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忠義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
忠義水滸傳敘 |
|
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賢聖發憤之所作也。」由此觀之,古之聖賢,不憤則不作矣。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 《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蓋自宋室不兢,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馴致夷狄處上,中原處下。一時君相,猶然處堂燕雀,納幣稱臣,甘心屈膝於犬羊已矣!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泄其憤;憤南渡之茍安,則稱滅方臘以泄其憤。敢問洩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滸而複以「忠義」名其傳焉。 夫「忠義」何以歸於水滸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滸之眾,何以一一皆忠義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理也。若以小賢役人,而以大賢役於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恥乎?是猶以小力縛人,而使大力縛於人,其肯束手就縛而不辭乎?其勢必至驅天下大力大賢而盡納之水滸矣。則謂水滸之眾,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可也。 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今觀一百單八人者,同功同過,同死同生,其忠義之心,猶之乎宋公明也。獨宋公明者,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於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縊,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故能結義梁山,為一百單八人之主。最後南征方臘,一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 又智深坐化於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為見幾明哲,不過小丈夫自完之計,決非忠於君、義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謂宋公明也,是以謂之「忠義」也。 《傳》,其可無作歟?《傳》,其可不讀歟?故有國者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君側矣。賢宰相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朝廷矣。兵部掌軍國之樞,督府專閫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讀也。苟一日而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為干城心腹之選矣。否則,不在朝廷,不在君側,不在干城腹心,烏在乎?在水滸。此《傳》之所為發憤矣。若夫好事者資其譚柄,用兵者藉其謀畫,要以各見所長,烏睹所謂忠義者哉! 溫陵卓吾李贄撰 庚戌仲夏日,虎林孫檏書于三生石畔 注: 此序以日本內閣文庫所藏容與堂本為底本。各版本間題目有差異,文字也略有不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