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經史百家雜鈔 | 上頁 下頁
晉書·造戾陵遏記


  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羨秦氏之殷富。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其遏表雲:高梁河者,出自並州,潞河之別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十當為百丈,南北廣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余萬畝。

  至景元三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廢不贍。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徑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高下孔齊,原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于當時,敷被於後世。

  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弘,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甯朔將軍。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損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餘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侯逢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門。門廣四丈,立水五尺。興覆載利通塞之宜,准遵舊制。凡用功四萬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負而趨事者,蓋數千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

  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勳烈。並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