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奏稿 | 上頁 下頁
議複兼攝通商大臣折


  (同治元年六月初六日)

  奏為遵旨籌議,恭折複陳,仰祈聖鑒事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承准議政王軍機大臣字寄,五月十七日奉上諭:

  前因薛煥熟悉外國情形,諭令以頭品頂戴充辦理通商事務大臣。並疊諭將洋人協剿諸事,會商新署巡撫李鴻章妥為經理。茲據薛煥奏,南洋通商各口事,隸將軍、督、撫監督辦理。若專設大臣統轄,地方較多,鞭長莫及,事勢亦多格礙。該大臣稽察稅務,多屬具文。而一切辦公經費,以及書吏、差役等項經費,均需添設。糈祿虛糜,於事無益。請即裁撤,各歸本省督、撫、將軍經理。並片陳:長江通商,事屬創始。必須平時勳望隆重,乃能懾服遠人。請于官文、曾國藩特簡一員兼領其事各等語。南洋通商大臣,本系道光年間經耆英等議定設立,以為交涉事件,在外商辦之計。迨英、法各國公使駐京後,一切緊要之件,均由總理衙門辦理。其餘關稅事務,則由管關之監督道員,會同各國領事官經理,仍由該省將軍、督撫稽察,已足以資控馭。上海雖為各國彙集之所,而所設只有領事官。若該道辦理得宜,巡撫妥為稽察,則諸務已有責成。所請裁撤之處,洵為因時制宜。欽差大臣,本系改為兩江總督兼攝。曾國藩威望遠著,為外國人所懾服。長江通商事務,由該大臣經畫,自能措置合宜。惟前因曾國藩辦理軍務,在江面佈置,昕夕不遑。若再任以通商事務,非所以示體諒。現在江面肅清,應如何妥為兼籌之處,即著酌量情形,迅速具奏。薛煥所稱南省宜以督撫兼領。其駐紮之地,須離洋人稍遠,辦理方可順手。倘李鴻章駐鎮以後,能否兼顧無誤,曾國藩從前曾經議及,並著一併詳籌奏聞等因。欽此。

  仰見皇上循名責實、因時變通之至意。臣才識凡庸,於西洋通商事宜,尤未諳究。第就各省海口論之,則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系以海外之土產,行銷于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於口岸。通商始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鹽務亦起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通商之有五口大臣、三口大臣,猶鹽務之有兩淮鹽政、長蘆鹽政也。通商之有監督關道,猶鹽務之有運司鹽道也。通商之綜,匯于總理衙門,猶鹽務之綜,匯於戶部也。通商惟長江交易最廣,以漢口為都會,亦猶鹽務惟兩淮引地最廣,以漢口為都會也。今薛煥請裁南洋通商大臣,歸併地方,亦猶道光十年陶澍請裁兩淮鹽政,歸併總督也。以南洋之廣,設一大臣統轄江、楚、蘇、浙、閩、粵六省數千里之遠。薛煥所稱鞭長莫及,誠屬實在情形。所有廣東、福建、浙江三省,應遵此次諭旨,即由監督道員經理,將軍、督、撫稽察,已足以資控馭。至長江深入腹地,路遠事繁,臣竊以為當分別辦理。自輪船入鄂以來,洋人蹤跡,幾遍沿江郡縣,或傳教於僻壤,採茶于深山。違一言而嫌隙遽開,牽一發而全神俱動。關道以洋人恃其兇橫,而不敢誰何。督撫以洋務非其專責,而不肯深究。勢必至睚眥小忿,皆取決於總理衙門。道途太遠,後患孔長。

  且立法之初,當規久大之計。柔遠之事,必擇專精之人。今日求一二精於洋務者,尚難其選,而謂此後數十百年,沿江兩督四撫,一一求精於洋務者而為之,豈可得哉?臣愚謂此缺似不可裁。宜改為長江通商大臣,專辦濱江四省中外交涉事件。或駐鎮江、金陵,或駐漢口、九江,添設官屬書役若干,廉俸經費若干,應請敕下總理衙門會同該部核議。其漢人洋人之大小詞訟,在滬、在鄂之正、子各稅,何者由通商大臣專決,何者歸總理衙門核覆,亦應與駐京公使熟議。其北洋三口通商,事同一律,均宜討論職掌,永定章程。區區愚見,蓋為數省計久長,非為一人圖推諉也。

  至兩江總督一缺,統轄三省,文武兼管。漕、河兩端鹽務,又其專責。即在承平之際,幹濟之才,已覺竭蹶不遑。況以微臣迂鈍之質,又值發逆糜爛之餘,夙夜憂懼,顛躓實在意中。不敢因偶爾之戰勝,倘來之虛名,遂自忘其醜陋。軍務未竣之前,臣實不能兼辦通商事件。署撫臣李鴻章資望尚淺。軍事方殷,亦於洋務不甚相宜。伏求皇太后、皇上曲賜鑒諒,臣等幸甚。

  倘蒙天恩另設長江通商大臣,則所轄地方,有關涉洋務者,臣仍當悉心籌畫。公家之利,知無不為。昔年兩淮鹽政未裁之前,江督亦有緝私督運之責,湖廣亦有查引督銷之責。今於通商,推其意以行之。官文總理于上游,臣則稽查於下游,不敢因別有專員,遂爾置身事外,上負聖主委任之意。所有遵旨迅速籌議緣由,恭折由驛六百里複奏,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