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曾國藩 | 上頁 下頁
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甯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父親曾麟書,為塾師秀才。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

  五歲啟蒙,六歲入家塾「利見齋」。

  道光六年(1826)春,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前往衡陽唐氏宗祠讀書,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

  道光十二年(1832),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入長沙嶽麓書院,同年參加湖南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並動身入北京準備來年的會試。

  道光十五年(1835),會試未中,寓居北京長沙會館讀書。次年恩科會試再次落第,於是返回長沙,與同鄉劉蓉、郭嵩燾等居湘鄉會館。

  道光十八年(1838),再次參加會試,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7月,欽命為四川鄉試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轉侍讀。

  道光二十五年(1845),3月,任會試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轉左庶子,不久升侍講學士。12月,充日講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充文淵閣直閣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考二等。6月,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

  道光二十八年(1848),稽察中書科事務。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授禮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

  道光三十年(1850),6月,署工部左侍郎。

  ——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元年(1851),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曾國藩進言「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又推薦李棠階、吳廷棟、王慶雲、嚴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指咸豐帝的過失,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數日後複閱,其加以褒答。5月,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咸豐二年(1852),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鄉試正考官,途中因母喪歸家。11月,朝命與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

  咸豐三年(1853),借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上書徵用都司塔齊布。8月,獲准在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

  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闢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並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

  咸豐四年(1854),2月,湘軍傾巢而出,發表《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率大小船艦240艘,水陸大軍17000人,揮師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旋被革職。

  此時,塔齊布與守備楊載福、知縣彭玉麟帶領陸軍攻克湘潭。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出師攻陷嶽州,擊殺太平軍曾天養,並攻佔城陵磯,因功賞三品頂戴。10月14日取武昌、漢陽,因功賞二品頂戴,署湖北巡撫,賞戴花翎。力辭,轉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殺敵數萬,焚舟五千,進圍九江。因調度有方,賞穿黃馬褂。

  咸豐五年(1855),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於湖口,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親至江西招兵造船。7月,塔齊布卒于軍營,曾國藩趕往九江,統帥他的部隊。8月,收復湖口。9月,補授兵部右侍郎。

  咸豐六年(1856),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羅澤南卒於軍營中,彭玉麟奔走千里殺入重圍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咸豐七年(1857),2月20日,父歿,偕弟曾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准許。在當年建「思雲館」。

  咸豐八年(1858),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國藩接咸豐諭出辦浙江軍務,救援福建。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咸豐九年(1859),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宜攻取廬州。

  咸豐十年(1860),2月,破陳玉成於太湖。由於兩江總督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4月,清廷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咸豐十一年(1861),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移住安慶。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10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同治三年(1864),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毀,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同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同治四年(1865),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率軍赴山東剿撚。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遺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撚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揚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佈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遷上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同治五年(1866),奉旨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撚。曾國藩根據撚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希望借此天塹消滅撚軍。

  同治六年(1867),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同治七年(1868),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甯,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達北京,拜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

  同治七年(1868),改任直隸總督。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

  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省館所書楹帖被毀,曾國藩深知其中和戰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曾國藩背負駡名,病情加重,於是召來李鴻章處理案情。

  同治九年(1870),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張汶祥刺殺,朝命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

  同治十年(1871),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至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此後,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 ,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繪像祀之。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于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同治十二年(1873),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區)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傳世有《曾文正公全集》,由李鴻章長兄湖廣總督李瀚章主持編纂(實際由曾紀澤主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