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奏稿 | 上頁 下頁
籌辦江浙軍務折


  (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奏為遵奉疊次諭旨,籌辦江、浙軍務,恭折分晰複陳,仰祈聖鑒事。

  竊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奉上諭:

  「有人奏,蘇、常淪陷逾年,請亟圖克復等語。原折所稱左宗棠抵浙得勝後,移兵由嘉興進攻,另派一得力之將,由太湖進攻,加以薛煥由上海進攻,為三路之兵是否可以照行之處,著迅速妥籌辦理等因。欽此。」

  又同治元年正月初九日,承准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寄諭:「浙江省城失守,左宗棠已授浙江巡撫,刻下計已抵浙,著即會合閩師,分道進攻,毋令該逆久踞。曾國藩飭令鮑超進攻甯國,以便進規浙省,為左宗棠後路聲援。此時賊中悍匪麇聚杭城,蘇、常守禦必懈。若能分兵直搗蘇、常,便可由嘉、湖以扼杭城之背,使該逆應接不暇。未始非出奇制勝之策。著曾國藩、薛煥酌度情形,妥籌辦理等因。欽此。」

  臣查杭州未失之先,左宗棠由徽境進援,中間節節為賊所阻,尚未能速達杭州,更何能繞進蘇、常。至杭州既失以後,左宗棠於十二月杪,戰勝於徽、浙交界之大鱅嶺,甫解徽郡之圍,擬由徽境進攻嚴州,以扼杭省之吭,上以作衢州之蔽。目前謀浙之道,舍此別無長策。惟行軍自有次第,必須攻克開化、遂安等城,乃有赴嚴之路。必須留守婺源、華埠等處,乃無抄後之虞。

  臣於本月初十日奏明,須俟蔣益澧一軍到衢,分途進攻。非過於持重,故事遷延也。實因賊數太多。占地太廣,動輒以長圍困我。若非左宗棠直搗嚴州,恐衢州終困於長圍之中。若無蔣益澧續進常、玉,恐左宗棠亦將困於長圍之中。反復籌算,不得不審慎而出於此。至鮑超一軍,與賊搏戰于青陽城下,不能遽克。即使克復青陽,而尚有石埭、涇縣等城為賊所踞。未能遽抵甯國,又安能進援杭、湖?以臣所聞,蘇、常之賊,守禦並未少懈!似尚無機可乘。縱有可圖之機,而左、鮑兩軍隔蘇、常各八、九百里,必經過江南十數縣有賊之地。前有堅城,後無糧路,將軍心之立潰,實寸步而難行。臣之愚見,必俟左宗棠圍攻嚴州,鮑超進抵甯國,浙事乃有下手之處。此籌辦浙江軍務之大略也。

  又正月初四日,承准十二月十七日寄諭:「鎮江逆匪麇聚,勢甚危急。都興阿雖經派兵赴援,一時未能擊退。昨據曾國藩奏稱,擬派道員李鴻章統帶水軍,並陸軍六、七千名,馳赴鎮江。已諭令照擬辦理。著官文、曾國藩迅速會商。如有可籌撥兵勇,即派妥員統帶,交都興阿嚴密佈置等因。欽此。」

  又正月初八日,承准十二月二十一日寄諭:「翁心存奏,力保通、泰,克復蘇、常,請飭派一素能辦賊之員,馳赴通、泰,由江陰、常熟進搗蘇、常。宋晉則請飭都興阿選派勁旅,由常熟、丹陽等處,分途進攻。並先期約會薛煥,派員激勵義團,隨同剿賊。其單開各條,尤為周密。即著曾國藩、都興阿、薛煥按照所奏各情,悉心會商。曾國藩能否派員前往?都興阿、薛煥應如何會合進兵?均著迅速籌辦,以慰民望,以紓朕南顧之憂。至用人為當務之急,翁心存等所稱知府周沐潤、知縣劉郇膏、趙秉鎔、博士趙宗建等,其才是否足資任用?並著曾國藩等確實查明,量材差遣等因。欽此。」

  又正月初九日,承准十二月二十六日寄諭:「都興阿奏,進攻天長獲勝,並江陵逆援渡江一折。都興阿所部水陸兵勇,本不甚厚。揚城實江北要區,曾國藩自當統籌兼顧,聯絡聲勢。前諭令將江南、北等處餉需,通籌協濟,並諭兩淮鹽務派員整頓,諒已設法經理。若得此鉅款,不必專仰給湖北、江西餉項,自可裁汰疲弱,添募新勇,撥給都興阿統帶,以固揚防門戶。至上海關稅,每歲可得數百萬兩,尤為餉源所自出。該大臣前奏派兵數千人駐守,殊未籌及進攻之策。

  昨因諭曾國荃統帶老勇八千名赴滬,以為力保該大臣餉源起見,且可進規蘇、常。現在江、浙遍地賊氛,江南只有鎮江一隅,為進兵適中之地。該大臣前奏李鴻章水陸各軍,著迅速調撥,佈置起程。抵鎮後,即飛速馳奏。遲則此著又恐落後。該大臣身任統帥,事非越俎,亦無旁貸。不必稍避嫌怨,總期於事有濟。江浙等處軍務,朕惟曾國藩是賴。所有一切佈置情形,即著迅速複奏等因。欽此。」

  又承准正月初七日寄諭:「現在賊勢趨重鎮江,而金陵、蘇、常各匪複圖竄擾江北。李鴻章所統水陸各軍六七千人,如能早行趕到,不獨鎮城可資保衛,亦可壯江北聲勢。著曾國藩催令該員,迅即起程,無稍遲緩等因,欽此。」

  臣查翁心存所奏,請臣派員馳赴通、泰,乘虛由江陰常熟進搗蘇、常。如或不能,則力保裡下河數百里沃壤,遏賊北趨。宋晉所奏,請都興阿派兵由靖江、泰興分進江陰、常?各條,均屬詳慎周妥。惟都興阿一軍,須先肅清江北,俾後路無牽制之虞。現聞天長、六合均經克復,江北僅浦口、江浦兩城,如即乘勢攻克,上可通曾國荃無為、運漕各軍之氣,下可聯袁甲三臨淮、滁州各軍之援。則江北片段既成,根基既固,然後會合上下游,分路規取南岸,方不致淩躐無序。自古江南用兵,以鎮江為險要。目前局勢,鎮江尤屬必爭之地。若圖金陵,則俟鮑超一軍攻克甯國後,由東壩、溧陽進,而鎮江即出兵會之;若圖蘇、常,則俟揚州一軍肅清江北後,由靖江、泰興進,而鎮江亦出兵會之。是以臣前奏李鴻章統帶水陸,下駐鎮江,原為將來進取地步。惟鎮江現有馮子材、黃彬等軍,如果扼守得力,不須添換。李鴻章或移駐通、泰,或駛往上海,應俟該員抵鎮後,察看情形,再行具奏。

  其兩淮鹽務,亦可就近與喬松年設法整頓。但江運未通,未必即有鉅款可指。現催令該員趕緊募練淮勇,並酌撥湘軍數營。如有火輪夾板船可雇,即由水路前進。否則陸師緣北岸前進,二月杪當可成行。曾國荃新勇募到,擬進攻巢縣、和州一路,通下游鎮、揚各軍之氣,仍固上游無、巢一面之防。未便遠赴上海,顧彼失此。

  至上海餉源所出,關係亦重。臣已另片陳明,聯絡洋人,協力守禦。或派陳士傑一軍赴滬。應俟陳士傑到皖,李鴻章到鎮以後,續行具奏。至松、滬現有兵勇疲弱頗多,應酌加裁汰,以節糜費,而收實效。上海縣知縣劉郇膏,深得民心。常州府知府周沐潤,才略頗優,並知縣趙秉鎔、紳士趙宗建等,均在下游,應交李鴻章察看任用。此籌辦江蘇軍務之大略也。

  臣才識素拙,仰蒙聖主信任之專,斷不敢稍避嫌怨,亦不敢坐失機宜。惟江、浙賊勢浩大,盡占富庶之要區,廣收官軍之降卒,財力五倍,人數十倍。若非慎以圖之,不特蘇、浙難克,即皖南、江西且有疆土日蹙之虞。過求速效,以至僨事,轉非所以仰慰慈廑。所有遵旨籌辦江、浙軍務緣由,專折由驛複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