立黃旗一面,上書「天詔」二字。高俅與天使眾官,都在城上,只等宋江到來。當日梁山泊中,先差沒羽箭張清,將帶五百哨馬,到濟州城邊,周回轉了一遭,望北去了。須臾,神行太保戴宗,步行來探了一遭。人報與高太尉,親自臨月城上女牆邊,左右從者百餘人,大張麾蓋,前設香案。

  遙望北邊,宋江軍馬到來。前面金鼓五方旌旗,眾頭領簸箕掌,栲栳圈,雁翅一般擺列將來。當先為首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在馬上欠身,與高太尉聲喏。高太尉見了,使人在城上叫道:「如今朝廷赦你們罪犯,特來招安,如何披甲前來?」宋江使戴宗至城下回復道:「我等大小人員,未蒙恩澤,不知詔意若何,未敢去其介胄。望太尉周全,可盡喚在城百姓耆老,一同聽詔,那時承恩卸甲。」高太尉出令,教喚在城耆老百姓,盡都上城聽詔。無移時,紛紛滾滾,盡皆到了。宋江等在城下,看見城上百姓老幼擺滿,方才勒馬向前。鳴鼓一通,眾將下馬。鳴鼓二通,眾將步行到城邊。背後小校牽著戰馬,離城一箭之地,齊齊地伺候著。鳴鼓三通,眾將在城下拱手,共聽城上開讀詔書。那天使讀道:

  制曰:

  人之本心,本無二端;國之恒道,俱是一理。作善則為良民,造惡則為逆黨。為惡黨者,此非正命,深可憫焉。朕聞梁山泊聚眾已久,不蒙善化,未複良心。今差天使頒降詔書,除宋江,盧俊義等大小人眾所犯過惡,並與赦免。其為首者,詣京謝恩;協隨助者,各歸鄉閭。毋違朕意,以負汝懷。嗚呼,速沾雨露,以就去邪歸正之心;毋犯雷霆,當效革故鼎新之意。故茲詔示,想宜悉知。

  宣和 年 月 日

  *

  當時,軍師吳用正聽讀到「除宋江」三字,便目視花榮道:「將軍聽得麼?」卻才讀罷詔書,花榮大叫:「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則甚!」搭上箭,拽滿弓,望著那個開詔使臣道:「看花榮神箭!」一箭射中面門,眾人急救。城下眾好漢一齊叫聲:「反!」亂箭望城上射來。高太尉回避不迭。四門突出軍馬來,宋江軍中一聲鼓響,一齊上馬便走。城中官軍追趕,約有五六里回來。只聽得後軍炮響,東有李逵引步軍殺來,西有扈三娘引馬軍殺來,兩路軍兵,一齊合到。城內官軍只怕有埋伏,都急退時,宋江全夥卻回身卷殺將來,三面夾攻。城中軍馬大亂,急急奔回,殺死者多。宋江收軍,不教追趕,自回梁山泊去了。

  卻說高太尉在濟州寫表,申奏朝廷,稱說宋江賊寇射死天使,不伏招安。外寫密書,送與蔡太師、童樞密、楊太尉,煩為商議,教太師奏過天子,沿途接應糧草,星夜發兵前來,並力剿捕群賊。

  卻說蔡太師收得高太尉密書,逕自入朝奏知天子。天子聞奏,龍顏不悅,云:「此寇數辱朝廷,累犯大逆!」隨次降敕,教諸路各助軍馬,並聽高太尉調遣。楊太尉已知節次失利,再于禦營司選撥二將,就于龍猛、虎翼、捧日、忠義四營內,各選精兵五百,共計二千,跟隨兩個上將,去助高太尉殺賊。這兩員將軍是誰?一個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官帶左義衛親軍指揮使,護駕將軍丘岳;一個是八十萬禁軍副教頭,官帶右義衛親軍指揮使,車騎將軍周昂。這兩個將軍,累建奇功,名聞海外,深通武藝,威鎮京師,又是高太尉心腹之人。

  當時楊太尉點定二將,限目下起身。來辭蔡太師,蔡京分付道:「小心在意,早建大功,必當重用。」二將辭謝了,去四營內一個個選揀長身體健、腰細膀闊,山東、河北,能登山、慣赴水,那一等精銳軍漢,撥與二將。這丘岳、周昂辭了眾省院官,去辭楊太尉,稟說明日出城。楊太尉各賜與二將五匹好馬,以為戰陣之用,就教披掛,列布出城,教東京百姓看這隊軍馬。二人謝了太尉,各自回營,收拾起身。次日,軍兵拴束了行程,都在禦營司前伺候。丘岳、周昂二將,分做四隊:龍猛、虎翼二營一千軍,有二千余騎軍馬,丘嶽總領;捧日、忠義二營一千軍,也有二千余騎軍馬,周昂總領。又有一千步軍,分與二將隨從。丘岳、周昂到辰牌時分,擺列出城,楊太尉親自在城門上看軍。且休說小校威雄,親隨勇猛。去那兩面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護駕將軍丘岳。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纓撒火、錦兜鍪、雙鳳翅照天盔,
  披一副綠絨穿、紅錦套、嵌連環鎖子甲;
  穿一領翠沿邊、珠絡縫、荔枝紅、圈金繡戲獅袍,
  系一條襯金葉、玉玲瓏、雙獺尾、紅鞓釘盤螭帶;
  著一雙簇金線、海驢皮、胡桃紋、抹綠色雲根靴,
  彎一張紫檀靶、泥金梢、龍角面、虎筋弦寶雕弓;
  懸一壺紫竹杆、朱紅扣、鳳尾翎、狼牙金點鋼箭,
  掛一口七星裝、沙魚鞘、賽龍泉、欺巨闕霜鋒劍;
  橫一把撒朱纓、水磨杆、龍吞頭、偃月樣三停刀,
  騎一匹快登山、能跳澗、背金鞍、搖玉勒胭脂馬。

  那丘嶽坐在馬上,昂昂奇偉,領著左隊人馬。東京百姓看了,無不喝采。隨後便是右隊捧日、忠義兩營軍馬,端的整齊。去那兩面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車騎將軍周昂。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吞龍頭、撒青纓、珠閃爍爛銀盔,
  披一副損槍尖、壞箭頭、襯香綿熟鋼甲;
  穿一領繡牡丹、飛雙鳳、圈金線絳紅袍,
  系一條稱狼腰、宜虎體、嵌七寶麒麟帶;
  著一雙起三尖、海獸皮、倒雲根虎尾靴,
  彎一張雀畫面、龍角靶、紫綜繡六鈞弓;
  攢一壺皂雕翎、鐵梨杆、透唐猊鑿子箭,
  使一柄欺袁達、賽石丙、劈開山金蘸斧;
  騎一匹負千斤、高八尺、能沖陣火龍駒,
  懸一條簡銀杆、四方棱、賽金光劈楞簡。
  ——好似南天六丁將,渾如西嶽巨靈神。

  這周昂坐在馬上,亭亭威猛,領著右隊人馬,來到城邊。與丘嶽下馬來,拜辭楊太尉,作別眾官,離了東京,取路望濟州進發。且說高太尉在濟州和聞參謀商議,比及添撥得軍馬到來,先使人去近處山上,砍伐木植大樹,附近州縣,拘刷造船匠人,就濟州城外搭起船場,打造戰船。一面出榜招募敢勇水手軍士。濟州城中客店內,歇著一個客人,姓葉名春,原是泗州人氏,善會造船。因來山東,路經梁山泊過,被他那裡小夥頭目劫了本錢,流落在濟州,不能夠回鄉。知得高太尉要伐木造船,征進梁山泊,以圖取勝,將紙畫成船樣,來見高太尉。拜罷,稟道:「前者恩相以船征進,為何不能取勝?蓋因船隻皆是各處拘刷將來的,使風搖櫓,俱不得法;更兼船小底尖,難以用武。葉春今獻一計,若要收伏此寇,必須先造大船數百隻。最大者名為大海鰍船,兩邊置二十四部水車,船中可容數百人。每車用十二個人踏動,外用竹笆遮護,可避箭矢。船面上豎立弩樓,另造剗車,擺佈放於上。如要進發,垛樓上一聲梆子響,二十四部水車,一齊用力踏動,其船如飛,他將何等船隻可以攔擋!若是遇著敵軍,船面上伏弩齊發,他將何物可以遮護!其第二等船,名為小海鰍船,兩邊只用十二部水車,船中可容百十人。前面後尾,都釘長釘,兩邊亦立弩樓,仍設遮洋笆片。這船卻行梁山泊小港,當住這廝私路伏兵。若依此計,梁山之寇,指日唾手可平!」

  高太尉聽說,看了圖樣,心中大喜。便叫取酒食衣服,賞了葉春,就著他監造戰船都作頭。連日曉夜催並,砍伐木植,限日定時,要到濟州交納。各路府州縣,均派合用造船物料。如若違限二日,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若違限五日外者,定依軍令處斬。各處逼迫,守令催督,百姓亡者數多,萬民嗟怨。有詩為證:

  井蛙小見豈知天,可慨高俅聽譎言。
  畢竟鰍船難取勝,傷財勞眾更徒然!

  且不說葉春監造海鰍等船。卻說各處添撥水軍人等,陸續都到濟州。高太尉俱各分撥各寨節度使下聽調。不在話下。只見門吏報道:「朝廷差遣丘岳、周昂二將到來。」高太尉令眾節度使出城迎接。二將到帥府參見了太尉,親賜酒食,撫慰已畢。一面差人賞軍,一面管待二將。二將便請太尉將令,引軍出城搦戰。高太尉道:「二公且消停數日,待海鰍船完備。那時水陸並進,船騎雙行,一鼓可平賊寇。」丘岳、周昂稟道:「某等覷梁山泊草寇如同兒戲。太尉放心!必然奏凱還京。」高俅道:「二將若果應口,吾當奏知天子前,必當重用。」是日宴散,就帥府前上馬,回歸本寨,且把軍馬屯駐聽調。

  不說高太尉催促造船征進。卻說宋江與眾頭領自從濟州城下叫反殺人,奔上梁山泊來,卻與吳用等商議道:「兩次招安,都傷犯了天使,越增的罪惡重了,如何是好?朝廷必然又差軍馬來討罪。」便差小嘍囉下山,去探事情如何,火急回報。不數日,只見小嘍囉探知備細,報上山來。忠義堂上宋江與軍師吳用等相論:高俅近日招募一水軍,叫葉春為作頭,打造大小海鰍船數百隻;東京又新遣差兩個御前指揮使到來助戰,一個姓丘名嶽,一個姓周名昂,二將英勇;各路又添撥到許多人馬,前來助戰。宋江便與吳用計議道:「似此大船,飛游水面,如何破得?」吳用笑道:「有何懼哉!只消得幾個水軍頭領便了。旱路上交鋒,自有猛將應敵。然雖如此,料這等大船,要造必在數旬間方得成就,目今尚有四五十日光景。先教一兩個弟兄,去那造船廠裡,先薅惱他一遭,後卻和他慢慢地放對。」宋江道:「此言最好。可教鼓上蚤時遷、金毛犬段景住這兩個走一遭。」吳用道:「再叫張青、孫新扮作拽樹民夫,雜在人叢裡,入船廠去。卻叫顧大嫂、孫二娘,扮做送飯婦人,和一般的婦人雜將入去。卻教時遷、段景住接應前後。」喚到堂上,聽令已了。這兩個歡喜無限,分投下山,自去行事。

  卻說高太尉曉夜催促,督造船只,朝暮捉拿民夫供役。那濟州東路上一帶,都是船廠,攢造大海鰍船百隻,何止匠人數千,紛紛攘攘。那等蠻軍,都拔出刀來,唬嚇民夫,無分星夜,要攢完備。是日,時遷、段景住先到了廠內。兩個商量道:「眼見的孫、張二夫妻,只是去船廠裡放火,我和你也去那裡,不顯我和你高強。我們只伏在這裡左右。等他船廠裡火發,我便卻去城門邊伺候,必然有救軍出來,乘勢閃將入去,就城樓上放起火來。你便卻去城西草料場裡,也放起把火來,教他兩下裡救應不迭,教他這場驚嚇不小。」兩個自暗暗地相約了,身邊都藏了引火的藥頭,各自去尋個安身之處。

  卻說張青、孫新兩個,來到濟州城下,看見三五百人拽木頭入船廠裡去。張、孫二人,雜在人叢裡,也去拽木頭投廠裡去。廠門口約有二百來軍漢,各帶腰刀,手拿棍棒,打著民夫,盡力拖拽入廠裡面交納。團團一遭,都是排柵,前後搭蓋茅草廠屋,有三二百間。張青、孫新入到裡面看時,匠人數千,解板的在一處,釘船的在一處,艌船的在一處,匠人民夫,亂滾滾往來,不記其數。這兩個徑投做飯的笆棚下去躲避。孫二娘、顧大嫂兩個,穿了些醃醃臢臢衣服,各提著個飯罐,隨著一般送飯的婦人,打哄入去。看看天色漸晚,月色光明,眾匠人大半尚兀自在那裡掙攢未辦的工程。有詩為證:

  戰船打造役生靈,枉費工夫用不成。
  內外不知誰放火,可憐燒得太無情。

  當晚約有二更時分,孫新、張青在左邊船廠裡放火,孫二娘、顧大嫂在右邊船廠裡放火,兩勢下火起,草屋焰騰騰地價燒起來。船廠內民夫工匠,一齊發喊,拔翻排柵,各自逃生。高太尉正睡間,忽聽得人報道:「船場裡火起!」急忙起來,差撥官軍出城救應。丘岳、周昂二將,各引本部軍兵,出城救火。去不多時,城樓上一把火起。高太尉聽了,親自上馬引軍上城救火時,又見報道:「西草場內,又一把火起,照耀渾如白日。」丘、週二將引軍去西草場中救護時,只聽得鼓聲振地,喊殺連天。原來沒羽箭張清,引著五百驃騎馬軍在那裡埋伏,看見丘岳、周昂引軍來救應,張清便直殺將來,正迎著丘岳、周昂軍馬。張清大喝道:「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丘嶽大怒,拍馬舞刀,直取張清。張清手搦長槍來迎,不過三合,拍馬便走。丘嶽要逞功勞,隨後趕來,大喝:「反賊休走!」張清按住長槍,輕輕去錦袋內偷取個石子在手,扭回身軀,看丘嶽來得較近,手起喝聲道:「著!」一石子正中丘嶽面門,翻身落馬。周昂見了,便和數個牙將,死命來救丘嶽。周昂戰住張清,眾將救得丘嶽上馬去了。張清與周昂戰不到數合,回馬便走。周昂不趕,張清又回來,卻見王煥、徐京、楊溫、李從吉四路軍到。張清手招引了五百驃騎軍,竟回舊路去了。

  這裡官軍恐有伏兵,不敢去趕,自收軍兵回來,且只顧救火。三處火滅,天色已曉。高太尉教看丘嶽中傷如何?原來那一石子正打著面門,唇口裡打落了四個牙齒,鼻子嘴唇都打破了。高太尉著令醫人治療,見丘嶽重傷,恨梁山泊深入骨髓。一面使人喚葉春分付,教在意造船征進。船廠四圍,都教節度使下了寨柵,早晚提備。不在話下。

  卻說張青、孫新夫妻四人,俱各歡喜;時遷、段景住兩個,都回舊路。六人已自都有部從人馬,迎接回梁山泊去了。都到忠義堂上,說放火一事。宋江大喜,設宴特賞六人。自此之後,不時間使人探視。造船將完,看看冬到。其年天氣甚暖,高太尉心中大喜,以為天助。葉春造船已都完辦,高太尉催趲水軍,都要上船演習本事。大小海鰍等船,陸續下水。城中帥府招募到四山五嶽水手人等,約有一萬餘人,先教一半去各船上學踏車,著一半學放弩箭。不過二十餘日,戰船演習,已都完足了。葉春請太尉看船。有詩為證:

  自古兵機在速攻,鋒摧師老豈成功。
  高俅鹵莽無通變,經歲勞民造戰艟。

  是日,高俅引領眾多節度使軍官頭目,都來看船。把海鰍船三百餘隻,分佈水面。選十數船隻,遍插旌旗,篩鑼擊鼓。梆子響處,兩邊水車一齊踏動,端的是風飛電走。高太尉看了,心中大喜:「似此如飛船只,此寇將何攔截?此戰必勝!」隨取金銀段匹,賞賜葉春。其餘人匠,各給盤纏,疏放歸家。次日,高俅令有司宰烏牛白馬,果品豬羊,擺列金銀錢紙,致祭水神。排列已了,眾將請太尉行香。丘嶽瘡口已完,恨入心髓,只要活捉張清報仇。當同周昂與眾節度使,一齊都上馬,跟隨高太尉到船邊下馬,隨侍高俅致祭水神。焚香贊禮已畢,燒化楮帛。眾將稱賀已了,高俅叫取京師原帶來的歌兒舞女,都令上船作樂侍宴。一面教軍健車船演習,飛走水面。船上笙簫謾品,歌舞悠揚,遊玩終夕不散。當夜就船中宿歇。

  次日,又設席面飲酌。一連三日筵宴,不肯開船。忽有人報道:「梁山泊賊人寫一首詩,貼在濟州城裡土地廟前,有人揭得在此。」寫道:

  生擒楊戩與高俅,掃蕩中原四百州。
  便有海鰍船萬隻,俱來泊內一齊休!

  高太尉看了詩大怒!便要起軍征剿:「若不殺盡賊寇,誓不回軍!」聞參謀諫道:「太尉暫息雷霆之怒。想此狂寇懼怕,特寫惡言唬嚇,不為大事。消停數日之間,撥定了水陸軍馬,那時征進未遲。目今深冬,天氣和暖,此是天子洪福,元帥虎威也。」高俅聽罷甚喜,遂入城中,商議撥軍遣將。旱路上便調周昂、王煥同領大軍,隨行策應。卻調項元鎮、張開,總領軍馬一萬,直至梁山泊山前那條大路上守住廝殺。

  原來梁山泊自古四面八方,茫茫蕩蕩,都是蘆葦野水。近來只有山前這條大路,卻是宋公明方才新築的,舊不曾有。高太尉教調馬軍先進,截住這條路口。其餘聞參謀、丘岳、徐京、梅展、王文德、楊溫、李從吉,長史王瑾,造船人葉春,隨行牙將,大小軍校,隨從人等,都跟高太尉上船征進。聞參謀諫道:「主帥只可監督馬軍,陸路進發,不可自登水路,親臨險地。」高太尉道:「無傷!前番二次,皆不得其人,以致失陷了人馬,折了許多船隻。今番造得若干好船,我若不親臨監督,如何擒捉此寇!今次正要與賊人決一死戰,汝不必多言。」

  聞參謀再不敢開口,只得跟隨高太尉上船。高俅撥三十只大海鰍船與先鋒丘岳、徐京、梅展管領,撥五十只小海鰍船開路,令楊溫同長史王瑾、船匠葉春管領。頭船上立兩面大紅繡旗,上書十四個金字道:

  攪海翻江沖白浪,安邦定國滅洪妖。

  中軍船上,卻是高太尉、聞參謀,引著歌兒舞女,自守中軍隊伍。向那三五十只大海鰍船上,擺開碧油幢、帥字旗、黃鉞白旄、朱幡皂蓋、中軍器械。後面船上,便令王文德、李從吉壓陣。此是十一月中時。馬軍得令先行。水軍先鋒丘岳、徐京、梅展三個,在頭船上,首先進發,飛雲卷霧,望梁山泊來。但見海鰍船:

  前排箭洞,上列弩樓。
  沖波如蛟蜃之形,走水似鯤鯨之勢。
  龍鱗密佈,左右排二十四部絞車;
  雁翅齊分,前後列一十八般軍器。
  青布織成皂蓋,紫竹製作遮洋。
  往來衝擊似飛梭,展轉交鋒欺快馬。
  五方旗幟翻風,遍插垛樓;
  兩下甲兵挺劍,皆潛複道。
  攪起掀天駭浪,掀翻滾雪洪濤。
  來時金鼓喧闐,到處波瀾洶湧。
  荷葉池中風雨響,蒹葭叢裡海鰍來。

  當下三個先鋒,催動船隻,把小海鰍分在兩邊,當住小港,大海鰍船望中進發。眾軍諸將,正如蟹眼鶴頂,只望前面奔竄,迤邐來到梁山泊深處。宋江、吳用已知備細,預先佈置已定,單等官軍船隻到來。只見遠遠地早有一簇船來。每只船上,只有十四五人,身上都有衣甲。當中坐著一個頭領。前面三隻船上,插著三把白旗,旗上寫道:「梁山泊阮氏三雄」。中間阮小二,左邊阮小五,右邊阮小七。遠遠地望見明晃晃都是戎裝衣甲,卻原來盡把金銀箔紙糊成的。三個先鋒見了,便叫前船上將火炮、火槍、火箭一齊打放。

  那三阮全然不懼,料著船近,槍箭射得著時,發聲喊,都跳下水裡去了。丘嶽等奪得三隻空船。又行不過三里來水面,見三隻快船,搶風搖來。頭只船上,只有十數個人,都把青黛、黃丹、土硃、泥粉抹在身上,頭上披著發,口中打著呼哨,飛也似來。兩邊兩隻船上,都只五七個人,搽紅畫綠不等。中央是玉幡竿孟康,左邊是出洞蛟童威,右邊是翻江蜃童猛。這裡先鋒丘岳,又叫打放火器,只見對面發聲喊,都棄了船,一齊跳下水裡去了。又捉得三隻空船。再行不得三里多路,又見水面上三隻中等船來,每船上四把櫓,八個人搖動,十餘個小嘍囉打著一面紅旗,簇擁著一個頭領,坐在船頭上,旗上寫「水軍頭領混江龍李俊」。左邊這只船上,坐著這個頭領,手搦鐵槍,打著一面綠旗,上寫道:「水軍頭領船火兒張橫。」右邊那只船上,立著那個好漢,上面不穿衣服,下腿赤著雙腳,腰間插著幾個鐵鑿,手中挽個銅錘,打著一面皂旗,銀字,上書「頭領浪裡白跳張順」,乘著船,高聲說道:「承謝送船到泊!」三個先鋒聽了,喝教放箭。弓弩響時,對面三隻船上眾好漢,都翻筋斗跳下水裡去了。

  此是暮冬天氣,官軍船上招來的水手軍士,哪裡敢下水去。正猶豫間,只聽得梁山泊頂上,號炮連珠價響。只見四分五落,蘆葦叢中鑽出千百隻小船來,水面如飛蝗一般。每只船上:只三五個人,船艙中竟不知有何物。大海鰍船要撞時,又撞不得。水車正要踏動時,前面水底下都填塞定了車輻板,竟踏不動。弩樓上放箭時,小船上人一個個自頂片板遮護。看看逼將攏來,一個把撓鉤搭住了舵,一個把板刀便砍那踏車的軍士,早有五六十個扒上先鋒船來。官軍急要退時,後面又塞定了,急切退不得。前船正混戰間,後船又大叫起來。高太尉和聞參謀在中軍船上,聽得大亂,急要上岸。只聽得蘆葦中金鼓大振,艙內軍士一齊喊道:「船底漏了!」滾滾走入水來。前船後船,盡皆都漏,看看沉下去。四下小船,如螞蟻相似,望大船邊來。

  高太尉新船,緣何得漏?卻原來是張順引領一班兒高手水軍,都把錘鑿在水底下鑿透船底,四下裡滾入水來。高太尉扒去舵樓上,叫後船救應。只見一個人從水底下鑽將起來,便跳上舵樓來,口裡說道:「太尉,我救你性命!」高俅看時,卻不認得。那人近前,便一手揪住高太尉巾幘,一手提住腰間束帶,喝一聲:「下去!」把高太尉撲同地丟下水裡去。堪嗟架海擎天手,翻作生擒敗陣人。有詩為證:

  攻戰鰍船事已空,高俅人馬竟無功。
  堂堂奉命勤王將,卻被生擒落水中。

  只見傍邊兩隻小船,飛來救應,拖起太尉上船去。那個人便是浪裡白跳張順,水裡拿人,渾如甕中捉鼈,手到拈來。前船丘嶽見陣勢大亂,急尋脫身之計。只見傍邊水手叢中,走出一個水軍來。丘嶽不曾提防,被他趕上,只一刀,把丘嶽砍下船去。那個便是梁山泊錦豹子楊林。徐京、梅展見殺了先鋒丘岳,兩個奔來殺楊林。水軍叢中,連搶出四個小頭領來:一個是白麵郎君鄭天壽,一個是病大蟲薛永,一個是打虎將李忠,一個是操刀鬼曹正,一發從後面殺來。徐京見不是頭,便跳下水去逃命,不想水底下已有人在彼,又吃拿了。薛永將梅展一槍搠著腿股,跌下艙裡去。

  原來八個頭領來投充水軍,尚兀自有三個在前船上:一個是青眼虎李雲,一個是金錢豹子湯隆,一個是鬼臉兒杜興。眾節度使便有三頭六臂,到此也施展不得。梁山泊宋江、盧俊義,已自各分水陸進攻。宋江掌水路,盧俊義掌旱路。休說水路全勝。且說盧俊義引領諸將軍馬,從山前大路殺將出來,正與先鋒周昂、王煥馬頭相迎。周昂見了,當先出馬,高聲大罵:「反賊認得俺麼?」盧俊義大喝:「無名小將,死在目前,尚且不知!」便挺槍躍馬,直奔周昂。周昂也輪動大斧,縱馬來敵。兩將就山前大路上交鋒,鬥不到二十餘合,未見勝敗,只聽得後隊馬軍發起喊來。原來梁山泊大隊軍馬,都埋伏在山前兩下大林叢中,一聲喊起,四面殺將出來。東南關勝、秦明,西北林冲、呼延灼,眾多英雄,四路齊到。項元鎮、張開哪裡攔擋得住,殺開條路,先逃性命走了。周昂、王煥不敢戀戰,拖了槍斧,撥回馬,也隨從項元鎮、張開奪路而走。逃入濟州城中,紮住軍馬,打聽消息。

  再說宋江掌水路,捉了高太尉,急教戴宗傳令,不許殺害軍士。中軍大海鰍船上聞參謀等,並歌兒舞女,一應部從,盡擄過船,鳴金收軍,解投大寨。宋江、吳用、公孫勝等,都在忠義堂上,見張順水淥淥地解到高俅。宋江見了,慌忙下堂扶住,便取過羅段新鮮衣服,與高太尉從新換了,扶上堂來,請在正面而坐。宋江納頭便拜,口稱死罪。高俅慌忙答禮,宋江叫吳用、公孫勝扶住。拜罷,就請上坐。再叫燕青傳令下去:「如若今後殺人者,定依軍令處以重刑!」號令下去不多時,只見紛紛解上人來。童威、童猛解上徐京;李俊、張橫解上王文德;楊雄、石秀解上楊溫;三阮解上李從吉;鄭天壽、薛永、李忠、曹正解上梅展;楊林解獻丘嶽首級;李雲、湯隆、杜興解獻葉春、王瑾首級;解珍、解寶擄捉聞參謀並歌兒舞女,一應部從,解將到來。單單只走了四人:周昂、王煥、項元鎮、張開。宋江都教換了衣服,從新整頓,盡皆請到忠義堂上,列坐相待。但是活捉軍士,盡數放回濟州。另教安排一只好船,安頓歌兒舞女,一應部從,令他自行看守。有詩為證:

  奉命高俅欠取裁,被人活捉上山來。
  不知忠義為何物,翻宴梁山嘯聚台。

  當時宋江便教殺牛宰馬,大設筵宴。一面分投賞軍,一面大吹大擂,會集大小頭領,都來與高太尉相見。各施禮罷,宋江執盞擎杯,吳用、公孫勝執瓶捧案,盧俊義等侍立相待。宋江乃言道:「文面小吏,安敢反逆聖朝!奈緣積累罪犯,逼得如此。二次雖奉天恩,中間委曲奸弊,難以屢陳。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報。」高俅見了眾多好漢,一個個英雄勇烈,智勇威嚴,盡是錦衣繡襖,不似上陣之時,先有五分懼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當重奏,請降寬恩大赦,前來招安,重賞加官,大小義士,盡食天祿,以為良臣。」

  宋江聽了大喜,拜謝太尉。當日筵會,雖無炮鳳烹龍,端的有肉山酒海,大小頭領,輪番把盞,殷勤相勸。高太尉大醉,酒後不覺失言,疏狂放蕩,便道:「我自小學得一身相撲,天下無對。」盧俊義卻也醉了,怪高太尉自誇天下無對,便指著燕青道:「我這個小兄弟,也會相撲,三番上岱嶽爭跤,天下無對。」高俅便起身來,脫了衣裳,要與燕青廝撲。眾頭領見宋江敬他是個天朝太尉,沒奈何處,只得隨順聽他說。不想要勒燕青相撲,正要滅高俅的嘴,都起身來道:「好,好!且看相撲!」

  眾人都哄下堂去。宋江亦醉,主張不定。兩個脫了衣裳,就廳階上,宋江叫把軟褥鋪下。兩個在剪絨毯上,吐個門戶。高俅搶將入來,燕青手到,把高俅扭捽得定,只一跤,攧翻在地褥上做一塊,半晌掙不起。這一撲,喚做守命撲。宋江、盧俊義慌忙扶起高俅,再穿了衣服,都笑道:「太尉醉了,如何相撲得成功!切乞恕罪!」高俅惶恐無限,卻再入席,飲至夜深,扶入後堂歇了。有詩為證:

  禽爭獸攘共喧嘩,醉後高俅盡自誇。
  堪笑將軍不持重,被人跌得眼睛花。

  次日,又排筵會與高太尉壓驚。高俅遂要辭回,與宋江等作別。宋江道:「某等淹留大貴人在此,並無異心。若有瞞昧,天地誅戮。」高俅道:「若是義士肯放高某回京,便將全家于天子前保奏義士,定來招安,國家重用。若更翻變,天所不蓋,地所不載,死於槍箭之下!」

  宋江聽罷,叩首拜謝。高俅又道:「義士,恐不信高某之言,可留下眾將為當。」宋江道:「太尉乃大貴人之言,焉肯失信?何必拘留眾將。容日各備鞍馬,俱送回營。」高太尉謝了:「既承如此相款,深感厚意,只此告回。」宋江等眾苦留。當日,再排大宴,序舊論新,筵席直至更深方散。第三日,高太尉定要下山,宋江等相留不住,再設筵宴送行。高俅道:「義士可叫一個精細之人,跟隨某去。我直引他面見天子,奏知你梁山泊衷曲之事,隨即好降詔敕。」

  宋江一心只要招安,便與吳用計議,教聖手書生蕭讓跟隨太尉前去。吳用便道:「再教鐵叫子樂和作伴,兩個同去。」高太尉道:「既然義士相托,便留聞參謀在此為信。」宋江大喜。至第四日,宋江與吳用帶二十餘騎,送高太尉等並眾節度使下山。過金沙灘二十里外餞別,拜辭了高太尉,自回山寨。正是:

  眼觀旌節至,耳聽好消息。

  卻說高太尉等一行人馬,望濟州回來,先有人報知。濟州先鋒周昂、王煥、項元鎮、張開,太守張叔夜等,出城迎接。高太尉進城,略住了數日,傳下號令,收拾軍馬,教眾節度使各自領兵回程暫歇,聽候調用。高太尉自帶了周昂並大小牙將頭目,領了三軍,同蕭讓、樂和一行部從,離了濟州,迤邐望東京進發。太守張叔夜自回濟州,緊守城池。不因高太尉帶領梁山泊兩個人來,有分教:風流浪子,花階柳陌遇君王;神聖公人,相府侯門尋俊傑。直教龍鳳宴中知猛勇,虎狼叢裡顯英雄。

  畢竟高太尉回京怎地保奏招安宋江等眾?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