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延平答問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問: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熹謂曾子之學主於誠,身其于聖人之日用觀省而服習之,蓋已熟矣,惟未能即此以見夫道之全體,則不免疑其有二也。然用力之久而亦將有以自得故夫子以一以貫之之語告之蓋當其可也(曾子惟此少許未達故夫子直以此告之)曾子於是黙會其旨,故門人有問而以忠恕告之。 蓋以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自其盡已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然則夫子所以告曾子,曾子所以告其門人,豈有異旨哉?而或者以為忠恕未足以盡一貫之道,曾子姑以違道不遠者告其門人,使知入道之端,恐未曾盡曾子之意也。如子思之言忠恕違道不遠,乃是示人以入道之端;如孟子之言行仁義,曾子之稱夫子乃所謂由仁義行者也。 先生曰: 伊川先生有言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體會於一人之身,不過只是盡已及物之心而已。曾子于日用處,夫子自有以見之,恐其未必覺此亦是一貫之理,故卒然問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於是領會而有得焉,輒應之曰唯,忘其所以言也。東坡所謂口耳俱喪者,亦佳。至於答門人之問,只是發其心耳,豈有二耶。 若以謂聖人一以貫之之道,其精微非門人之問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聖賢之心不如是之支也。如孟子稱堯舜之道孝弟而已,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內外之道使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精粗不二,袞同盡是此理,則非聖人不能是也。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特起此以示人相近處,然不能貫之,則忠恕自是一忠恕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