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延平答問 | 上頁 下頁 |
五三 |
|
壬午六月十一日書雲: 承諭仁一字條陳所推測處,足見日來進學之力,甚慰。某嘗以謂仁字極難講說,只看天理統體便是。更心字亦難指說,唯認取發用處是心。二字須要體認得極分明,方可下工夫。仁字難說,論語一部只是說與門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幾私欲沈天理見,則知仁矣。如顏子仲弓之問,聖人所以答之之語,皆其要切用力處也。孟子曰仁人心也,心體通有無貫幽明無不包括,與人指示於發用處求之也。又曰仁者人也,人之一體便是天理,無所不備具。若合而言之,人與仁之名亡則渾是道理也。來諭以謂仁是心之正理,能發能用底一個端緒,如胎育包涵其中生氣,無不純備,而流動發生自然之機,又無傾刻停息,憤盈發洩觸處貫通,體用相循,初無間斷。此說推擴得甚好。但又雲,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乎禽獸者以是而已,若犬之性牛之性則不得而與焉。若如此說,恐有礙。 蓋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則一,雖禽獸草木生理亦無頃刻停息間斷者,但人得其秀而最靈五常中和之氣所聚,禽獸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異也。若謂流動發生自然之機,與夫無傾刻停息間斷,即禽獸之體,亦自如此。若以為此理唯人獨得之,即恐推測體認處未精,於他處便有差也。又雲須體認到此純一不雜處方見渾然與物同體氣象一段語,卻無病。又雲從此推出分殊合宜處便是義,以下數句,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貫之。蓋五常百行無往而非仁也。 此說大概是,然細推之,卻似不曾體認得伊川所謂理一分殊。龜山雲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之意,蓋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也。謝上蔡語錄雲,不仁便是死漢,不識痛癢了。仁字只是有知覺了了之體段。若於此不下工夫令透徹,即緣何見得本源毫髪之分殊哉?若於此不了了,即體用不能兼舉矣。此正是本源體用兼舉處。人道之立,正在於此。仁之一字,正如四德之元,而仁義二字正如立天道之陰陽、立地道之柔剛,皆包攝在此二字爾。大抵學者多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見其效。若欲于此進步,須把斷諸路頭,靜坐黙識,使之泥滓漸漸消去方可。不然,亦只是說也。更熟思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