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詩集傳 | 上頁 下頁 |
皇矣 |
|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葉黑各反〉, 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維此二國,其政不獲〈葉胡郭反〉, 維彼四國,爰究爰度〈入聲〉。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顧,此維與宅〈葉達各反〉。 【賦也。皇,大。臨,視也。赫,威明也。監,亦視也。莫,定也。二國,夏、商也。不獲,謂失其道也。四國,四方之國也。究,尋。度,謀也。耆憎式廓,未詳其義。或曰,耆,致也。憎,當作增。式廓,猶言規模也。此,謂岐周之地也。○此詩敘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此其首章先言,天之臨下甚明。但求民之安定而已。彼夏、商之政既不得矣。故求于四方之國。苟上帝之所欲致者,則增大其疆境之規模,於是乃眷然顧視西土,以此岐周之地,與大王為居宅也。】 作之屏〈音丙〉之,其菑〈音緇〉其翳〈音意〉。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音例〉。 啟之辟〈音辟〉之,其檉其椐〈音居。葉紀庶反〉。 攘之剔之,其檿〈音厭〉其柘〈葉都故反〉。 帝遷明德,串〈音貫〉夷載路。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賦也。作,拔起也。屏,去之也。菑,木立死者也。翳,自斃者也。或曰,小木蒙密蔽翳者也。修、平,皆治之使疏密正直得宜也。灌,叢生者也。栵,行生者也。啟、辟,芟除也。檉,河柳也。似楊赤色。生河邉。椐,樻也。腫節似扶老。可為杖者也。攘、剔,謂穿剔。去其繁冗,使成長也。檿,山桑矣。與柘皆美材,可為弓幹。又可蠶也。明德,謂明德之君。即太王也。串夷載路,未詳。或曰,串夷,即混夷。載路,謂滿路而去。所謂混夷駾矣者也。配,賢妃也。謂太薑。○此章言大王遷于岐周之事。蓋岐周之地,本皆山林險陰,無人之境,而近於昆夷。太王居之,人物漸盛,然後漸次開闢如此。乃上帝遷此明德之君,使居其地,而昆夷遠遁。天又為之立賢妃以助之。是以受命堅固,而卒成王業也。】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音佩〉,松柏斯兌〈徒外反〉。 帝作邦作對,自大〈音泰〉伯、王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葉羽已反〉。 則友其兄〈葉虛王反〉,則篤其慶〈葉袪羊反〉,載錫之光。 受祿無喪〈去聲。葉平聲〉,奄有四方。 【賦也。拔、兌,見綿篇。此亦言其山林之間,道路通也。對,猶當也。作對,言擇其可當此國者,以君之也。太伯,太王之長子。王季,太王之少子也。因心,非勉強也。善兄弟曰友。兄,謂大伯也。篤,厚。載,則也。奄字之義,在忽遂之間。○言帝省其山,而見其木拔道通,則知民之歸之者益眾矣。於是既作之邦,又與之賢君,以嗣其業。蓋自其初生大伯、王季之時而已定矣。於是大伯見王季生文王,又知天命之有在。故適吳不反。大王沒,而國傳于王季。及文王,而周道大興也。然以太伯而避王季,則王季疑于不友,故又特言王季所以友其兄者。乃因其心之自然,而無待於勉強。既受大伯之讓,則益修其德,以厚周家之慶,而與其兄以讓德之光。猶曰彰其知人之明,不為徒讓耳。其德如是。故能受天祿而不失,至於文王,而奄有四方也。】 維此王季,帝度〈入聲〉其心, 貊〈音麥〉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王〈如字。去聲〉此大邦,克順克比〈音匕〉。 比〈去聲〉于文王,其德靡悔〈葉虎洧反〉。 既受帝祉,施〈音異〉于孫子〈葉獎裡反〉。 【賦也。度,能度物制義也。貊,春秋傳、樂記皆作莫。謂其莫然清靜也。克明,能察是非也。克類,能分善惡也。克長,教誨不倦也。克君,賞慶刑威也。言其賞不僭。故人以為慶。刑不濫。故人以為威也。順,慈和遍服也。比,上下相親也。比於,至於也。悔,遺恨也。○言上帝制王季之心,使有尺寸能度義。又清靜其德音,使無非閑之言。是以王季之德能此六者。至於文王,而其德尤無遺恨。是以既受上帝之福,而延及於子孫也。】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 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葉魚戰反〉。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葉蔔攻反〉,侵阮徂共〈音恭〉。 王赫斯怒〈葉暖五反〉,爰整其旅, 以按〈音遏〉徂旅,以篤于周祜〈候五反〉,以對於天下〈葉後五反〉。 【賦也。帝謂文王,設為天命文王之詞。如下所言也。無然,猶言不可如此也。畔,離畔也。援,攀援也。言舍此而取彼也。歆,欲之動也。羨,愛慕也。言肆情以徇物也。岸,道之極至處也。密,密須氏也。姞姓之國,在今寧州。阮,國名。在今涇州。徂,往也。共,阮國之地名。今涇州之共池是也。其旅,周師也。按,遏也。徂旅,密師之往共者也。祜,福。對,答也。○人心有所畔援,有所歆羨,則溺於人欲之流,而不能以自濟。文王無是二者。故獨能先知先覺,以造道之極至。蓋天實命之,而非人力之所及也。是以密人不恭,敢違其命,而擅興師旅以侵阮,而往至於共,則赫怒整兵,而往遏其眾,以厚周家之福,而答天下之心。蓋亦因其可怒而怒之,初未嘗有所畔援歆羨也。此文王征伐之始也。】 依其在京〈葉居良反〉,侵自阮疆。 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 無飲我泉,我泉我池〈葉徒何反〉。 度其鮮〈息淺反〉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 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賦也。依,安貌。京,周京也。矢,陳。鮮,喜。將,側。方,鄉也。○言文王安然在周之京,而所整之兵,既遏密人。遂從阮疆,而出以侵密。所陟之岡,即為我岡,而人無敢陳兵於陵,飲水於泉,以拒我也。於是相其高原,而徙都焉。所謂程邑也。其地於漢為扶風安陵。今在京兆府咸陽縣。】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 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帝謂文王,詢爾仇方, 同爾兄弟,以爾鉤援〈音爰〉, 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賦也。予,設為上帝之自稱也。懷,眷念也。明德,文王之明德也。以,猶與也。夏、革,未詳。則,法也。仇方,讎國也。兄弟,與國也。鉤援,鉤梯也。所以鉤引上城,所謂雲梯者也。臨,臨車也。在上臨下者也。沖,沖車也。從旁衝突者也。皆攻城之具也。崇,國名。在今京兆府鄠縣。墉,城也。史記崇侯虎譖西伯于紂。紂囚西伯于羑裡。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賜之弓矢鈇鉞,得專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歸三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言上帝眷念文王,而言其德之深微,不暴著其形跡。又能不作聦明,以循天理。故又命之以伐崇也。呂氏曰,此言文王德不形而功無跡。與天同體而已。雖興兵以伐崇,莫非順帝之則,而非我也。】 臨沖閑閑〈葉胡員反〉,崇墉言言, 執訊〈音信〉連連,攸馘〈音虢〉安安〈葉於肩反〉。 是類是祃〈音罵〉,是致是附〈葉上聲〉。 四方以無侮。臨沖茀茀〈音弗。葉文聿反〉, 崇墉仡仡〈音屹〉。是伐是肆, 是絕是忽〈葉虛屈反〉。四方以無拂〈葉分聿反〉。 【賦也。閑閑,徐緩也。言言,高大也。連連,屬續狀。馘,割耳也。軍法,獲者不服,則殺而獻其左耳。安安,不輕暴也。類,將出師祭上帝也。祃,至所征之地,而祭始造軍法者。謂黃帝及蚩尤也。致,致其至也。附,使之來附也。茀茀,強盛貌。仡仡,堅壯貌。肆,縱兵也。忽,滅。拂,戾也。春秋傳曰,文王伐崇,三旬不降。退修教而複伐之。因壘而降。○言文王伐崇之初,緩攻徐戰,告祀群神,以致附來者,而四方無不畏服。及終不服,則縱兵以滅之,而四方無不順從也。夫始攻之緩,戰之徐也,非力不足也,非示之弱也。將以致附而全之也。及其終不下,而肆之也,則天誅不可以留,而罪人不可以不得故也。此所謂文王之師也。】 皇矣,八章,章十二句。 一章二章言天命大王,三章四章言天命王季,五章六章言天命文王伐密,七章八章言天命文王伐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