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奏稿 | 上頁 下頁 |
籌議借洋兵剿賊折 |
|
(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奏為遵旨籌議,恭折複陳,仰祈聖鑒事。 竊臣于同治元年三月初七日,承准議政王軍機大臣字寄,二月二十四日奉上諭: 「上海被匪窺伺,勢不能不借洋人之力,協同守禦。曾國藩亦曾奏及。至規復蘇、浙失陷地方,自應別籌良策。前據薛煥奏稱,江浙紳士殷兆鏞等呈請借助西兵,規復蘇、常務屬城池。當以該紳士等情殷桑梓,或非無見。諭令薛煥酌度情形辦理。茲據恭親王等奏稱,江蘇紳士潘曾瑋,帶同浙人龔橙,複由滬航海來京,訴稱鄉閭被陷,懇請借用英法等國官兵,速籌規複。已諭令總理衙門向各該國駐京公使籌商。惟上海為洋人通商之地,借助尚屬有辭。若攻剿內地賊匪,輒欲用外國兵力,揆度洋人情形,雖不至遽有他慮。而軍行餉隨,一切供應之煩,亦恐萬難搘拄。以該紳士等情詞懇切,固難重拂輿情,亦須顧全國體。此事是否可行?即著曾國藩悉心籌酌,迅速馳奏等因。欽此。」 又奉三月初二日寄諭:「近複據英、法兩國駐京公使聲稱:賊匪與洋人構釁,此時在滬洋人情願幫助官軍剿賊,並派師船駛往長江,協同防剿等語。洋人性情堅執,若因我兵單薄,借助於彼,勢必多方要挾。今該洋人與逆匪仇隙已成,情願助剿。在我亦不必重拂其意,自應姑允所請,作為牢籠之計。至該兩國師船駛入長江以後,作何舉動,即著曾國藩、都興阿查探情形,分別隨時馳奏。如該洋人實系與逆匪尋仇,並無他意,則事機難得。該大臣等務當飭令沿江上下游師船,與該洋人聯絡聲勢,冀收速效。並當加意拊循,使其樂於助順,毋令再為賊匪所誘。此實因勢利導,一時權宜之計。諒該大臣等定能悉心體會,妥為駕馭也等因。欽此。」 竊臣才識庸愚,謬膺重寄。受命二載,不能早籌一旅達于蘇境。致蘇省紳士迫于火熱水深,為此不擇之呼籲,皆臣治軍無狀之咎。誠使商借洋兵,即能救民之難,蓋臣之愆,豈非至願。然臣前此奏稱:助守上海則可,則剿蘇、常則不可,蓋亦有故。回紇助唐、收復兩京,當時亦賴郭、李諸軍挾與征戰。縱主兵未必優於客兵,要自有為之主者與之俱進俱退、偕作偕行。以今日之賊勢,度臣處之兵力,若洋人遽爾進攻金陵、蘇、常,臣處實無會剿之師。如其克復城池,亦尚難籌防守之卒。上游如多隆阿、鮑超、曾國荃諸軍,各當要地,萬難抽動;下游如李鴻章一軍甫抵上海,新集之卒,只堪自守,不能遠征。反復籌維,竟無大支勁旅與之會剿。假使轉戰內地,但有西兵,而無主兵,則三吳父老方迓王師而慰雲霓之望,或睹洋人而生疑懼之情。至臣職分所在,責有專歸。譬之人家子弟,應試科場,稍能成文,而倩人潤色,猶可言也。若既不能文,又不入場,徒倩槍手頂替,則無論中式與否,而譏議騰於遠近,羞辱貽於父兄矣。臣所處之位,與報名應試者無異,專借西兵,與倩人頂替者無異。故他人但作事外之議論,而臣則當細思事中之曲折。既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尤以無兵會剿為大恥。 諭旨以洋人與逆匪仇隙已成,情願助剿,在我亦不必重拂其意。臣處搜獲偽文,亦知金陵洪逆詞意不遜,與洋人構釁甚深。在洋人有必泄之忿,在中國為難得之機,自當因勢利導,彼此互商,嘉其助順,聽其進兵。我中國初不干求,亦不禁阻。或乘洋人大舉之際,我兵亦諸道並進,俾該逆應接不暇,八方迷亂,殆亦天亡粵逆之會也。惟地形有遠近,兵勢有次第,仍請飭下總理衙門,照會英法公使,目前若進攻金陵、蘇、常,臣處尚無會剿之師。庶幾定議於前,不致貽譏於後。其或蕪湖、梁山一帶官兵戰守之處,恰與洋兵會合。 臣當謹遵諭旨加意拊循,勝必相讓,敗必相救,不敢稍乖恩信,見輕外國,上煩宸廑。所有遵旨籌複緣由,謹繕折由驛馳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