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延平答問 | 上頁 下頁 |
三九 |
|
問: 公山弗擾佛肸二章,程先生謂,欲往者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然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也。又雲欲往者,示人以跡,子路不喻。熹疑召而欲往,乃聖人虛明應物之心,答其善意自然而發;終不往者,以其為惡已甚,義不可複往也。此乃聖人體用不偏,道並行而不相悖處,不知是否?又兩條告子路不同者,即其所疑而喻之爾。子路於公山氏疑聖人之不必往,故夫子言可往之理(此語意中微似年木隨身之意,不知然否?);于佛肸恐其凂夫子也,故夫子告以不能凂己之意,不知是否?又謂示人以跡者,熹未喻其旨。 先生曰: 元晦前說,深測聖人之心,一個體段甚好。但更有少礙:若使聖人之心不度義如此易動,即非就此更下語。又兩條告子路不同,即其疑而逾之以下,亦佳竿木隨身之說,氣象不好。聖人定不如是。元晦更熟玩孔子所答之語,求一指歸處,方是聖人廓然明達,無所不可。非道大德宏者不能爾也。子路未至此於,所疑處即有礙。龜山謂之包羞誠有味也,示人以跡,恐只是心跡。據此事蹟皆可為然,又未必爾者。蓋有憂樂行違,確然之不同,無定體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