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彝尊 > 曝書亭集 | 上頁 下頁
卷六十三 傳二


  ▼戴良傳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父暄,與柳貫交,命良受業於貫,並從黃溍、吳萊遊,又學詩於餘闕,旁及天文、地理、醫、蔔、佛、老之書。貫卒,良持心喪三年。元末,以薦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時太祖兵已定浙東,良乃避地吳中,久之,挈家浮海至膠州,欲投擴廓,軍前,不得達。僑居昌樂,洪武六年還,變姓名隱四明山。十五年,征入京,試文詞,留會同館,命光祿給膳,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明年四月,卒於獄。良世居金華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元亡後,不忘故君舊國,所為詩文,悲涼感慨,其自讚曰:「處榮辱而不二,齊出處於一致。歌黍離麥秀之詩,詠剩水殘山之句。則於二子,庶幾無愧。」同時江陰王逢,字原吉。至正中,台臣薦其才,稱疾,辭。避亂青龍江,旋徙上海,築草堂以居,自號最閑園丁。張士誠據吳,逢為畫策,使降元,拒太祖,士誠辟之,不就。元亡後,賦詩激昂甚於良。洪武十五年,以文字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子掖任通事司令,以父老叩頭乞請,太祖命吏部符止之。逢年七十,元日自製壙銘,是歲卒。

  ▼唐肅傳

  唐肅,字處敬,先世家杭州新城,遷於山陰,博通經史,旁究陰陽醫蔔書數之學,兼工篆楷書。元至正十九年,中浙江鄉試,授杭州路黃岡書院山長,轉嘉興路儒學正。華雲龍定嘉興,肅內附,例徙濠。洪武三年,召修禮樂書,擢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旋以疾失朝免官,謫佃濠之瞿相山,自號丹崖居士。歲餘卒,年四十有四。

  子愚士,名之淳,以字行。嘗為韓國公李善長草露布,太祖異之,問起草者誰也,善長以實對。帝令飛騎召之,使者未喻帝意,械繫至京師,愚士懼,度不得免,道經其姑之門,告使者止,促其姑出。曰:「善為斂屍。」愚士泣,姑亦泣。行至東華門,已曛黑,入見,帝明燈坐便殿,問曰:「汝曾草露布耶?」對曰:「然。」俄而中官以短幾置愚士前,帝令坐,授以封諸王冊,曰:「汝其潤色之。」對曰:「臣萬死不敢當。」帝曰:「姑旁註之。」愚士乃奉命,注畢,仰視燭影中帝色喜,良久,乃出。至姑家,姑為具酒食相慶焉。愚士性孝友,父死,函骨歸,葬於赤土山。求父遺文,雖荒郵敗壁,高崖斷石,靡不搜訪纂錄,時時伏讀,聲淚淒咽,聞者為之掩涕。其留京師,李景隆延以教其子,方孝孺薦之於朝。建文二年,授翰林院侍讀。明年,病卒。

  肅之未徙濠也,與上虞謝肅齊名,時號會稽二肅。而愚士暨同裡鎦績、毛鉉、蔡庸,皆以善詩聞,越人呼曰唐鎦毛蔡。

  謝肅者,字原功,舉明經,歷官福建按察司僉事,出按漳泉,有虎患,肅移文告於神,虎遁去。坐事被逮,太祖禦文華殿親鞫之,肅大呼曰:「文華非拷掠之地,陛下非問刑之官,請下法司。」乃下獄,獄吏以布囊壓之死。

  績,三茅書院山長渙之子,教授鄉裡,不幹仕進。所居西江草堂,榜於門,以賣文為活,有得輒市酒娛賓客,嘗有客至,呼其字,久不出,窺之,則其妻方拾破紙以代爇薪,一笑而已,其子師邵亦能詩。

  鉉,字鼎臣,從唐肅授《毛詩》,用薦官國子學錄。

  ▼錢宰傳

  錢宰,字子予,又字伯均,會稽人,吳越王鏐十四世孫。元至正間,中甲科,以親老教授鄉裡。洪武初,征修禮樂書,尋以病還。六年,授國子監助教。十年三月,以年老告歸。帝許之,敕曰:「朕戡定四方,即開學校,延師儒。俾勳賢子弟,凡民俊秀,莫不從學,教以經史六藝。助教宰,在學數年,綽有成效。朕方喜諸生有所矜式,而年滿七十,懇辭還鄉,特授文林郎國子博士致仕。爾尚師表一鄉,訓誘後進,庶幾不愧古鄉大夫之教,則朕猶有望焉。」二十三年,召為會試考官。二十七年,有詔征儒臣定正《尚書蔡氏傳》,宰暨翰林編修張美和、儒士揭軌等二十六人,皆被召。既至,帝語之曰:「爾等亦知天象乎?奎壁之次黑氣凝焉久矣。奎壁,文章之府也。今年春氣始除,文運其當興乎?」命開局翰林院,賜宰等綺繒衣被,入朝班侍衛之首,宴坐殿中。時帝以海內太平,思與民偕樂,建酒樓十於城門外,繼又增建五樓,令民沽酒,接四方賓旅,樓成,其一曰醉仙,命宰等飲其上,並給以鈔。宰等各獻詩稱謝,帝命禮部尚書任亨泰諭旨諸儒,有年耄思歸者,先遣之。僉對曰:「願留。」帝大悅,書成,宰尋告歸,帝命馳傳還裡,年九十六乃卒。

  張美和,名九韶,清江人。用薦為縣學教諭,升國子監助教,擢翰林院編修。致仕時年八十三。帝諭之曰:「爾以衰暮之年,日侍朕左右,今去矣,朕將誰從?」其倚眷如此。

  揭軌,臨川人,字孟同。以明經授清河主簿,升知縣,歸教授生徒,時臨川許中麗,字仲孚,錄唐元二代詩,兼采時人所作,題曰《光嶽英華集》,軌序之,謂詩自漢魏而下,莫盛於唐,唐之後,莫盛於元,蓋於宋金之詩無取焉。

  ▼徐賁傳

  徐賁,字幼文。自常州徙吳,善畫山水,工詩。張士誠辟之,遂偕張羽入吳興,羽居菁山,賁蜀山,築精舍於山麓。洪武七年,用薦起,命廉訪山西。歸,檢其橐,惟紀行詩一卷而已。除給事中,改監察禦史,按廣東,尋改刑部主事,出為河南布政司左參政,進左布政使。大將軍師出洮岷,次河南,以所司犒勞不時,訴於帝,竟下獄死。賁留吳時,家望齊門外,與高啟、王彝、王行、宋克閭巷相接,日流連於文酒,故以北郭名其詩集。時張羽、楊基亦來吳,四方士聞之,多蔔鄰,於是號北郭十友。

  十友者長洲宋克,字仲溫,工章草隸書,擊劍走馬,彈下飛鳥,自號南宮生。張士誠欲致之,不能得。洪武初,征為侍書,出同知鳳翔府事。

  崑山陳則,字文度。洪武六年,以秀才舉任應天府治中,擢戶部侍郎。尋謫大同府同知,遷知府。

  永嘉餘堯臣,字唐卿。呂珍保越,堯臣居其幕下,已而入吳。洪武初,官新鄭縣丞。

  無錫呂敏,字誌學。不肯服元時服,深衣幅巾為道士。洪武初,掌其縣教諭,其一則釋道衍也。

  ▼袁凱傳

  袁凱,字景文,松江華亭人。幼孤,力學,能詩。常熟岑大本賦《白燕》詩,為楊維楨所稱。凱見,笑曰:「未見體物之工也。」更賦一首,維楨亟賞之,一時流播,人呼袁白燕。

  洪武三年,以布衣拜監察禦史。上疏曰:「國家戡定四方,固資將帥之力。今天下既平,將士多在京師,精悍有餘,其於君臣之禮尚未悉究。臣請於都督府延致通經學古之士,朔望朝罷,諸將赴都堂聽講經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生而不自知也。」又曰:「小人犯罪固不可赦。若老成長者,或有過誤,宜加矜恕,養其廉恥,以收他日之功。」帝嘉納焉。遂敕省台聘儒士,於午門番直與諸將士說書。

  一日,帝慮囚畢,命凱送皇太子覆審,太子遞減之。凱還報,帝問曰:「朕與太子孰是?」凱頓首曰:「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帝以凱持兩端,心不懌。凱懼,託疾歸,帝使人之,徉狂得免。

  凱貌臞而長身,有才辯,善謔。歸田後,恆背戴方巾,倒騎烏犍,往來泖水上,登九峰,好事者圖以入畫。凱詩絕去雕飾,論者推為明初詩人之冠。

  同時華亭以詩名者,蜀府教授顧祿,字謹中,嘗過鄱陽湖,賦詩,太祖聞之,命盡進所作,披之便殿,遂以經進名集。

  楚府左長史管訥,字時敏,從楚王破銅鼓蠻,諸將欲殄其餘黨,訥固爭,得免。王曰:「管長史一言活萬人,必有後。」已而生子,名延枝。楚王育之宮中,長為府紀善。兩人者,方之凱,其詩遠不逮也。

  ▼孫蕡傳

  孫蕡,字仲衍,廣州順德人。何真保南海,征南將軍廖永忠兵至,蕡為真作書歸附,永忠遂征蕡教授廣州。洪武三年,舉鄉試,授工部織染局使,遷虹縣主簿,選入為翰林院典籍,同修《洪武正韻》。應制賦《醉學士歌》,稱帝意。既而復外補平原主簿,坐事逮繫,被旨輸左校版築蕭牆,蕡望城門謳吟為粵聲,督工者以聞,召至帝前,陳所歌詩,皆忠愛語,釋之。十五年,授蘇州府經歷。涼國公藍玉,嘗索蕡題畫。玉誅,蕡坐黨人伏法。

  蕡以詩雄嶺表,與河東王佐彥舉、番禺黃哲庸之、李德仲修、趙介伯貞結社南園,開抗風軒,延一時名士,所謂南園五先生也。

  佐以父宦南雄,占籍南海,何真聘掌書記。洪武初,征授給事中,帝賜學士宋濂黃馬,親為作歌,命諸臣和。佐詩成,帝覽之,特喜,賜鈔一錠。佐性不樂仕進,居官二載,恆曰:「早朝何如晏起,章服詎勝蓑衣。」乃告歸,帝復賜以鈔,佐篤於行,父歿,貧不能殮,有廖元正者為治喪事,厝其棺於南雄之五裡山。佐事元正如父,元正死,哀慕終其身。

  哲好山水,遍尋嶺表諸名山。既而北遊,止秦淮,李善長、汪廣洋交薦於太祖,吳元年,除翰林待制,侍太子讀書,尋兼典簽。洪武初,使青徐。尋出知東阿縣,遷東平府通判。上疏言時務,帝怒,放歸。尋召回山東,以他事詿誤,置於法。哲北遊時,倚篷聽雪,詫曰:「天下自然之奇音也。」歸,構軒名聽雪篷,學者稱雪篷先生。

  德為詩效李白、李賀,孫蕡嘲之曰:「子真混元皇帝雲孫也。」以薦除洛陽典史,遷濟南府經歷,自陳年老,改就漢陽教諭,秩滿,改義寧縣教諭。

  介屢薦不起,坐累被逮,道經南昌,卒以子純貴,贈監察禦史。

  蕡之被戮也,其弟子新會黎貞,抱持其屍,裹之以衣,殯於安山之陽。貞字彥晦,嘗署縣學訓導事,辭去,築釣魚台於宅南,尋坐累戍遼東。比釋歸,將抵家,已暮,取舟中酒,先登所築台,對月獨飲。久之,始叩門入。貞嗜酒,自號陶陶生,一曰秫坡居士。

  又唐豫者,字用之,亦蕡之弟子,有孝行,家居,定鄉約以屬鄰裡,冠昏喪祭,必準古人。父在,子雖老,不得坐。毋博弈,毋飲酒,輸公賦必先,鄉人化之,稱曰樂澹先生。

  ▼王蒙傳

  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趙孟頫之甥也。敏於文,不尚矩度。工畫山水,兼善人物。少日賦宮詞,仁和俞友仁見之,曰:「此唐人佳句也。」遂以妹妻焉。元末,官理問。遇亂,隱居黃鶴山,自稱黃鶴山樵。洪武初,知泰安州事。蒙嘗謁胡惟庸於私第,與會稽郭傳僧知聰觀畫,惟庸伏法,蒙坐是被逮,瘐死獄中。

  郭傳,一名正傳,字文遠。洪武七年,帝禦□武樓,賜學士宋濂坐,謂曰:「天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學之士,卿知其人乎?」對曰:「會稽有郭傳者,其學有淵源,其文雄贍新麗,其議論根據六經,異才也。」既而濂持其文以進,帝召見於謹身殿,授翰林應奉,直起居注,遷兵部主事,再遷考功監丞,進監令,出署湖廣布政司右參政。

  ▼林鴻傳

  林鴻,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人材薦,授將樂縣儒學訓導,歷禮部員外郎。性脫落,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歸。閩中善詩者,數十才子,鴻為之冠。十才子者,閩鄭定,候官王褒、唐泰,長樂高棅、王恭、陳亮,永福王偁及鴻弟子周玄、黃玄時人目為二玄者也。

  鴻之論詩,大指謂漢魏骨氣雖雄,而菁華不足。晉祖玄虛,宋尚條暢,齊梁以下,但務春華,少秋實。惟唐作者可謂大成,然貞觀尚習故陋。神龍漸變常調,開元天寶間,聲律大備,學者當以是為楷式。

  閩人言詩者,率本之鴻。晉府引禮舍人無錫浦源,字長源。慕鴻名,逾嶺訪之,造其門,二玄請誦所作。曰:「吾家詩也,以告鴻。」鴻延之入社。

  鄭定,字孟宣,嘗為陳友定記室,友定敗,浮海亡交廣間。久之,還居長樂。洪武中,征授延平府儒學訓導。歷齊府紀善,遷國子助教。

  王褒,字中美。鴻之兄子婿也。長沙學官,遷知永豐縣。永樂中,召入預修大典,擢漢府紀善。

  唐泰,字亨仲,洪武二十七年進士,除行人,歷陝西按察司副使。

  王恭,字安中。隱居七岩山,自稱皆山樵者。永樂初,以儒士薦,起待詔翰林,年六十餘矣,王偁謂曰:「君得毋以會稽章綬故來邪?」對曰:「山中斧柯,幸無恙也。」與修大典,書成,授翰林院典籍。

  陳亮,字景明。自以故元儒生,明興,累詔不出,作《陳摶傳》以見誌。結草屋滄洲中,與三山耆彥為九老會,終其身獨不仕。黃玄,字玄之,將樂人。聞鴻棄官歸,遂攜妻子居閩縣,以歲貢官泉州儒學訓導。

  周玄,字微之,閩縣人。永樂中,以文學征拜禮部員外郎。嘗挾書千卷,止高棅家,讀十年,辭去,盡棄其書,曰:「在吾腹笥矣。」

  同時趙迪、林敏、陳仲宏、鄭關、林伯璟、張友謙亦以能詩聞,皆鴻之弟子。

  ▼王偁傳

  王偁,字孟揚。父翰,仕元為潮州路總管。元亡,浮海入閩,留永福山中為道士者十年。太祖聞其賢,詔有司強起之,翰義不仕二姓,自刎死。偁中洪武二十三年鄉試,例當入國子監,乞歸養母,母歿,廬墓六年。太宗即位,以近臣薦,召至京,授國史院檢討,會修《永樂大典》,命充總裁官。久之,坐罪謫交趾,英國公張輔辟居幕下。偁詩文最為解縉所喜,縉出為參議,督餉化州,言偁於輔,攜之入廣東,縱遊山水。文皇帝聞之,逮縉下獄,並及偁。在獄數年,竟瘐死。其自述誄曰:

  日者以干支推定人禍福生死,謂吾年日皆庚,迨於丙,歲在閼逢,麗於鶉火,其弗延矣。孟子曰:「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晝夜之理,吾曷念之。述其係,用自誄。極以呼天之辭,俾後之為螻蟻,為烏鳶,為陽侯所汩,為回祿所焚,或返其骸,或招其魂,或藏其衣冠,庶令有考憫其誌而哀之焉。嗚呼!孟揚,古之人怙才者,恆困於勿施。誌大者顛頓之屢躋,爾乏古人之才而尚其誌,焉得不奇於時而諉於戾,而負而君,而負而親。嗚呼!誰其白之,悠悠蒼天。讀者為之隕涕。

  ▼孫作傳

  孫作,字大雅,後以字行,更字曰次知,江陰人。至正末,挈家避兵於吳,盡棄他物,惟載敝書兩簏而已。張士誠聞而廩祿之,以母病謝去,居松江。洪武六年,用禮部尚書牛諒薦,召修《日曆》,書成,當授翰林院編修,作以老病乞外,遂除太平府儒學教授。八年春,選天下學官內任,作與焉,廷對第一,授國子監助教。尋命分教中都,召還,擢國子監司業。十三年,坐罪廢為民。十七年,起翰林待詔,終長樂縣儒學教諭。

  作為文,醇正謹嚴,動有據依,弗苟異同。或數年不獲一字,及遇得意,窮日夜筆硯不輟,家人讓之,則曰:「吾生丁亂離,復憂饑寒,既無益於時,又無聞於後,是豈天所以生我意哉?」著《東家子》十二篇,宋濂比之《法言》通書。

  其座右銘曰:「多言,欺之蔽也。多思,欲之累也。潛靜以養其心,強毅以篤其誌。去惡於人所不知之時,誠善於己所獨知之地。毋賤彼以貴我,毋重物以輕身,毋徇俗以移守,毋矯偽以喪真,能忍所不能忍,則勝物,能容所不能容,則過人。」

  其自讚畫像曰:「貧至於屢空,而心富如萬鍾千駟,長不逾中人,而誌可奪三軍之帥,此何得而然哉?蓋庶幾乎自返而無愧。」門人稱之曰清尚先生。

  作同縣人張宣,初名瑄,字藻仲。洪武初,以考《禮》征,尋入史局修《元史》。時同館皆老成耆儒,宣年獨少,帝親書其名。召至殿廷,授翰林編修,呼為小秀才。奉詔歸娶,其妻松江府儒學訓導邵亨貞女也。宣後坐事謫濠,道卒。

  ▼葉子奇傳

  葉子奇,字世傑,龍泉人。用薦授巴陵主簿,嘗作《太玄本旨究通》,衍皇極之說,儒者稱之。洪武十一年春,有司祭城隍神,群吏竊飲豬腦酒,縣學生發其事,子奇適至,以株連就逮,獄中用瓦磨墨,有得輒書。事釋家居,續成之,號《草木子》。其書稽上下之儀、星躔之軌、律曆推步之驗、陰陽五行生剋之運、海嶽浸瀆戎貊希有之物、神鬼伸屈之理、土石之變、魚龍之怪、旁及釋、老之書,而歸於六籍,兼記時事失得,兵荒菑異。曰《草木子》者,以草計時,以木計歲,以自況其生也。

  裡人王毅者,字剛叔。從許謙遊,受理一分殊之旨,子奇學於毅,歎曰:「聖賢之學,不貴多聞,以靜為主。」因自號曰靜齋。

  ▼王洪傳

  王洪,字希範,錢唐人。八歲能文,從胡粹中授《春秋》。洪武三十年,中進士,除行人,遷吏科給事中,改翰林院檢討。會修《永樂大典》,充副總裁官,歷修撰,侍講,尋左遷禮部儀制司主事。尚書呂震奉命巡行陝西部務,多決於洪。帝奇其才,詔作《佛曲序》,洪難之,為同官所擠,不進,用得末疾以卒。洪敏於才,在翰林時,帝方懷柔遠人,屬國以方物貢者不絕:麒麟、白澤、騶虞、芝草、醴泉。凡有歌頌,以命洪,輒立就。與解縉、王偁、王璡、王達,號東南五才子。偁最自負,獨推重洪,不敢與齒洪。嘗與常熟張洪論詩,自誦所作比於漢魏。張哂之,未答,復曰:「終不作六代語。」答曰:「子詩傍李白門牆,尚未窺其奧也。」洪始屈服。病亟時,帝賜之藥物,及卒,賜以棺,且給舟楫歸其喪。

  達,字達善,無錫人。洪武中,以人才舉除大同府學訓導,入為國子監助教。文皇帝即位,用姚廣孝薦,擢翰林院編修。帝問建文君過失,對曰:「可與為善,但輔導非其人爾。」與修《高皇帝實錄》,遷侍讀學士,修《大典》,充總裁官。帝視太學,坐彝倫堂,行養老之禮,達因獻視學頌。永樂三年秋,與王景同為應天考試官。四年春,會試天下士,復為考試官。五年夏,以疾卒,達性恭慎,不飲酒,薄滋味,晚自號耐軒,又曰天遊道者。居大同,著《筆疇》三十二篇,意主柔伏退遜,頗近老氏之旨。洪雖抗節立朝,誌甚卑遜,其後縉、偁、璡三人皆獲罪死,達與洪獨考終焉。

  張洪,字宗海,擅經學。洪武中,坐事戍雲南,以薦為靖江王府教授。永樂初,以行人使日本。還,奉詔諭緬甸那羅塔。六往,始聽命。仁宗即位,召入為翰林修撰,年七十致仕。

  ▼高棅傳

  高棅,字彥恢,長樂人。永樂初,自布衣召入翰林,為待詔,更名廷禮,別號漫士。久之,遷典籍,性善飲,喜談謔,工書畫,尤專於詩。嘗采唐人所作,以體類從,依世次,定品目,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為大家,為名家,為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為餘響。方外異人,等為傍流。書成,曰《唐詩品彙》,凡九十卷,《拾遺》十卷。又擇其尤合格者,為《唐詩正聲》十二卷。論者謂其詩音節可觀,神理未足。然棅之言曰:「餘夙耽詩,恆欲窺唐人之藩籬,首踵其域,如墮終南萬疊間,茫然弗知其所往。然後左攀右涉,晨躋夕覽,下上登頓,進退周旋,歷數十年,厥中僻蹊通莊,高門邃室,歷歷可指數。」蓋其學之專如是,終明之世,館閣宗之。

  ▼王紱傳

  王紱,字孟端,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寫山水竹石,妙絕一時。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樂初,用薦以善書供事文淵閣。久之,除中書舍人。紱未仕時,與吳人韓奕為友,隱居九龍山,遂自號九龍山人。於書法動以古人自期,畫不苟作。遊覽之頃,酒酣握管,遇長廊素壁,淋漓沾灑,有投金帛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甚至詬厲勿顧也。人有諫之者,紱曰:「丈夫宜審所處,輕者如此,重者將何以哉?」在京師,月下聞吹簫聲,喜甚,乘興寫《竹石圖》明旦,訪其人贈之,則估客也。客以紅氍毹為饋,請再寫一枝為配,紱笑曰:「我為簫聲訪汝,以簫材報汝,汝俗子也。」索前畫裂之,還其饋。一日,退朝,黔國公沐晟從後呼其字,紱不應。同列語之曰:「此黔公也。」紱曰:「我非不聞之,是必與我索畫爾。」晟走及之,果以畫請,紱頷之而已。逾數年,晟復以書來,紱始為作畫。既而曰:「我畫直遺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此寄之,俟黔公與求,則可耳。」其高介絕俗如此。

  崑山夏昶者,亦善畫竹石,亞於紱。畫竹一枝,比之金一鋌。然人多以饋遺得之,識者勿予也。

  昶字仲昭,永樂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尋除中書舍人,轉吏部考功主事,出知瑞州府,入為太常寺少卿,進太常寺卿。昶與上元張益,同中進士,同以文名,同善畫竹。其後,昶見益《石渠閣賦》,自謂不如,遂不復作賦。益見昶所畫竹石絕倫,亦遂不復畫竹。益死土木之難。

  仲微,名顯,錢唐人。嘗知藤縣事,謫戍雲南,其詩頗豪放自喜。雲南詩人,稱平、居、陳、郭,顯其一也。

  ▼沈度傳

  沈度,字民則。弟粲,字民望。松江華亭人。兄弟皆善書,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各臻其妙。度博涉經史,為文章尚平澹,絕去浮靡。洪武中,舉文學,弗就。坐累謫雲南,岷王具禮幣聘之,數進諫。未幾,辭去。都督瞿能延之教子弟,遂與偕入京師。時文皇帝初即位,詔吏部簡士之能書者入翰林,給廩祿,度與吳縣滕用亨、長樂陳登同與選。於時解縉、胡廣、梁潛、王璡皆工書。度至,最為帝所賞,名出朝士右,日侍便殿。凡金版玉冊,用之廟庭,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遂由翰林典籍擢檢討,歷修撰,遷侍講學士。粲自翰林待詔遷中書舍人,擢侍讀。進階大理寺少卿,兄弟並賜織金衣,鏤姓名於象簡,泥之以金,贈父母如其官,馳驛傳歸告於墓。

  崑山夏昺者,字孟暘,與其弟昶,以善書畫聞,同官中書舍人,時號大小中書。而度粲號大小學士,度性敦實,謙以下人,嚴取與,有訓導介其友求書,請識姓氏於上,度沉思曰:「得非曩訐奏有司者邪?」遽卻之,其友固請,終不肯書姓字。在內廷備顧問,必以正對。粲篤於事兄,己有賜,輒歸奉其兄。度子藻,官中書舍人。

  用亨,初名權,字用衡。精篆隸書。被薦時,年七十矣。召見,大書麟鳳龜龍四字以進,又獻《禎符詩》三篇。授翰林待詔,與修《永樂大典》。用亨善鑒古,嘗侍帝觀畫,卷未竟。眾目為趙伯駒,用亨曰:「此王詵筆也。」至卷尾果然。

  登,字思孝。初仕羅田縣丞,改蘭溪,再改浮梁。選入,仍給縣丞祿。歷十年,始授中書舍人。登之入也,用亨自詡篆籀視天下無逾之者,且恃年高,數於人前面折登。登勿與校,至三日,猶不已。從容進曰:「登幸辱在此,願有所質。」乃就用亨言戾於《說文》者十數事,援許氏說證之,用亨乃屈服。登於六書本原,博考詳究,用力甚勤。自周秦以來,殘碑斷碣,必窮搜靡拓,審度而辨定之。得其傳者,太常卿南城程南雲也。

  ▼劉溥傳

  劉溥,字原博,長洲人。祖彥敬,以醫事文皇帝。溥八歲能賦詩,長隨祖父遊學兩京。宣德初,授惠民局副使,其詩初效西崑體,久益奇縱。裡人劉玨,字廷美,仕為山西按察司僉事,工唐律,人目為劉八句。尤善鑒古書畫,藏有終南山進士圖,際歲除,溥題長句其上,玨懸之於堂。明日,賓客賀正者,爭裂門籍紙寫之而去。玨笑曰:「此耗紙鬼也。」

  於時海寧蘇平,字秉衡;平弟正,字秉貞;崑山沈愚,字通理;蜀人晏鐸,字振之;慈谿王淮,字柏;儀真蔣忠,字主忠;同裡鄒亮,字克明;中都湯胤勣,字公讓;淮安王貞慶,字善甫。皆以能詩聞。胤勣最豪伉,不可一世。亮每以氣淩之,淮與之辨論,或移日不相下。及見溥,輒俯首服。溥精天文、律曆之學,正統十二年,京師產牛五足。一足生於領蹄,反向上。溥占之曰:「小人在上,戎狄橫。」越二年,帝自將北征,溥從群臣拜伏道左,見日旁氣中黑外赤,溥愈憂之,乃賦《送駕詩》見誌。俄有土木之變,於是言者交薦,不報。久之,調太醫院吏目。胤勣,東甌襄武王和之曾孫。貞慶,駙馬都尉永春侯寧之子。鐸、亮,皆官監察禦史。餘俱不仕。時號十才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