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彝尊 > 朱彝尊文集 | 上頁 下頁
韓菼墓碑


  禮部尚書兼掌翰林院學士長洲韓公墓碑

  禮部尚書、兼掌翰林院學士、長洲韓公,康熙四十有三年秋八月,以疾卒於官。明年,柩歸。依大學士宋文恪公例,入城中故第發喪,既卒哭,公子孝嗣、孝基、禦李,苴絰造門,稽顙言曰:「先公之葬,不敢後期,茲考宅有日矣,謹以墓碑為請。」彝尊交公於未第之前,逮通籍,為公後進,辱知最深,撰碑不敢辭。

  公諱菼,字元少,別字慕廬。先世自鳳陽遷于吳,明太醫院吏目曰逢隆者,公曾祖考也。萬曆丙午鄉貢進士,曆知雲和、黃岩二縣事,贈資政大夫、經筵講官。禮部尚書曰治者,公祖考也,長洲儒學生。贈資政大夫、經筵講官。禮部尚書曰治者,公考也。妣曰周安人。

  公以康熙十一年,由國子監生中順天鄉試。明年,會試殿試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纂修《孝經衍義》。旋充日講官,知起居注。主乙卯順天鄉試,曆右春坊右贊善,進翰林院侍講。乞歸改葬其親,事畢,補原官。轉侍讀,升翰林院侍講學士,仍充日講官,知起居注。未逾月,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二十六年,以疾給假。裡居八載,點勘六經,凡漢儒箋故、唐儒義疏、宋儒章句,靡不採獲,而裁其中。于史稱司馬遷、班固、陳壽,文宗臨海朱右,所集《唐宋六家詩》,尚唐音,然不喜作台閣之體。時昆山徐尚書乾學解任出都,領書局於洞庭山,公誼敦師友,兼有山水之好,恒往助其討論排纂。又於六十坊選閒房得漁村,將著書以老矣。

  天子忽召公,有司敦促就道,乃行。既至,入見乾清門,上慰勞再三,命充纂修《一統志》總裁官,時康熙三十有三年也。明年,仍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越二年春,充殿試讀卷官。是秋,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尋奉命掌翰林院學士印務,複充日講官,知起居注。三十八年冬,調吏部右侍郎,仍掌翰林院學士事。明年春,奉旨教習庶吉士。夏,充經筵講官。冬,升禮部尚書,仍兼掌翰林院學士事,教習如故。既而公以院務殷繁,請解尚書任,上不許,下優旨答公。

  會燮理需人,在朝分職諸卿士,僉樂公入知政事,謂天子方注意公。志先定,旦晚且宣麻矣,俄而不果。以保舉失實咎公,公不置辨,內自省,不知讒柄所從來,因謝熱客,引醇酒,眷念丘園,病日以劇,再疏乞身,天子終莫之許也。

  公嘗語門弟子張大受曰:「吾貴為尚書,何如秀水朱十,以七品官歸田,飯疏飲水,多讀書萬卷。」嗚呼!公之胸懷蕭然自遠若此,乃或疑公未正揆席,抑鬱不得志,遂自托於酒人,貞疾不視事,是烏足以知公哉!

  蓋公始終以文學上結主知,天子語稠迭,有:「韓天下才,風度好,奏對亦誠實。」又:「韓學問優長,文章古雅,前代所僅有也。」又:「韓所為文,能道朕意中事。」故凡應奉文字,每進一篇,輒稱善。館閣多所撰述,公必與焉。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訓律例各局,皆充總裁官。經筵日講,上倚公侍左右,敷陳治理。公精白一心,便宜獻替,動天聽者多矣。而公厚重不泄,未嘗自矜,合乎古大臣善則歸君之義。萬幾清暇,錫予便蕃,莫能殫記,禦書篤志經學,潤色鴻業扁額,懸於堂,洵稽古之至榮矣。

  公在講幄久,朝廷大政事,或未興廷議,然平生持論侃侃不阿,勿為兩可之說,如海關不當設,關稅不當添,私錢禁不當過嚴,永定河工事例,不當許捐道府,會試所重掄才,業分南北中卷,不當複分左右,祭酒阿理瑚,請以故大學士達海從祀孔廟。公持議,以為從祀之典,論定匪易,達海造為國書一藝爾,不可。監察禦史鄭惟孜,以國子監生多江浙人,有冒籍赴試者,上言請盡發回原籍肄業。公曰:「太學之設,三代共之,漢東京視學生徒,圜橋門觀聽者以萬計,宋立三舍之法,明初擢用人才,多由此途出。京師首善之地,遠人向化,方且聞風慕義來學。若因一二不肖之徒,輒更定制,悉為驅除,勢必太學一空,有失國體。」惟孜言非是,事得寢。

  公所著有《懷堂文集》二十二卷,詩稿六卷。其舉子業以古文為今文,奇而有法。其初未遇,鄉之先達,或大怪之。徐尚書閱其闈卷,擊節歎賞,登於榜。及取上第,傳誦朝野,十室之邑,三家之村,經生塾師,無不奉為圭臬。然公之不朽,終當以古文辭《孝經衍義》傳也。

  公生於明崇禎十年七月,享年六十有八。

  夫人李氏,明太嘗寺卿、掌國子監事、贈禮部右侍郎、昆山魏恭簡公校之從孫,公本姓李。夫人,國子生玉滋女也。

  子七人,孝嗣,康熙己卯舉人。孝基,庚辰進士,改庶吉士。禦李,歲貢生。孝潔、孝容、孝鼎、孝餘。

  女子三人,一嫁歲貢生金宣忠,一許字宋公子訥,一未字。

  孫男九人,女十一人。

  曾孫男一人,女二人。

  系之詩曰:

  公先從祖,厥諱世能。曳履容台,文獻足徵。
  公複其始,於焉代興。天子求賢,臨軒策問。
  公慮三藩,過唐方鎮。知幾先見,匪啟其釁。
  帝曰汝菼,乃沃朕心。句臚首唱,高宴瓊林。
  當其始進,受知已深。乍入玉堂,旋司記注。
  載筆螭坳,息陰溫樹。帝曰汝菼,洵美風度。
  先聖有訓,行在孝經。孰為衍義,著作之庭。
  公以一手,群言是並。公知制誥,達情通理。
  如彼梭腸,絲抽不已。如彼舟船,操之下水。
  公之進講,不怵不驚。融經會史,專獵其精。
  若鐘在懸,大鳴小鳴。維宋思陵,父仇未雪。
  公之持論,戰不可決。辭和且平,帝心嘉悅。
  公之扈蹕,或疾或徐。既抵裡第,仍俟周廬。
  見賢不蔽,見利不趨。帝有恩言,汝遷少宰。
  公方簡要,作士模楷。兼領詞垣,彌有華采。
  帝有恩言,汝作秩宗。可帥其屬,佐建保邦。
  神人上下,罔不和同。勵相國家,其惟吉士。
  命專教習,課誦文字。樂育英才,菁莪中沚。
  人第知進,公退是求。遺榮辭老,至尊慰留。
  萬鐘非願,終戀一丘。公也魄動,乃寢乃夢。
  神曰止止,時秋屆仲。淹數之度,寤言先洞。
  青門罷餞,素車奈何。芝房就焚,蕙歎則那。
  老成凋謝,泣下者多。公之諸子,發喪故宅。
  絮酒生芻,賵方遣策。靡不中禮,觀者咸戚。
  厥既得卜,井槨起墳。丸丸貞木,樹之墓門。
  僉曰吉壤,毋有後艱。我作斯銘,昭諸羨道。
  其實不誣,其言非譑。他時琬琰,庶幾有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