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國藩家書 | 上頁 下頁 |
致澄沅兩弟·咸豐十年二月二十四 |
|
澄侯、沅甫兩弟左右: 季弟之恒字二營,吾與潤公皆不欲其來太湖,弟于正月六日勉強自來,幸遇機緣,太湖克復,同奏膚功。茲湘恒營同圍安慶,餘亦不甚放心,而季弟自覺甚有把握,故遂令之同行。既已立營,則不能不望其少立功績也。 自克復潛、太二邑,袁午帥克復鳳陽,翁中丞大破爐橋,皖北軍事大有起色。不料皖南徽、甯二府連陷六州縣,浙江亦失去三縣,杭省及湖州府危急之至。羅中丞奏請余率楚軍往援,即使奉旨允准,亦緩不濟急矣。金陵大營正在十分得手之際,而南則有浙江之變,北則清江浦失守,一波未平,一波複起,殊深焦灼。 余前思辦冷金箋對,贈澄弟云:儉以養廉,譽洽鄉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贈沅弟云:入孝出忠,光大門第;親師取友,教育後昆。 餘在公館設靈穿孝十四日,於二十日撤位脫素服,仍回營盤。 起先大夫祠堂,如牌坊,如誥封亭,皆須就地勢為之。余意誥封亭系鄉間俗樣,盡可不必;牌坊則系官樣,餘前日所畫槽門樣子,即與牌坊相近。京城凡大廟中間有照壁,兩頭皆有木牌坊,南中文廟及貢院之「天開文運」,亦用木牌坊。先大夫廟之槽門,即用木牌坊式可也。但各處木牌坊上不蓋瓦,下不裝板,此既作廟頭門,總而言之,一正兩橫,一牌坊槽門而已。至各處起屋之法,皆先立柱起架子,待上屋瓦蓋畢之後,乃砌磚牆。各柱嵌於磚牆之中。屋之穩不穩全在架子,不與磚牆相涉。先大夫廟若用此法,則須大柱子十八根(前牆內六根,後牆內六根,中間承櫨者四根,兩頭牆內頂屋脊者各一根),而廟外四面落簷之廊柱尚不在此十八根之內。如此則須料甚多,吾鄉恐辦不出,且恐木匠不能做。若用吾鄉舊法,概以磚牆為主,不用架子,則省料極多,木匠亦易於交卷。望兩弟悉心裁酌。修昭忠祠及東皋書院之正棟,亦不外先大夫廟式,五扛間而四落簷,即極大方矣。所爭者,亦在全用架子與否耳。應否由餘下劄,俟弟到營後再行面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