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奏稿 | 上頁 下頁
議複調印度兵助剿折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

  奏為遵奉諭旨,妥議具奏事。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承准議政王軍機大臣字寄,五月十七日奉上諭: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據崇厚函稱,詢據英國領事官吉必勳聲稱,青浦、嘉定二城發逆大隊湧至,華爾察看情形,難以抵禦,現在退回上海休息。有另調印度兵來秋間大舉之說。崇厚擬請許其興兵,約其助剿,以收有用之效。該王大臣等慮及外國兵入內地攻剿,不特得一處代守一處,足為中國腹心之患;即得一處,焚毀一處,如嘉定、青浦二城,亦實為地方瘡病之災。東南蹂躪不堪,何可再受外兵之擾?請飭曾國藩等於外國兵未到之先,激勵三軍,將蘇杭要地先行收復,否則設法防範或與印度兵同力合作,不致滋擾等語。借兵助剿之議,疊經曾國藩等先後複奏,僉稱有害無利。前因上海吃緊,英、法兩國幫同戰守,是以姑示羈縻,未經阻止。該兩周與發逆仇隙已深,若徑調大兵分路進攻,翦除發逆,固屬大快人心。惟若盡如嘉定、青浦之勢,則利不償害。且恐守以西兵,運掉不能由我,為患曷可勝言!現在江南之師,連克名城,已成破竹之勢。曾國藩函致總理衙門,擬令黃翼升統帶水師,由松、滬直入太湖,以為進兵之路,甚合機宜。著該大臣即乘此聲勢,督飭各軍,進逼金陵,迅圖克復。李鴻章將上海事宜佈置後,亦即趕赴鎮江,由句容一路會師進剿。兩路夾攻,可期得手。若金陵既拔,則蘇常勢必瓦解,官軍可一鼓成功,各要地均為我有,自可杜外國覬覦之心。即屆時調兵前來,見我兵既已得手,則無所更用彼力,自必廢然思返。萬一金陵尚難遽拔,而印度大隊已到,應如何豫籌兵勇,以備臨時會同攻取,不致授柄於彼之處,著曾國藩等會商妥議,總期防患未然,免致臨時失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原折片,均著鈔給閱看!」等因。欽此。

  六月初九日複奉五月二十五日寄諭:「近聞洋人因官軍進取金陵,擬撥輪船,前來助剿。好勝爭功,是其故態。若必待西兵會剿,將來攻克金陵後,必啟其輕視之心,該大臣等,務當激勵各軍,乘此破竹之勢,進逼金陵,迅圖克復。毋令洋人以助剿為名,轉致另生枝節」等因。欽此。

  伏查咸豐十年十月,蒙先帝垂詢俄、法兩國助剿之事,臣複奏以為「當許其來助,而緩其師期」。本年三月蒙諭旨垂詢英、法兩國助剿之事。臣複奏以為「同防上海則可,借攻內地則不可。洋人若先攻蘇常,臣處無會戰之師;若克復城池,臣處亦無派守之卒。定議於先,或不致責怨於後。」等情奏明各在案。茲複欽奉諭旨以印度兵來,秋間大舉,飭令會商妥議。臣函商左宗棠、李鴻章等,據左宗棠復函雲:「青浦、嘉定二處發逆麇至,夷兵遽遁。夷人之畏長毛,亦與我同。委而去之,真情畢露。斷無起印度之兵,助剿此賊之事。島人借助剿為圖利之計,借起兵為解嘲之詞耳。兵頭縱有此意,國主未必允許。印度縱有兵來,其數未必能多。」

  據李鴻章復函雲「官軍自二十一日虹橋大捷之後,洋兵待我兵敬禮有加。提督何伯來營會晤,詞意和順。然窺其中若有不足者。青浦、嘉定之退,不免羞恚。自雲須八月後,調大英兵來恢復青、嘉,該提督始能回國。並無調印度兵來之說。」臣查西人天性好勝,睚眥小忿,不肯甘休。青浦、嘉定之挫,既羞見侮於發逆,尤慮見輕於天朝。其興兵前來報復,系屬意中之事。惟英、法舊例,兵謀會議于眾國,兵費征斂于眾商,非一人所能為主。青、嘉一退之羞,不至遽觸大眾之怒國主未必因此而大舉,商賈未必因此而加征。其兵數必不甚多,亦可懸揣而知。崇厚既有所聞,似宜由總理衙門與駐京公使查詢確實。然後申大義以謝之,陳利害以勸之。

  中國之寇盜,其初本中國之赤子。中國之精兵,自足平中國之小丑。姑無論本年春夏連克二十余城,長江上下肅清三千餘裡;發逆無能久之理,吳、越有可複之機。即使事機未順,賊焰未衰,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在皇上有自強之道,不因艱虞而求助於海邦;在臣等有當盡之職,豈輕借兵而貽譏於後世。此所謂申大義以謝之也。粵匪行徑,本屬無賴之賊。青、嘉兩城尤屬至微之事。英國若征印度之兵,為報仇之役;多調則勝之不武,少調則不勝為笑。徒使印度軍士支領英國之餉銀,蹂躪中國之土地。上不利於國主,下不利於英商。不如早議息兵,俾松滬免無窮之擾,即英法省無窮之費。此所謂陳利害以勸之也。斯二者,總理衙門與駐京公使委曲商榷。如俱不見聽,則亦別無阻止之法。仍當先與議定,西兵進攻內地,臣處無會剿之師。若克城池,臣處無派防之卒。區區鄙見,不得不重言申明。至於設法防範,殊乏良策。洋人語言不通,風俗迥異。彼以助我而來,我若猜忌太深,則無以導迎善氣。若推誠相與,又恐其包藏禍心。觀於漢口焚船等案,片言不合,戎事立興。嫌釁一開,全域瓦裂。

  臣始終不願與之會剿者,蓋亦籌之至熟,與其合而複離,不若量而後人。倘我軍屯駐之處,彼亦不約而來,寔逼處此。臣當諄飭部曲,平日則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臨陣則勝必相讓,敗必相救。但有謙退之義,更無防範之方。吾方以全力與粵匪相持,不宜再樹大敵,另生枝節。庶幾有容有忍,宏濟艱難。愚慮所及,不審有當萬一否。所有遵旨妥議緣由,理合會同浙江撫臣左宗棠、江蘇撫臣李鴻章恭折複奏,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